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00±0.23)mSv、(10.20±0.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成像时的辐射剂量,对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6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②对照组6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计算扫描时间、各段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扫描时间实验组为7.12 s,对照组为9.43 s;血管可评估率实验组为94.93%,对照组为94.4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3.69 mSv)比对照组(15.86 mSv)降低77%;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并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宝石CT(GE Discovery CT HD750)进行胸部扫描,探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行宝石CT胸部平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其中A组为对照组,B、C组为实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噪声指数(NI)分别预设为12Hu,18Hu,24Hu.采用FBP算法和不同权重的ASIR算法(10%~90%)进行图像重建.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接受X线辐射的剂量参数,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并对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A、B、C三组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三组有效剂量(ED)分别为(4.32±1.50)mSv,(1.92±0.68)mSv和(1.07±0.38)mSv.B组ED比A组降低55.56%(P<0.01);C组比B组降低44.27%(P<0.05),比A组降低75.23%(P<0.01).结论使用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对主动脉的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的图像质量优势.方法:将110例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5例,分别行传统扫描与Flash大螺距扫描,两组分别检出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48例.对两种扫描模式下的主动脉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0.7(A组)和1.4±0.6(B组)(t=5.2,P<0.05).B组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为(2.7±0.6)mSv,低于传统扫描模式的(3.9±0.9)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P<0.05).结论:双源CT主动脉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可以较低辐射剂量获得清晰的升主动脉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颈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接受颈部CT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固定管电流组,ATCM1组(噪声指数NI=8)和ATCM2组(NI=10),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诊断质量,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mA及客观噪声水平。结果图像质量:上颈部ATCM组噪声高于固定组(P<0.05),但所有检查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辐射剂量:与固定管电流技术(13.4mGy)相比,管电流调制技术组CTDIvol明显降低[(9.39±2.30)mGy,(8.71±2.59)mGy,P值均<0.05]。结论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ATCM技术能显著降低颈部CT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6.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合理对比剂注射时间,并观察自动跟踪、手动触发技术在去除上腔静脉和右心腔伪影中的价值. 方法 临床拟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338例患者接受CTC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256例(据扫描延迟时间分3组:<19 s组、19~23 s组及>23 s组),自动跟踪、手动触发组82例.对比剂注射时间设定为17 s,注射速率3.5~5.5 ml/s.智能扫描组阈值设为120 HU,手动触发组阈值设为500 HU.对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的三个时间组,以及智能触发组与手动触发组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 智能触发组中扫描延迟时间19~23 s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0.037、0.040);手动触发组中完全无上腔静脉、右心腔伪影,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智能触发组(P=0.036). 结论 64层CTA的合理对比剂注射时间为17 s;自动跟踪、手动触发技术能有效去除上腔静脉及右心腔伪影,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infection disease 2019,COVID-19)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日我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50例,所有患者首次进行常规剂量胸部CT检查,治疗后复查时进行胸部低剂量(Low dose,LDCT)检查,比较两种扫描方案图像质量及患者X线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由两名高年资医生采用5分法进行双盲评分。两种方案图像质量信号的噪声比(SNR)的的比较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Kappa检验观察两名医师间评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LDCT组图像质量优良率99.0%,常规剂量组优良率99.0% (P>0.05);LDCT组有效辐射剂量2.43±0.66 mSv,常规剂量组4.02±1.03 mSv(P<0.05) 。结论: CT扫描是COVID-19流行期间快速、高效辅助诊断和评估治疗的检查技术,LDCT扫描不仅能保证图像质量,还可降低辐射剂量,对其治疗后随访应用价值较高,保护需要频繁复查的COVID-19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降低胸部扫描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4例胸部疾病患者,采用第二代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Flash Spiral模式进行平扫.将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低剂量组:采用100 kV,并采用SAFIRE(值为3)技术进行重建.对照组:采用常规120 kV、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测量比较2组患者气管分杈层面降主动脉的CT值与标准差(SD)、同层背部肌肉的CT值与SD值;比较两组胸部CT剂量指数(CTDI)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由2名医师采用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均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观察者间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0.795).低剂量组CTDI为(3.23±0.53)mGy,DLP为(114.96±18.90)mGy·cm,有效剂量为(1.60士0.26)mSv,对照组CTDI为(5.27±1.07) mGy,DLP为(184.40±36.85)mGy· cm,有效剂量为(2.58±0.51)mSv;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气管分杈层面降主动脉CT值分别为(39.90±8.31)HU和(43.12±7.43) HU,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3.61±2.00和13.00±3.39;同层背部肌肉的CT值分别为(45.50±11.85)HU和(48.23±10.99) HU,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0.34±1.55和8.53士1.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成人胸部扫描中,利用SAFIRE技术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80-2781
选取我院2014年3~10月收治的需做冠脉CT(心率≤65次/min),心率整齐的1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行Flash双源CT冠脉扫描,对照组7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冠脉扫描,对比两组冠脉成像质量与X线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行冠脉扫描的图像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lash双源CT冠脉扫描使患者冠脉CTA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排双源CT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603例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且心率≤65次/分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A。其中18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超快速螺旋(FS)模式扫描;102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序列(S)模式扫描;315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触发的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其中45例心律不齐。对3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并对LS模式扫描的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进行t检验。结果:FS、S及LS模式所获得的可评价冠状动脉段百分比相近,分别为99.4%、99.5%、99.2%;而不同模式扫描辐射剂量有明显差别,分别为(0.91±0.05) mSv、(5.48±0.95) mSv、(9.19±3.00) mSv,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3组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LS模式扫描的患者中,心律齐者270例,心律不齐者45例,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分别为(8.45±2.44) mSv、(13.62±2.09) mSv,经t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13.428,P<0.01)。结论: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3种(FS,S及LS)模式均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而FS模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S、LS模式,FS模式是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的有效手段。根据受检患者心率、心律不同,采用不同的扫描模式,从而实现扫描方案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RevolutionCT能谱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采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CTPA检查,观察组采用256排RevolutionCT能谱扫描技术进行CTPA检查。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以及图像质量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上叶肺动脉、左右基底段肺动脉亚段、左右基底段肺动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剂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信噪比、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图像质量符合率81.00%高于对照组的78.00%,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且需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RevolutionCT能谱扫描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以及图像质量符合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9-130
