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纤维瘤常采用病变组织部分切除缝合、或病变组织切除、另取中厚皮片修复创面等方法治疗。但如病变广泛,皮源困难,则用病变组织切除,皮片回植修复创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结节性甲状腺肿一般采用选择性腺叶切除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很少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但高度精细化的甲状腺全切除术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避免残余病变组织复发、癌变而再次手术,近年来国外用于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呈上升趋势[1].  相似文献   

3.
1991年2月至1997年2月对20例22条下肢象皮肿施行了病变组织切除,原位全层皮片游离移植术,其中6条肢体合并施行大腿部分病变组织切除真皮埋入术。经2~6年随访,22条肢体臃肿消失,19条肢体丹毒未再发作,皮肤逐渐变软,活动正常。3条肢体足背有少量淋巴液渗出,丹毒仍有发作,但比术前次数减少。予防复发的关键是切除病变要彻底,原位全层皮片游离移植为佳,术后要长期应用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避免站立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利用病变区域有活力的上皮组织,回植修复化脓性汗腺炎病变组织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科室2002年1月-2019年3月的7例顽固性Ⅲ期化脓性汗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滚轴刀削取病变区较完整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皮片,清洗干净后回植到病变切除后的创面上,剩余创面以头皮刃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创面规律换药,观察皮片成活情况。结果:本组共7例患者,创面植皮成活率高,创面经规律换药治疗后愈合良好。结论:利用病变区域刃厚皮片回植治疗顽固性化脓性汗腺炎切除后创面,减少了正常皮肤供皮区取皮量,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面积病变组织,有利于缩短治疗大面积顽固性化脓性汗腺炎的疗程,减少手术次数,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IVC)病变隔膜的形态学特征,探讨病变隔膜的形成机制.方法 大体观察2007年10 月至2010年l2月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的10例布-加综合征下控静脉病变隔膜形态特征,并利用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病变隔膜与 7例正常肝后段下腔静脉壁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 术中见病变隔膜位于下腔静脉入右心房2.0 cm范围内.隔膜边缘较厚,中央偏薄,表面与IVC内膜相连.9例隔膜下方IVC有附壁血栓,5例病变隔膜局部有钙化.光镜下病变隔膜组织由粗大的均质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构成,胶原排列紊乱,部分胶原纤维呈透明变性.隔膜边缘为不等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少量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等病理改变;正常下腔静脉壁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结构完整.电镜下病变隔膜组织中可见较多的纤维细胞,表面有少量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内线粒体大部分嵴和膜脱落融合、模糊不清或缺失,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偶见凋亡细胞,但体积缩小;正常下腔静脉壁大内皮细胞排列规则,呈条带状分布,内皮细胞内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吞饮小泡,内皮细胞下为少量排列较稀疏的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结论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隔膜形成以纤维细胞增生为主,肝后段下腔静脉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隔膜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经开颅手术切除,经病理学检查得以确诊. 结果随访至今近一年,患者未见复发,生活如常.结论颅内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良性增生性病变,CT、MRI等可定位诊断,其定性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学上除按原发病治疗外,大的颅内病变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的治疗原则. 方法 2005-2008年手术治疗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3~ 78岁,平均40岁.病变位于左侧37例,右侧31例;病变直径2.1 ~9.5 cm,平均5.1 cm.BosniakⅡ类囊肿31例,其中ⅡF 13例,Ⅲ类囊肿37例.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49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中5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4例术后病理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二期根治性肾切除.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19例,其中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一期行根治性肾切除5例. 结果 68例患者中,病理报告恶性病变21例(30.9%),良性病变47例(69.1%).BosniakⅡ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9.7%),Ⅲ类囊肿中恶性病变18例(48.6%).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而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9例(18.4%,9/49),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而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7例(36.8%,7/19).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 65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恶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患者术后1~4年出现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例,良性病变术后2~5年出现复发性囊肿6例. 结论 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手术时应尽可能行部分肾切除,也可以将囊肿完全切除后行冰冻切片,因为仅取部分囊壁组织有可能漏诊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眼睑色素痣的治疗,应以切除病变组织为原则,我们近年来收治9例上睑色素痣的患者,采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行重睑成形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2岁.因体检发现胆囊结石、胰头低密度灶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在我院上腹部CT检查发现胆囊结石、胰头1.3 cm低密度灶,胰腺病变考虑胰腺囊腺瘤.患者因治疗肺结核1年后再次就诊.上腹部CT提示胰腺病变与1年前相仿(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胰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术中见胰腺头部表面一囊性包块直径约1.1 cm,1/3露出胰腺表面.用超声刀将肿块连同外缘0.5 cm正常胰腺组织切除.  相似文献   

