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视力测定是随着激光技术和人眼空间调制传递函数的深入研究而产生的新方法,它能反映屈光间质混浊情况下的视网膜功能。本文对视网膜视力仪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介绍了视网膜视力测定在白内障术前、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疾病、角膜病变、弱视及屈光不正等病例中的应用,比较了不同视网膜视力仪在各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retinometer)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准确程度。方法运用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对105例121眼白内障进行测量,记录术前和术后两次测量结果,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视网膜视力和术后矫正视力的符合情况。结果具有一、二级硬度晶状体核的患者两者的一致性较好,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晶状体浑浊程度的加重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下降(P<0.001)。结论手持式视网膜视力仪判断屈光间质浑浊者的视网膜功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屈光间质浑浊严重者,单用此种测量方法来推断其视网膜的功能还不够精确,尚须结合临床上的其他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在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探讨,寻求一种新型、可靠、方便的儿童屈光状况筛查方法。方法:对我院门诊进行筛查的2~9岁儿童共87例174眼进行屈光检查,并将结果与电脑显然验光结果进行对比。结果: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与电脑显然验光结果对比,除右眼球镜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外,两种方法测量的左眼球镜值、双眼柱镜值及柱镜轴向、双眼等效球镜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操作简单易行,儿童配合度好,不失为临床对儿童进行视力筛查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晶状体乳化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进展率和是否手术医生经验和/手术时间对视力结果有不利影响。方法:对5年内行晶状体乳化术的糖尿病患者119例150只眼进行了回顾性观察。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类型和病程,糖尿病控制情况,有关的全身性健康因素,术前视力和视网膜病变分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病程。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逐级分级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这些因素对视力结果和视网膜病变进展率的影响。对住院医师和私立医师的病例进行了比较。结果:视力增进2行或以上者117只眼(78%),有93只眼(62%)最后视力大于20/40。随访6个月-10个月后,视网膜病变有进展者37只眼(25%)。术前有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缺乏手术经验与视网膜病进展和术后低视力在统计学上具有关系性。结论:我们系列资料中的晶状体乳化术后视力结果和视网膜病进展率与应用其他手术的报道结果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非增殖型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手术经验导致了视网膜病进展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rs=-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rs=-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rs=-0.411,P=0.000)、患者年龄(rs=-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视力筛查仪在低视力青少年的屈光状态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对先天性眼底病组(15例)和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组(10例)及有晶体眼组(10例)共35例低视力青少年,应用手持视力筛查仪进行验光及常规眼科检查.应用校正的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各组之间检出率进行比较,应用校正的卡方检验对屈光状态分布进...  相似文献   

7.
刘甜 《眼科研究》2012,30(5):476-480
早产儿由于出生时发育不成熟,与正常足月儿相比,更易发生屈光不正、视力损害等视觉发育异常.通过了解早产儿屈光的特点、视力发育的影响因素及早产对其中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者屈光或视力发育的影响,建立严密的随访体系,早发现并及时采取适合早产儿视觉正常发育的临床干预或治疗措施,对减少早产儿视觉发育异常、提高患儿的视觉质量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就早产儿屈光情况及早产儿视力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增殖前期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疗效。方法:对50例(92眼,其中增殖前期30眼,增殖期62眼)DR患者,依病变程度分别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随访视力、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光凝治疗后,视力增进25眼(27%),视力无变化48眼(52%),视力下降19眼(21%),FFA结果有效76眼,有效率83%,需补充光凝4眼。结论:半导体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对屈光间质清晰者效果好,而且对屈光间质混浊的病例效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低于0.1的发生频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120只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视力低于0.1和大于等于0.1两群间,对可能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37只眼(31%)术后视力低于0.1.根据单变量分析,术后视力不良与术前黄斑脱离、眼内填充物填充、术后高眼压及术前未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根据多变量分析,术后视力不良与术前黄斑脱离及术后高眼压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低于0.1与术前黄斑脱离及术后高眼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532nm激光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的疗效.方法 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增殖前期组和增殖期组.对所有病例分3次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每次治疗间隔一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新生血管未消退或无灌注区残留病例补行激光治疗.结果 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月,增殖前期组视力提高55眼(34.2%),增殖期组视力提高25眼(23.4%);两组视力提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前期组有效率(90.7%),增殖期组有效率(78.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12个月,发生玻璃体积血18眼,13眼经药物治疗后吸收,5眼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7例.并发或加重白内障52例.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行激光治疗,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1.