研究多层CT低管电压对胸痛三联征排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这种扫描方法的可行性。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清远市中医院因急性胸痛就诊并拟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扫描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KV)与对照组(120KV),采用4分法评价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包括CT值,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并对比分析两组扫描长度、图像质量与ED。观察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扫描长度、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主动脉CT值、肺动脉CT值及冠状动脉CT值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为(6.87±1.48)mSv,对照组的为(12.13±3.24)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CT低管电压对胸痛三联征排查的图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且辐射量较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迭代重组技术用于低剂量胸部CT平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行胸部CT低剂量平扫的56名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图像迭代重组技术:对照组使用FBP技术,研究组使用iDose4技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水平及差异;两组的相关辐射剂量指标: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简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简称DLP)及有效辐射剂量(简称ED)水平及差异。结果:研究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情况比对照组显著性的更好(P<0.05)。研究组相关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及ED水平比对照组显著性的更低(P<0.05)。结论:胸部CT低剂量平扫中使用Dose4技术实施图像迭代重组,可显著提高图像主观评价质量,降低受照辐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双源CT低剂量Flash心脏扫描技术用于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低心率患者60例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4月23日~2016年4月23日期间。使用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的例数为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实验组患者实施双源CT低剂量Flash心脏扫描技术。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评估[心脏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冠脉检查的有效剂量(ED)]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CTDvol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的DLP对比差异显著,实验组DLP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ED对比差异较大,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控制患者入选标准的情况下,采用双源CT低剂量Flash心脏扫描技术可保证图像质量,并减少辐射剂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相同对比剂用量下团注试验技与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用于飞利浦256螺旋CT扫描肺动脉的图像质量。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可疑肺动脉栓塞患者46例,将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与Ⅱ组,均为23例。其中Ⅰ组经bolus tracking触发扫描,Ⅱ组经test bolus确定延迟时间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测量值和辐射剂量以及两组患者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2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扫描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扫描参数相同的情况,2组肺动脉扫描的辐射剂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Ⅱ组test bolus测试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Ⅰ组bolus tracking监测扫描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比评价两组患者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具有显著优势,和Ⅰ组相比较,Ⅱ组具有明显优势,数据对比具有统计研究意义,P0.05。结论:飞利浦256螺旋CT扫描无需增加对比剂配合bolus tracking技术优化对比剂注射能获取良好的CT诊断图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取不同智能触发监测位置在多层螺旋CT头颈部3D-CTA成像影响。方法:选择疑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来我科作头颈部CTA检查患者78例,根据监测点不同随机分成升主动脉组和主动脉弓组。通过两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生对两组重建CTA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以及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弓处、颈总动脉舌骨处、大脑中动脉处、基底动脉处强化CT值。结果:升主动脉组CTA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主动脉弓组。升主动脉组血管强化明显差于主动脉弓组。结论: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对头颈部3D-CTA扫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部时头颈部血管强化最好,重建后各级分支显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前瞻性门控及迭代算法在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对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迭代重建算法(前门控+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A检查各60例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评价其图像质量与辐射量。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0±0.69)、(4.20±0.69)、(4.20±0.77)三组之间对比无差(P>0.05),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其有效辐射量(ED)分别为(19.95±1.48)mSv、(6.27±0.33)mSv与(4.51±0.44)mSv三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心率范围中,运用前门控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和单纯使用前门控,或后门控技术所得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采集58例接受DSCTA检查(心率≥70次/分,均未进行人为干预)的患者资料.数据采集期相为45%R-R间期,重建期相为45%±8%.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检验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对移动伪影产生的影响.14例患者在DSCTA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CTDI和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58例纳入患者中,可供评价的血管为948段,图像质量评价为1~3级者占95.68%(907/948).对于不同的心率变化,不同级别的LAD、LCX的显示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平均心率对冠状动脉移动伪影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AUC:0.75,95%CI:0.55~0.96,P<0.05).DSCTA诊断狭窄程度<50%及≥50%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0.00%(8/10)和90.48%(38/42);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度为95.51%(170/178),阴性预测值为96.59%(170/176).有效辐射剂量为(6.46±0.12)mSy.结论 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对于心率≥70次/分的患者无需刻意降低心率,心率变化平稳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诊断效能较高,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降低婴幼儿胸部DR管电压和调整胸部来优化婴幼儿胸部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0~3岁婴幼儿400例,分成0~、1~3岁两个年龄段,再按年龄段随机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进行DR摄影.辐射剂量用剂量面积乘积(DAP)计算.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DR图象质量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最初共纳入400例婴幼儿,在排除9例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后,最终纳入391例婴幼儿胸部正位图像进行分析,其中优化组196例(0~岁91例、1~3岁105例),对照组195例(0~岁103例、1~3岁92例).结果 显示:两组0 ~岁、1~3岁和总体DA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优化组DAP值较对照组平均降低21.6%;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优化组比对照组多获得优质图像43.9%.结论 降低婴幼儿胸部DR管电压和调整胸部尽可能小的照射野不但能降低婴幼儿辐射剂量且能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