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LS)解剖结构复杂,是膝关节重要的动力与静力的稳定结构,近年来,对PLS的解剖学描述和其在膝关节稳定中的生物力学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PLS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及腘肌腱、弓状韧带、豆腓韧带、冠状韧带等。生物力学研究已证明PLS在限制膝内翻,胫骨外旋、前移、后移有着重要的作用。PLS损伤的漏诊会导致膝后外侧区疼痛、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异常步态等。PLS单独损伤较少见,通常伴随交叉韧带损伤,重建交叉韧带时若忽略PLS极易造成交叉韧带的重建失败。PLS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能给PLC损伤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国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膝关节ALL损伤的诊治及手术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由山西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人膝关节标本19具(膝周组织完好无破损、无畸形及手术外伤史),其中左膝关节9具、右膝关节10具。以膝前外侧为中心逐层解剖至关节囊层,寻找并观察ALL的起止点及走行等解剖学特点,测量并记录ALL的解剖数据,对ALL及其毗邻结构拍照记录,进行定性及定量描述。结果 19具膝关节标本中,17具发现ALL。ALL在中立0°位和屈曲60°并内旋5°位时的长度分别为(34.72±6.35)mm和(39.53±6.80)mm,在股骨侧止点、胫骨侧止点的宽度分别为(7.75±0.71)mm、(9.41±1.19)mm,在关节线处宽度为(6.79±1.01)mm。ALL整体是以宽扁样形态由后上向前下走行于膝关节前外侧缘,在关节线处的厚度为(1.21±0.20)mm;ALL在胫骨处以宽大的扇形结构止于外侧胫骨平台Gerdy结节与腓骨头连线中点偏上、距胫骨软骨缘的垂直距离为(11.62±1.32) mm,其胫骨侧止点距Gerdy结节的距离为(19.95±4.63) mm、距腓骨头的距离为(19.47±3.65) mm,Gerdy结节至腓骨头的距离是(33.82±4.69) mm。结论 ALL是一条位于膝关节前外侧关节囊外的独立非等长韧带结构,起于股骨外上髁的后上方,向前下走行,与外侧半月板体部相连,止于外侧胫骨平台前外部,对维持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后外侧角韧带结构损伤的治疗方法,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2013年12月,对18例膝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一期重建交叉韧带和加强重建后外侧角韧带。结果18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完全伸膝位无内翻不稳定;屈膝30o内翻不稳1例,伴硬性终止点,其余无内翻不稳。双侧比较,屈膝30o患侧小腿外旋增加2例,均小于10o。所有患者反向轴移试验阴性。按照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本组80~96分,平均85.8分;按照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主观评价:正常5例,近似正常12例,不正常1例,无严重异常;客观评价:78~94分,平均85分。结论对膝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通过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微创手术重建能够满意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的稳定性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分别以“膝关节”“前外侧韧带”“前外侧关节囊”“Segond骨折”为关键词,检索1980年1月—2015年10月与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及其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前外侧韧带近端起源于股骨外侧髁腘肌腱止点附近,远端止于Gerdy结节外侧,经组织学研究显示前外侧韧带符合韧带组织的特征。前外侧韧带对维持膝关节内旋稳定有重要作用。前外侧韧带损伤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诊断不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要结合临床查体;手术方式一般为关节外肌腱固定。结论 前外侧韧带是与Segond骨折相关的韧带结构,有助于维持膝关节内旋稳定性。目前对其损伤后的手术治疗方式尚无统一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及即其出现率、形态和解剖关系。 方法 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0例,解剖膝关节前外侧区域,分离前外侧韧带,观察其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并测量膝关节屈曲90°时其长度,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以及厚度。 结果 膝关节屈曲90°时,前外侧韧带的长度为(38.04±6.14)mm,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为(5.39±2.80)mm,厚度为(0.93±0.52)mm。 结论 前外侧韧带作为膝关节前外侧一个独特的、确切存在的韧带,对维持人体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5°;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4.72)mm,中点宽(4.72±0.33)mm、厚(2.55±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0.39)mm、厚(3.15±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0.78)mm,中点宽(3.24±0.32)mm、厚(1.24±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部位、运动状态及其损伤后检查等作一综述。 L achmann试验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利用自身材料 (如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肌腱 )转移重建前交叉韧带 ,手术时间应在伤后 4~ 8周内进行 ,并提出以这些组织结构修复前交叉韧带出现的弊端 ,以及以髂胫束作为替代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膝后外侧部结构的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MRI诊断膝后外侧部结构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对8侧成人尸体膝部进行矢状和冠状位l~2m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膝后外侧部结构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腓侧副韧带和弓状韧带在冠状切片显示较好;小豆腓骨韧带在矢状切片显示较好;胭腓韧带在矢状和冠状切片均可显示;胭肌的肌腹部、肌腹一肌腱连接部和胭肌腱股骨部在冠状层面可显示,胭肌腱斜行部在矢状面显示较好。结论:膝部矢状和冠状断层切片能清晰显示膝后外侧部结构,有利于正确辨认这些结构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重建中移植物的选择迄今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异体肌腱材料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效果。 