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偏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存在球麻痹症状和意识障碍比例明显增高,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病明显增多(P<0.05,P<0.01)。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肺部疾病、心脏病、球麻痹、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球麻痹、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9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516例)和非高血压组(46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高龄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5例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并发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n=41)和非肺炎组(n=23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龄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组患者年龄、10年吸烟史、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慢性肺部疾病、脑卒中史、吞咽障碍、意识障碍、呕吐、留置胃管、气管侵入性操作、呼吸机辅助呼吸、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脑干或小脑梗死的比率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后NIHSS评分、1个月及3个月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吸烟史(OR=3.432,95%CI 1.170~10.065)、慢性肺部疾病(OR=15.580,95%CI 2.744~88.461)、吞咽障碍(OR=2.757,95%CI 1.319~5.760)、脑干或小脑梗死(OR=2.036,95%CI 1.282~3.233)及高NIHSS评分(OR=1.328,95%CI 1.231~1.434)均是高龄脑梗死并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高龄脑梗死并发肺炎患者中,应重点关注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吞咽障碍、脑干或小脑梗死及高NIHSS评分等因素,以减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将24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DM合并脑梗死(DM组)99例,单纯脑梗死(非DM组)1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病死率.结果 与非DM组比较,DM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及其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者多,病死率高(P均<0.05).结论 DM合并脑梗死较单纯脑梗死的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脑血管疾病中,无症状脑梗死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就其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心脏疾病、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和精神状态异常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218例,发生SIRS 50例,占22.9%,并分为SIRS组50例,非SIRS组168例,3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IRS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1.176,95%CI:1.116~1.240,P=0.000)、入院NIHSS评分(OR=1.160,95%CI:1.112~1.210,P=0.000)及空腹血糖(OR=1.152,95%CI:1.042~1.274,P=0.006)是ACI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SIRS组患者3个月mRS评分[(4.1±1.2)分vs(3.1±1.0)分,P0.01]和病死率(38.0%vs 9.5%,P0.01)较非SIRS组高。结论 ACI患者SIRS发生率高,预后不良,C反应蛋白、入院NIHSS评分及空腹血糖是SI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卫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91-3192
出血性脑梗死即患者发生脑梗死之后再出现脑部出血,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减弱有关,且老年患者多半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使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大,脑出血致残率极高,而且有很大的致死率,所以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出血的发生与梗死面积、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522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152例(≥80岁)和老年组370例(6079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和发病危险因素,并在病后3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分析预后。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头晕和双侧肢体乏力、心房颤动比例明显升高(42.11%vs 29.73%、7.89%vs 3.24%、17.11%vs 10.00%,P<0.05,P<0.01)。高龄组最常累积后循环血管的中段和远段。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枕叶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明显升高;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升高(28.29%vs 17.57%,P<0.01)。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存在差异,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不同血压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探讨ACI血压的调控。方法回顾性分析84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1~3 d ACI患者平均动脉压、分为低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记录入院、出院时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和住院天数。结果 848例ACI患者中低血压组占40.8%,正常血压组占5.07%,轻度高血压组占11.79%,重度高血压组占42.33%,ACI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合并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糖、血脂增高、在病程、出入院时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与其他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血压过低或过高合并危险因素增高时发病率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医学进步,诊断手段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被发现;多项研究发现脑梗死发生有低龄化趋势。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47例低龄脑梗死患者,对其危险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47例患者中男31例,女性16例;年龄7~20岁3例,21~30岁12例,31~45岁32例;有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4例。有吸烟嗜好者(5年以上),0.5~1包/d6例,1~2包/d17例,2包/d以上6例。低龄(30岁前)吸烟21例,高龄(30岁后)吸烟8例。作息无规律者32例,其中夜出昼息者24例,长途夜班客车司机4例,夜宵摊市8例,酒吧工作12例。女性中有4例长期口服避孕药。以…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 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 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并分为低中危组30例、高危组80例、极高危组110例,观察入院后第1、3、7及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分析其关系。结果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入院第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高危组其余时间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高危组和低中危组(P<0.01);低中危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高危组和极高危组(P<0.01)。结论高血压危险分层对评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高,占72.89%。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发病年龄、吸烟、脑卒中、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脂蛋白(a)、全部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脑卒中、高敏C反应蛋白≥1.74 mg/L、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5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患者8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和性质;将脑梗死组患者再分为斑块组163例和无斑块组42例2个亚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m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例(79.5%)。对照组为56例(63.6%)。差异显著(P<0.05),其中脑梗死组患者软斑数为111个(42.1%)。斑块组男性、年龄、酗酒史和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6,P=0.013)、年龄(OR=0.088,P=0.025)和高血压(OR=3.605,P=0.001)3项因素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男性、年龄和高血压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方法比较113例HI患者和同期1 115例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的年龄、既往卒中史、血压、血糖、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体积、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病死率、改善率及改善程度。结果HI患者平均血压、CI体积均显著高于NHI患者;年龄[(55.38±7.98)岁]、既往卒中次数[(1.72±1.22)次]以及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NHI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troke score,NIHSS)为(27.16±10.01)分]、病死率(7.96%)均显著高于NHI。结论低龄、较大梗死体积、血压较高的CI患者易出现HI;HI对C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脑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MRI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CMB分为2组,CMB组40例和无CMB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进一步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患者TC、TG、LDL-C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MB组脑卒中比例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较常见,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修订后的中国人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对MS及其组分与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92例(脑梗死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男、女性亚组分别为308例和200例;腔隙性脑梗死(LACI)男、女性亚组分别为232例和152例。健康体检者233例(对照组),男、女性亚组分别为102例和131例。观察MS及其组分在脑梗死组各亚组和对照组各亚组的患病率、MS各组分水平以及MS对脑梗死组各亚组的危险度。结果脑梗死组各亚组MS的患病率(38.4%~46.0%)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是男、女性ATCI和LACI发病的危险因素(OR=5.604,OR=2.751;OR=6.224,OR=3.387,P<0.01)。MS各组分中高血压和低HDL-C对男、女性ATCI的发病起重要作用;高血压和高空腹血清葡萄糖对男、女性LACI的发病起重要作用。结论 MS是男、女性脑梗死各亚型的重要危险因素;MS各组分致不同亚型脑梗死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