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06~2005-06收治的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min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成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观察72h内头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D质量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3)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a)和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标记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44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浆脂蛋白(a)〔Lp(a)〕和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结果显示CHD组Lp(a)、DD含量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p(a)、DD两者呈正相关(r=0.776,P<0.01),但两者异常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HD组中各型之间Lp(a)、DD含量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提示Lp(a)和DD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时脂蛋白 (a) [Lipoprotein(a) ,LP(a) ]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清LP(a)和血浆Fg水平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 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 ,TIA组患者Lp(a)和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Lp(a)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塞灶者LP(a)和Fg的水平均高于无梗塞灶者 (P <0 0 5 )。 结论 Lp(a)和Fg水平升高可能是TIA发生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病程划分为小于1h组(简称1h组)、1~48h组(简称48h内组)和大于48h组(简称48h外组)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并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分别为1h组253.2±81.3mgL和12.4±1.5mgL,48h内组289.0±78.5mgL和19.1±1.5mgL,48h外组318.4±75.8mgL和28.9±1.6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1±72.5mgL和5.1±1.4mgL(P<0.01)。48h内组和48h外组二者的含量均高于1h组(P<0.01),且48h外组显著高于48h内组(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组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0,P<0.01)。结论(1)血清脂蛋白(a)是C反应蛋白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是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危险因素;(3)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Framingham研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并发心房颤动 (房颤 )的栓塞危险性是非房颤对照者的 17.6倍 [1 ] ,而这种栓塞危险性的显著增加和患者血液中存在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密切相关 [2 ]。由于 D-二聚体 (D-dim er)和脂蛋白 (a) [L ip(a) ]水平是反映 PTS敏感的分子标志物 ,因此本研究观察凤心病伴房颤患者外周血 D- dim er和L ip(a)浓度的变化 ,并对二指标与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左室大小进行相关分析 ,旨在探讨风心病伴房颤的血栓前状态与二尖瓣狭窄程度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风心病伴房颤组 :43(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 (简称肺炎心衰 )患儿血清脂蛋白 (a) [Lp(a) ]和D 二聚体 (D D)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肺炎心衰、普通肺炎患儿、健康儿童 (对照组 )血清Lp(a)和D D浓度。结果 :肺炎心衰、普通肺炎患儿血清Lp(a)逐渐下降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肺炎心衰组血D D较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的明显增高 ,而后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肺炎心衰组治疗后血D D和Lp(a)均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肺炎心衰患儿血清Lp(a)与血浆D D呈正相关。 结论 :支气管肺炎及肺炎心衰婴幼儿血清Lp(a)增高可能参与病理生理的过程 ,血Lp(a)和血浆D D水平可作为肺炎心衰病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浆D 二聚体和Fg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 TI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D 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D 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死灶者D 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 (P <0 0 5 )。结论 TIA与D 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 ,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TIA组),年龄21-32岁,其中发作1个月内未出现脑梗死者50例,出现脑梗死者50例,观察其发病1周内血浆DD的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体检健康者)比较。结果TIA组D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脑梗死者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者(P〈0.05)。结论血浆DD水平的升高是TIA伴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浆DD水平可为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4例老年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脑心通胶囊、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醣酐治疗;对照组除脑心通胶囊外,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所有病例在入院时和2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变化及临床表现,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TIA发作次数、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病人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具有降低CRP和DD浓度的作用,从而改善TIA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20名作为健康组,均检测Hcy、LP(a)、D-D。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轻型亚组86例,中型亚组42例,重型亚组22例,比较各组Hcy、LP(a)、D-D检测结果。结果中型亚组、重型亚组的Hcy、LP(a)、D-D水平高于轻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亚组Hcy、LP(a)、D-D水平与中型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Hcy、LP(a)、D-D水平低于重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D-D、LP(a)三项指标均可反映脑梗死病情,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能更能反映急性脑梗死病情。  相似文献   

