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获益在用药早期即可出现,并早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甚至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也是如此。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卒中的风险,但LDL并不是卒中的重要预测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不仅仅在于降低胆固醇,还在于一些非降脂作用,例如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等。1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可以损害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特征之一,甚至在冠状动脉造影还未发现病变之前即可出现。内皮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皮细胞源性NO的合成、释放和激  相似文献   

2.
《英国医学杂志》2006,9(1):26-27
对使用他汀类药物并受益的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报道5年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浓度每降低1mmol/L死亡率减少12%的文献。它可以将因冠状动脉疾病死亡或心脏疾病发作的风险减少23%,冠状动脉血管再通减少24%,卒中(致命或非致命)减少17%,主要血管事件减少21%.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治疗试验(CTT)协作组进行了一项大样本荟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1m m ol/L,可显著降低5年主要冠状动脉事件、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卒中的风险达21%。研究者指出,此益处与个体最初的绝对风险和LDL胆固醇降低的绝对水平相关。以Colin Baigent(英国牛津Radcliffe医院)为首的CTT协作组说:“几乎所有的指南都包含了风险概念,而我们也不再仅致力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给临床医生的关键信息是,一旦确定患者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或卒中的风险高,他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低LDL胆固醇水平,而努力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匹伐他汀2mg组(n=61)和普伐他汀10mg组(n=59),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检测LDL胆固醇等血脂指标,并观察治疗后冠心病、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结果匹伐他汀组比普伐他汀组降低LDL胆固醇水平更加明显,但普伐他汀组比匹伐他汀组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结论匹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患者LDL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而普伐他汀则在降低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和非致死性中风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在卒中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研究没有证实卒中风险与高胆固醇血症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但是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其可以降低卒中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那些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的不一致提示:高胆固醇血症确实是卒中的一项危险因素,而流行病学研究未能检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他汀类药物具有的其他特性使其能够在卒中预防方面发挥作用。在有关的血脂研究中这些作用被称为“多效性”,主要表现在他汀类药物对内皮功能、炎症、血栓形成、血小板稳定性、免疫调节有作用。然而,还不清楚的是,他汀类药物有效预防卒中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以及他汀类药物在大脑免疫系统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David W aters(加利福尼亚州圣佛朗西斯科综合医院)指出,脑血管事件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与冠状动脉事件(如心脏病发作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类似,降低卒中风险的获益是此类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另一个原因。降脂治疗达新目标(TNT)试验亚组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80m  相似文献   

7.
王晓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54-655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现临床中常用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其降脂作用依次减弱。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伴发高血脂脑梗死治疗,观察其血脂变化及脑梗死再发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珩  王玉水  梁静  陈秀菊 《医学综述》2008,14(13):2037-2038
他汀类药物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载脂蛋白B,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临床试验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10%,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5.6%。研究表明,无论是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还是心脏事件的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的治疗都是必要的,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这一高危或极高危人群预防事件再发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可以显著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在目前的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治疗指南中被广泛推荐。近年来一系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了积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治疗在心血管病患者降低临床事件的有效性。目前的治疗指南将LDL—C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在心血管病极高危患者,甚至可以选择性地将LDL—C降低至1.81mmol/L(70mg/dl)以下。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的患者,他汀类药物并不能使临床事件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他汀类药物升高HDL.C的幅度仅为5%-10%,对甘油三酯(TG)降低的程度为10%-20%。因此在合并HDL—C降低和(或)TG升高时,他汀类药物并不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脂质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非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DL-C、HDL-C、hs-CRP以及冠脉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和斑块数量。结果治疗后LDL-C和hs-CR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对照组较治疗前升高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和斑块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使轻度胆固醇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明显缩小,数量明显减少,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8例;低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1),高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20 mg·d~(-1),比较2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血脂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7 d,2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30 d,2组患者三酰甘油(TG)、TC和LD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7 d时比较,治疗后30 d低剂量组患者TC、LDL显著下降(P<0.05),高剂量组患者TC、LDL显著下降(P<0.05),HDL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患者TC和LDL较低剂量组下降显著,HDL较低剂量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后7、30 d,2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30 d时下降更加显著(P<0.0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7、30 d hsCRP水平均较低剂量组下降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 ,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抗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 ,如改善受损动脉的内皮功能 ,改善凝血-止血指标 ,抗炎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大量临床试验已证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胆固醇 ,防治动脉硬化 ,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2]。