方法:经关节镜证实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患者15例,均使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重建中尽量保留原后交叉韧带残迹,制备后交叉韧带胫骨及股骨隧道,引入修整后同种异体肌腱并挤压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重建后膝关节屈伸度较重建前明显改进(P < 0.01),重建前后抽屉试验2+程度4例,4+程度11例,重建后后抽屉试验阴性8膝,后抽屉试验1+有6例,2+有1例,膝关节伸直位、屈曲30°位内翻试验均为阴性,显示关节的后移程度及稳定性较重建前有明显改善。重建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重建前明显提高(P < 0.01),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排斥、感染等并发症。结果证实,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不损伤正常的自身结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后外侧角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屈膝12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在股骨外髁外侧面寻找后外侧角(PLC)结构,钝性分离LCL,并钻取LCL隧道。标本进行CT扫描,在CT片上观察隧道碰撞数,并计算两个隧道的最短距离。结果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3.9±2.4)mm;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2.7±1.9)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4.4±2.6)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3.2±2.1)mm。在30例标本中,共发现6例隧道碰撞,碰撞的几率高达20%。结论我们发现两者隧道发生碰撞的几率高,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规划好LCL重建所需股骨隧道的长度和隧道直径,从而规避与ACL股骨隧道的碰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采用30例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后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 结论 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陈旧性FanelliⅢ型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的两种重建方法,探讨其临床结果。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9月,46例FanelliⅢ型PCL合并PLC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PLC的手术方法。根据IKDC、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21.38±6.26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IKDC﹚、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抽屉试验阴性38膝,后抽屉试验阳性1+不稳定6膝,2+不稳定2膝,膝关节后侧稳定性有明显改善。膝关节伸直位、屈曲30°位内翻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屈曲30°位外旋试验双侧差均<10°。结论采用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PLC,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重建PLC,有效恢复膝关节后侧及后外侧旋转稳定性,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损伤后引起膝关节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严重可致膝关节病废。 目的:就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讨论,旨在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最近20年有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后交叉韧带、韧带重建、损伤”,英文检索词为“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ligament reconstruction;Injury”。 结果与结论:目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仍不如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后交叉韧带重建关键在于移植物的选择、骨道的定位、移植物植入张力及固定方法,与患者的依从性及术后康复锻炼也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显示缺少有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对比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10.3MHz高频宽带线阵探头,对13例临床拟诊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并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做时照。结果 超声诊断符合有10例,假阳性3例。诊断准确率为76.9%。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较准确对膝后交叉韧带损伤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 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 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 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 < 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正常膝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固,以增强关节稳定性。其韧带分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囊内韧带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前、后移位。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例右膝关节缺乏前交叉韧带,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和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交叉韧带损伤(Injuryof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ofKnee)为强大暴力所致,因为在膝关节韧带结构中,PCL最为强大。生物力学实验证明PCL对抗外力的强度相当于前交叉韧带或内侧副韧带的两倍,它是膝部屈伸及旋转活动的主要稳定结构,相当于膝部活动轴。因此,PCL损伤后不仅造成关节直向不稳,还可以导致膝关节旋转和侧方不稳定。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众多的学者重视。一、PCL损伤生物力学机制1.PCL在膝关节稳定性中的力学作用:由于PCL在膝关节韧带结构中最为强大,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