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如何建立长期血透通路。方法对26例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由颈内静脉插管改行右侧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由临时颈内静脉置管改行长期右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术后透析流量好,围术期感染发生率低,患者透析耐受,透析充分性好。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时间长,栓塞率、感染率低,可满足血液透析要求,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时的一种有效、安全、成功率高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充分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充分,其自然流量可达600~1000 ml/min,其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均较低,是目前最理想的血管通路[1-2]。然而,一方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需要约4~8 w的时间,对于部分急需行血液透析患者而言等待时间过长;另一方面,于老年人而言,本身血管弹性差,且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血管条件差,多难以建立有效自体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动静脉内瘘作为首选通路目前已被透析界广泛接受。但对于因种种原因无法建立血管内瘘者,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通路显得尤为重要。带涤纶套长期静脉留置导管作为一种长期血管通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增多,我科自2003年起至今在22例中应用该导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方向运动。血液透析包括溶质的移动和水的移动,即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人工肾)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钙离子、碱基等向血液中移动。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导管的放置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应用血液透析导管时出现的诸如血液流率不足、中心性静脉狭窄、血栓形成与感染等各种问题,论述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理想的透析导管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毒症透析治疗患者发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炎性因子水平与免疫指标水平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透析治疗但未发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尿毒症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发生异管相关性感染的37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中的各项免疫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总结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IgM、IgA、IgG、补体C3及C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IL-6、CRP、PCT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在出现导管相关感染之后,其免疫指标与炎症蛋白水平均呈现为明显上升的状态,故临床可以此两项指标作为导管感染诊断的重要指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刺长期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安置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穿刺长期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安置术任安姜卫剑张雪哲张学滨葛海峰吕端民张毅力方向军经皮穿刺安置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是一项新技术[1],国内文献尚未见相关报道。1材料与方法1996年2月至1997年9月共做9例锁骨下静脉途径经皮穿刺长期透析管安置术。男5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应用血液透析导管时出现的诸如血液流率不足、中心性静脉狭窄、血栓形成与感染等各种问题,论述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理想的透析导管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中微量元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病人体内以血尿素氮和肌酐为代表的血液有机物,在一次血液透析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已为人们所了解,然而,血液中的一些无机离子,特别是其中微量元素的情况则鲜为人知。本文报告我们对23名血液透析病人,在32人次透析治疗前后对20种元素所作的640次检测结果,结合文献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病人,男,60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9年,原发病为慢性肾炎。合并有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于2007年10月、2009年5月、2009年8月因内瘘栓塞在我科3次行内瘘修补术。由于病人既往行临时导管置入术时发现右侧颈内静脉狭窄,于2011年11月行左侧颈内静脉长期透析管植入术。2012年6月因透析管阻塞,重新更换新管。于20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冉玉力  韩玲  谭华 《武警医学》2013,24(3):239-24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对患者微炎症、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 其中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36例(导管组), 动静脉内瘘44例(内瘘组), 比较两组患者TNF-α、IL-6、hs-CRP、Hb、Alb、PA、TF、Hb, 计算患者KT/V、URR、nPCR、SGA评分及并发症、住院事件。结果 导管组与内瘘组比较, 患者TNF-α、IL-6、hs-CRP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患者hs-CRP水平与Alb、PA、TF及Hb均呈显著负相关。同内瘘组比较, 导管组患者的Alb、PA、TF及Hb明显下降, 蛋白分解率增高, SGA评分营养不良例数增加(P<0.05)。两组透析患者KT/V、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导管组长期并发症包括血栓栓塞、导管感染及住院事件显著增高(P<0.05)。结论 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能影响患者微炎症、营养状态, 长期并发症多、住院事件高, 对患者生存质量有一定影响, 应严格把握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减少置管近期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近9年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统计使用盲穿、B超定位、B超引导三种方法穿刺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的例数、一次成功率和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人为从时间上划分为二个阶段,分别观察二阶段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和误穿动脉发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66例中颈内静脉置管术617例,股静脉置管术245例,颈外静脉置管术4例;常规盲穿512例,其中一次成功421例(82.2%),发生局部血肿10例(1.9%),误穿动脉33例(6.4%),伤及神经4例(0.8%),皮下气肿1例(0.2%);B超定位257例,其中一次成功238(92.6%),发生血肿1例(0.4%),误穿动脉2例(0.8%),未发生其他并发症;B超引导97例,一次成功92例(94.8%),未发生并发症;与常规盲穿比较,超声定位和引导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P〈0.01),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比二阶段结果,第二阶段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第一阶段(P〈0.01),误穿动脉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一阶段(P〈0.05)。结论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有创性操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采用超声辅助穿刺能有效降低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Indwell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re widely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ny disorders but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dislodgement, thrombosis, or occlusion. Contrast studies of these complications are hampered by difficulty injecting contrast through the catheters or peripheral veins. Us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llows adequate visualization with small amounts of contrast and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study of these catheters and the surrounding venous system.  相似文献   

15.
DSA引导下调整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异位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 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需平均时间为15.5 min,与床边盲调比较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临床上PICC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采用DSA引导下调整PICC头端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和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声导向下行穿刺置管术的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介入科行局部穿刺置管术的205例患者资料,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置管类型及相应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结果205例行穿刺置管术患者,其中胸腔积液88例,腹腔积液51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29例,气胸4例,囊肿15例,心包积液10例,脓肿引流8例。其中发生气胸6例,轻微出血3例,潜在并发症还包括感染、脓胸、血管或神经损伤等。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作为一种临床普遍接受的微创介入治疗方式,仍然会发生气胸,出血,炎症等并发症。术中谨慎的操作和密切的观察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并积极处理,以确保患者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探讨定期尿激酶治疗对改善导管功能和透析充分性的作用。方法颈内静脉插管时间小于3个月及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各12例,记录透析前后体重、脱水量、透析血流速,检测透析前后、透析结束后1h血尿素氮,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溶质清除指数(SRI)。每2周重复尿激酶封管,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个月者,透析血流速下降、Kt/V、SRI降低;经过定期尿激酶治疗,透析血流速、Kt/V、SRI与近期插管透析者无差异。结论颈内静脉导管留置3个月以上,会出现导管功能不良,透析充分性下降;定期尿激酶治疗,可以有效保持导管功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18.
Central venous access has become a mainstay of moder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actice. Its history has paralleled and enabled many current medical therapies. This short overview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se increasingly commo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深静脉导管与输液袋结合进行胸腔积液引流的优点。方法对38例胸腔积液患者,应用胸腔内留置深静脉导管接一次性输液袋进行引流,并评价引流效果。结果 33例胸腔积液引流彻底,肺组织复张,未出现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3例因感染出现脓胸,导管堵塞,改为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2例出现血气胸、血凝块,请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后,深静脉导管连接输液袋引流胸腔积液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儿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情况,分析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4-01至2019-01武警辽宁总队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烧伤科收治的478例烧伤患儿,收集所有患儿的静脉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对按不同因素分类的置管后患儿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78例静脉导管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0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3株(37.17%),革兰阴性菌183株(60.20%),真菌8株(2.63%)。药敏试验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男女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股、颈内、锁骨下静脉感染率、导管留置及住院时间不同感染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儿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股静脉感染率较重,留置、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