11.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蛋白(a)由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组成.高血浆脂蛋白(a)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不但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还能影响抗炎机制和血管壁中促凝与抗凝因子的平衡.血浆脂蛋白(a)水平的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血浆脂蛋白(a)水平对药理和非药理因素都不敏感,临床上缺乏高效安全降低脂蛋白(a)水平的治疗方法.近年,科研工作者发现反义寡核苷酸链和人工合成的肽链等可以降低脂蛋白(a)水平,但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近年来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年限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短期和长期相对危险度,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04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982例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病例资料确定两组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并且采用条件性Logistic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天然及氧化型脂蛋白(a)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脂蛋白 (a)及氧化型脂蛋白 (a)在巨噬细胞上的结合和降解途径 ,将生物素标记的脂蛋白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结合和竞争性结合试验。结果发现 ,脂蛋白 (a)能以一定的亲和力、可饱和性地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低密度脂蛋白对其结合无明显抑制作用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脂蛋白 (a)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这种结合。脂蛋白 (a)经氧化修饰后 ,与巨噬细胞的结合量显著增加。脂蛋白 (a)、低密度脂蛋白不能有效竞争氧化型脂蛋白 (a)的结合 ,而氧化型脂蛋白 (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为有效的竞争性抑制剂。提示脂蛋白 (a)主要经清道夫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氧化型脂蛋白 (a)除经清道夫受体介导外 ,可能还通过其它特异性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 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胱硫醚β-合酶活性的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为探讨姜黄素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否通过影响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的代谢来实现的,用姜黄素经刺猥腋下静脉注入,2min后注射^125I-低密度脂蛋白、^125I-低密度脂蛋白、^125I-脂蛋白(a)、^125I-去唾液酸低密度脂蛋白或^125I-去唾液酸脂蛋白(a),1小时后处死动物,测定血、肝、肾、脾、胆汁和肾上腺中的放射性含量。实验发现,姜黄素使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肝脏和肾上腺增多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24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内膜斑块形成组、管腔轻度狭窄组、管腔中度狭窄组和管腔重度狭窄组5组,同时检测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时,在5组血清脂蛋白(a)分别为156.7±89.2mg/L,237.0±170.3mg/L,324.0±126.0mg/L,331.9±197.5mg/L和346.2±124.0mg/L,前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12.4±2.6μmol/L,10.7±1.4μmol/L,9.1±1.0μmol/L,8.1±0.9μmol/L和7.1±0.8μmol/L,间接胆红素分别为9.1±2.4μmol/L,7.4±1.5μmol/L,5.9±1.2μmol/L,4.9±0.8μmol/L和3.9±0.8μmol/L,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直接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P>0.05)。脂蛋白(a)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负相关(r=-0.332和-0.331,P均<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观察吸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者、2 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吸烟者、2 6例健康吸烟者、2 8例健康不吸烟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 ,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观察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吸烟者 (P <0 .0 5 )和健康不吸烟者 (P <0 .0 1) ,健康吸烟组明显高于健康不吸烟组 (P <0 .0 5 ) ,重度吸烟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吸烟组和健康不吸烟组 (P <0 .0 1) ,中度吸烟组高于轻度吸烟组和健康不吸烟组 (P <0 .0 5 ) ,吸烟指数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呈正相关 (r =0 .4 2 8,P <0 .0 1) ,吸烟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P <0 .0 5 )。结论 吸烟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健康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升高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脂蛋白(a)血症的家族聚集性、遗传模式及其遗传度。  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3 个高脂蛋白(a)血症家系(先证组,104 人)及26 个正常对照家系(对照组,153人)以二项分布(p+ q)n 的数学模型及χ2 检验判定家族聚集性。以Penrose法和Falconer回归法进行遗传模式及其遗传度的估算。  结果:先证组一级亲属患病率为31.94% ,与对照组8.82% 相比,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将其按父母、同胞、子女分组分析,调整其它影响因素,先证组同胞中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项分布显示,先证组实际频数大于二项分布的理论频数。  结论:高脂蛋白(a)血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患性,遗传度为90.6% ,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4例AIS患者,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21例,非腔隙性梗死组53例,另正常对照组34例。分别测定其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1)AIS组血清Lpa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者无相关性(r=-0.067,P=0.569);(2)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非腔隙性梗死组与腔隙性梗死组血清Lpa和D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前者P〈0.01,后者P〈0.05),而血清Fib水平比较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pa、Fib和DD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增高,且Lpa和DD的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相关,证实LPa、Fib和D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及梗死面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