1胆固醇与冠心病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胆固醇水平越高 ,则冠心病的发病率越高。临床试验已经显示出在冠心病患者中降低胆固醇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令人信服的益处及在无明确冠脉疾病的患者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的有益作用。著名的Framingh…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大多数心肌梗死(M I)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未达到指南所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其中多数患者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为他汀类药物低于最适剂量。设计:对一个M I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大样本队列(n=2045)进行了30多个月的随访,评估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最适剂量组:LDL<1150m g/L,低于最适剂量组:LDL≥1150m g/L,有高胆固醇血症但未行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与之后冠状动脉事件(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M I、搭桥手术)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比较了173例有冠状动脉事件的患者和346例匹配对照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项关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胆固醇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强化降脂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IDEAL)研究———证实了强化降脂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虽然这些益处比研究者预期的要小[1]。在IDEAL研究中,阿托伐他汀80m g/d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主要终点———主要冠状动脉事件,但是这一降低效果与传统他汀类药物相比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然而,IDEAL研究者相信这并不妨碍他们得出肯定的结论,因为观察到其他研究终点有显著性降低,而且本研究的结果与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疗效评估和抗感染治疗—心…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在冠状动脉病治疗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该病有明显疗效。近年来所做的许多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都一致证明,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病患者进行降胆固醇治疗使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大量资料提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应早期开始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性缺血。这种疗法不仅高效而且安全。对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也进行过多项研究,表明其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调脂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造成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严重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进而继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是引起ACS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他汀类药物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及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消退斑块的作用,是预防ACS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冠心病病死率及总体死亡率。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及一、二级预防中已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并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对于他汀类药物所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目前仍无相关数据描述。目的:了解LDL—C和HDL—C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设计、地点及患者:对4项前瞻性随机试验(1999~2005年在美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进行)的原始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其中145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他汀治疗(18个月或24个月)时进行了系列血管内超声扫描。所有超声分析均在相同的核心实验室中进行。主要观测指标:脂蛋白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的相互关系。结果:他汀治疗期间,LDL—C平均(SD)水平从124.0(38.3)mg,/dL(3.2[0.99]mmol/L)降至87.5(28.8)mg,/dL(2.3[0.75]mmol/L)(下降23.5%;P〈0.001),HDL—C水平从42.5(11.0)mg/dL(1.1[0.28]mmol/L)升至45.1(11.4)mg/dL(1.2[0.29]mmol/L)(上升7.5%;P〈0.001)。LDL—C与HDL—C比值从平均(SD)3.0(1.1)降至2.1(0.9)(下降26.7%;P〈0.001)。这些变化同时伴随平均(SD)百分粥样斑块体积的增加(从39.7%[9.8%]增至40.1%[9.7%])(增加0.5%[3.9%];P=0.001)以及平均(SD)总粥样斑块体积的减小(2.4[23.6]mm^3;P〈0.001)。在单变量分析中,LDL—C、总胆固醇、非HDL胆固醇、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平均水平和治疗引起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率显著相关,而治疗所致HDL—C变化则与动脉粥样斑块体积负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平均LDL—C水平(β系数,0.11[95%可信区间,0.07~0.15])以及HDL—C升高(β系数,-0.26[95%可信区间,-0.41--0.10])依然为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独立预测因子。动脉硬化显著消退(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减少≥5%)见于治疗期间LDL—C水平低于均值(87.5mg/dL)和HDL—C升高百分比大于均值(7.5%;P〈0.001)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在LDL—C显著降低以及HDL上升〉7.5%时,他汀治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相关。这些结果提示他汀治疗的获益源自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降低以及HDL.C的升高。尽管血脂水平的这些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相关,但是后者是否可以转化为临床事件的显著减少,并改善临床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9.
胆固醇代谢失调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鹏  谢英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07-21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关系密切,降低LDL—C水平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近来研究发现,经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LDL—C仍不能达标的患者其胆固醇代谢具有低合成高吸收的特点。机体胆固醇代谢受生理因素、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调脂药物的影响,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本文就胆固醇代谢失调与冠心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是胆固醇(Cholesterol,Ch)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除有降低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外,还有中度降甘油三酯(TG)和升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越来越广,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其安全性也一直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