10.
发现与治疗消化道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1973年Dehle等[1]发明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1984年多田正弘等[2]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Strip 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 EndoscoMucosal Resection,EMR)”.此后,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与器械的发明,EMR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透明帽法、套扎器法、黏膜分片切除术等内镜下手术方式相继问世.但EMR切除病变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促使着人们思考更新的技术去剥离更大、更完整的组织.1994年,Takeoshi等[3]发明了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新型(Insulatedtip Knife,IT)电刀,它使医生对更大的胃肠道黏膜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脂肪纤维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周围神经脂肪纤维瘤患者5例,其中单纯正中神经瘤变3例、正中神经合并尺神经瘤变2例、合并巨指1例,采用周围神经松解、瘤段切除、周围神经束间瘤变组织显微切除等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7~24个月,行瘤段病变切除1例术后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缺失;行周围神经松解2例,术后手指麻木症状消失;行周围神经束间显微切除2例,无明显神经支配区感觉缺失.结论 通过CT、MRI、手术观察以及术后肿瘤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周围神经脂肪纤维瘤,但目前治疗手段有限,周围神经束间瘤变组织显微切除是一种在最大限度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可切除较多瘤变组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通过环形电圈完整切除病灶, 并保留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分析, 可获得不影响病理检查的完好组织标本,减少宫颈微小浸润癌的漏诊率,是治疗各种宫颈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96例各类宫颈病变患者应用LEEP术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体表良性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7年10月,对我科10例体表良性肿瘤患者,采取病变周围正常部位皮肤软组织内,置入扩张器,进行常规注水扩张,获得足够的额外皮肤,二期手术时彻底切除病变,应用扩张后多余的组织修复缺损.结果:术后随访分别为3月~2年,无肿瘤复发.修复部位的组织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结论:病变周围正常皮肤软组织充分预扩张,是修复体表良性肿瘤术后缺损的良好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植皮修复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术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索晚期下肢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方式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患肢外形较术前明显变细,功能恢复良好,5例患者中有4例首次植皮成活90%,外形功能恢复比较理想,1例首次植皮成活较差,再次植皮修复,功能恢复,但外观不理想.结论:对严重的晚期淋巴水肿患者,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次全厚皮肤回植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淋巴水肿是指人体某部分由于淋巴系统缺陷引起淋巴液回流受阻、反流,导致肢体浅层软组织内体液聚集,继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筋膜增厚及整个患肢变粗的病理状态[1].我院自2007起,应用病变组织切除法治疗淋巴水肿38例,经随访3个月~9个月,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围手术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在2007年9月~2011年2月,应用病变组织切除法治疗四肢淋巴水肿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7岁~52岁,单侧上肢淋巴水肿7例,下肢3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型四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8例难治性,巨型象皮肿病人,根据年龄,体质以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植皮,皮瓣下病变组织切除以及梭形病变组织除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畸形,巨大的患肢明显缩小,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显著。随访6-26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切除病变组织治疗重型四肢淋巴水肿,疗效确切。手术方式依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术后患肢坚持使用弹力绷带是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双叶皮瓣在鼻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应用双叶皮瓣修复鼻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按病变组织的形状将其行圆形或椭圆形切除,并于缺损部位附近的正常皮肤处设计双叶皮瓣,转移覆盖缺损部位.结果 本组22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病变组织切除后均完整修复,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瘢痕不明显,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鼻外形较好.结论 应用双叶皮瓣修复鼻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安全,皮瓣转移后张力小、血运丰富,达到美容效果,是修复鼻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胰腺中段切除即中央或中间胰腺切除术,是针对胰腺颈部或体部等中间部分肿瘤的一种术式.该手术能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胰腺组织以及周围器官[1],从而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且不改变消化道的生理连续性,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高.目前国内报道亦较少,且多采用开腹手术行胰腺中段切除术.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上睑色素痣切除并重睑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眼睑色素痣的治疗 ,应以切除病变组织为原则。我们近年来收治 9例上睑色素痣的患者 ,采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 ,行重睑成形术 ,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 9例 ,女 8例 ,男 1例 ,年龄 15~ 30岁。病变位于上眼睑正中部 4例 ,位于上眼睑外眦部 5例。色素痣最大病损面积达 12mm× 14mm ,最小病损者 4mm× 7mm。二、手术方法1.手术设计 :首先用亚甲蓝距色素痣外 2mm标出切除范围 ,于上睑重睑皱襞处设计重睑线[1] ,以色素痣切除的下缘为底线 ,上缘沿痣切除线设计半新月形手术切除线 ,形成一条重睑痕迹。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按设…  相似文献   

20.
得克萨斯大学Anderson肿瘤中心1987年 4月至 1998年 10月共有 12 0 0例患者行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 8分且未予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者共 188例。平均随访6 0个月 (1~ 12 9个月 ) ,12 8例 (6 8% )患者无前列腺癌复发证据 (PSA <0 .1ng/ml) ,6 0例PSA水平能测出。 5 8例(31% )患者病变局限于前列腺内 ,切除边缘无肿瘤细胞 ;10 8例 (5 7% )病变局限于切除组织 ;13例病变未超出前列腺 ,但切除边缘阳性 ;16例 (9% )病变超出前列腺、切除边缘阳性 ;4 0例 (2 1% )精囊受侵 ;11例 (6 % )盆腔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