对视网膜振荡电位(OPs)的定义、发展史、起源、记录条件及与视网膜循环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对于存在糠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OPs幅值的改变在视网膜病变不明显之前就可出现。OPs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如果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做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病变程度,对估测术后视力、确定手术适应征、术后治疗方法、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大量应用于临床屈光间质混浊的手术病例,以评估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集的病例234例(308眼)分为三组,术前2天、术后2周进行视网膜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的测量,分别比较各组中两组数据的符合情况。结果具有Ⅰ、Ⅱ、Ⅲ级晶状体核硬度、Odrich评分1和2分及玻璃体混浊分级Ⅱ级患者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屈光间质存有一点能容干涉条纹通过的间隙,视网膜视力计就能发挥它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多波长氪激光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52例74眼患有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轻度玻璃体积血的病例,进行了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 术前、术后视力的差异无显著性。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视盘和视网膜的新生血管部分消退。结论 多波长氪激光以不同波长为特点,对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轻度玻璃体积血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新生血管消退,有效地阻止了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矫正与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测量结果的关系。设计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无其他眼病的单纯性屈光不正者25例50眼。方法受试者首先测量裸眼视力,再分别测量在屈光未矫正、用框架眼镜矫正和用隐形眼镜矫正三种状态下不同干涉条纹视力(0.06、0.1、0.2、0.4、0.6、0.8)的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值(用RM-800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仪)。主要指标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值。结果对于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患者,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有显著性差异(Z=9.009,P=0.000);对于矫正后的单纯性屈光不正患者,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无显著性差异(Z=1.009,P=0.317);在屈光未矫正、用框架眼镜矫正和用隐形眼镜矫正三种状态下测得的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戴隐形眼镜矫正所测得值略高于戴框架眼镜所测得值。结论干涉条纹视力比视力表视力更能准确反映视网膜-大脑的视觉功能;屈光未矫正进行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的测量将可能出现假阳性,建议测量视网膜调制传递函数时要矫正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后的视力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琼 《国际眼科纵览》2006,30(6):432-432
全视网膜光凝(PRP)是治疗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方法,但PRP可引起黄斑水肿而导致视力下降。作者通过研究证明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预后相关。64例(64眼)非增生期或增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参与了研究,患者均未曾对眼部并发症进行治疗,视力均≥1·0。所有患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氪黄绿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氪黄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结果。用氪黄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在我中心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212例330眼,轻度白内障95眼,轻度白内障伴玻璃体混浊76眼,随访视力、眼底,FFA。结果:视力增进62眼占18.8%;视力无变化167眼占50.9%;视力下降101眼占30.6%,FFA结果有效246眼,有效率74.5%,需补充光凝78眼,4眼光弹簧过程中眼底出血,改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论:氪黄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对屈光间质清晰者效果好,而且对屈光间质轻度混浊的病例效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屈光介质混浊眼的视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  高汝龙 《眼科》1995,4(1):56-61
对屈光介质混浊眼的视功能的视功能评价是很重要的。大致可以从临床检查、心理物理学检查、客观功能测定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讨论了激光视网膜视力、电生理检查的作用及其在不同屈光介质混浊病人中的应用。为临床医生全面准确地评价屈光介质混浊眼的视功能指出了比较明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二极管激光在眼底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二极管激光在各种眼底病伴有屈光间质混浊中的光凝效果。方法对各种眼底病伴有屈光间质混浊43例(47只眼)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40例(42只眼)采用间接检眼镜式光凝,行手术患者于术中行眼内光凝。结果视力进步者占24.7%,视力不变者占62.9%,视力下降者占12.4%。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退行性变者占78.3%(47/60只眼),视网膜裂孔全部封闭。结论在屈光间质混浊但能见眼底的患眼及术中采用二极管激光光凝治疗者效果好,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被视为引起儿童视觉受损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导致视力永久丧失.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ROP影响视网膜的发育及功能,主要影响感光细胞,且临床研究发现这种视网膜功能障碍既使早期得到控制,后续仍易发生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最新研究发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神经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OIR诱导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和活性的变化有关.ROP患儿早期出现近视及近视发生率高与ROP影响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及释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DA在ROP近视中的作用将为临床ROP患儿中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手持自动验光仪在儿童屈光不正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手持自动验光仪的准确性及其在儿童屈光不正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884名 5~ 15岁儿童滴用 1%盐酸环戊通滴眼液麻痹睫状肌后 ,分别由验光师和眼科医师独立地进行视网膜检影和NikonRetinomaxK Plus 手持自动验光仪屈光检查。结果 :视网膜检影和自动验光仪验光的结果间相关系数均在 0 .95或以上。在 95 %的测量中 ,这两种检查结果差异在 0 .75D以内。自动验光仪验光的结果比视网膜检影结果稍小一些。结论 :NikonRetinomaxK Plus 手持自动验光仪与视网膜检影检出的屈光结果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其在儿童屈光不正调查中是一种很有用的屈光检查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