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殊临床表现的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果10例患者术前24h尿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VMA)87.6~175.5μmol、24h尿儿茶酚胺(CA)611.1~5421.0nmol、24h尿肾上腺素(E)168.2~2402.0nmol和24h尿去甲肾上腺素(NE)422.9~3019.0nmol,均明显高于正常,CT或B超检查均发现肾上腺占位病变。2例术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术后随访无心绞痛发作;4例有高血糖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另外,4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未再反复。结论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及评价血浆儿茶酚胺(放射酶测定法)与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3-甲氧基肾上腺素测定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作者对近2年中24例经手术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及40例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而检查未能证实者,作了上述3项测定并进行对比.在休息、仰卧位静脉取血测血浆儿茶酚胺,40例非嗜铬细胞瘸患者平均为531±289(平均数±标准差)ng/L。23例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患者为728~31,000ng/L,除1例外都超过上述40例的最高值。而确诊的22例中,24小时尿 VMA 有11例(占50%),3-甲氧基肾上腺素有5例(占23%),VMA 及3-甲氧基肾上腺有3例(占14%)测定都与未确诊患者的数值相近。作者认为:①血浆儿茶酚胺比24小时尿 VMA、3-甲氧基肾上腺素对嗜铬细胞瘤诊断意义更大。仅依靠后2者,诊断的准确性很不够,且血浆标本比24小时尿易于收集。②嗜铬细胞瘤患者的高血压与血浆  相似文献   

3.
亓文波  李健 《山东医药》1999,39(22):46-47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功能性肿瘤,临床症状多样。如能及时诊断及恰当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否则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1 定性诊断1.1 生化检验 在现有生化检验中,血及尿儿茶酚胺测定和尿甲氧基肾上腺素测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1]。24小时尿甲氧基肾上腺素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8%。高压液相(HPLC)测定去甲肾上腺>80μg/24h、肾上腺素>20μg/24h,多巴胺>400μg/24h对本病诊断极敏感,但特异性差。将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170μg、肾上腺素>35μg确定为阳性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特殊临床表现的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果 10例患者术前24h尿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VMA)87.6-175.5μmol、24h尿儿茶酚胺(CA)611.1-5421.0nmol、24h尿肾上腺素(E)168.2-2402.0nmol和24h尿去甲肾上腺素(NE)422.9-3019.0nmol,均明显高于正常,CT或B超检查均发现肾上腺占位病变。2例术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术后随访无心绞痛发作;4例有高血糖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另外,4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未再反复。结论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压持续升高的嗜铬细胞瘤通过测定24小时尿VMA(Vanillylmandelate)、甲氧肾上腺素(Metanephrine)及儿茶酚胺即足以肯定或否定诊断。当血压呈间歇性时,诊断较困难,因为在血压正常期间,肿瘤不一定分泌儿茶酚胺。为了判定这些检查的诊断价值,作者测定了1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4例为间歇型高血压)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浓度和安静状态血浆儿茶酚胺浓度。  相似文献   

6.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较罕见的嗜铬细胞瘤,国内少有报道,我院于1999年8月诊治了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4岁,因排尿后心悸、头痛、四肢发冷伴血压阵发性增高7年,加重20天入院。自述每次小便时血压升高至170~210/100~140mmHg,(1mmHg=0.133kPa),小便后约5分血压自行恢复正常水平,即110~120/70~80mmHg。入院时心电图、X线胸片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大致正常。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示:左侧肾上腺形态较丰满,右侧肾上腺形态无异常。腹部超声:膀胱左侧壁探及1.8cm×0.8cm呈中等均匀回声的异常占位性病变。膀胱…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4岁。突起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伴呕吐、大汗淋漓1h于1998年4月13日急诊入院。体检:血压75/60mmHg(1mmHg=0.133kPa),烦躁,四肢皮肤湿冷,末梢轻度紫绀,心界不大,心率120次/min,律不齐,期前收缩6次/min,双肺底无湿性口罗音。急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血糖、K 、Na 、Cl-、BUN均正常。经纠正休克后以“休克原因待查”收住院。第2天患者出现阵发性头痛和心悸,血压波动在150~195/82~105mmHg。腹部CT示左肾上腺有一4.8cm×5cm×8cm肿块。24h尿香草基杏仁酸(VMA)定量为314.25μmol/24h(正常<63.4μmol/24h)。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5例嗜铬细胞瘤作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生化或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肾上腺髓质31例,交感神经链10例,膀胱内4例.其中良性肿瘤41例,恶性肿瘤4例.临床表现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有37例,8例无高血压为寂静型;膀胱内嗜铬细胞瘤均有肉眼血尿.测定24小时尿儿茶酚胺和VMA 排出量之间有一致性,且均与血压改变呈良好正相关.定位检查以腹部CT 检出率最高(92%),B 超次之(82%),腹膜后充气造影仅为3/4(75%).41例行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各为87.5%,80%)均较乐观.  相似文献   

9.
假性嗜铬细胞瘤(pseudopheochromocytoma)是是一种新的疾病,其特征是有间歇性的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血压升高时,出现头痛、心悸、面色苍白等类似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患者并不存在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性肿瘤;血中与尿中的儿茶酚胺值和尿中苦杏仁酸(VMA)值虽有时略高,但大部分正常。本病先后由Evans氏(1972)与Gabriel氏(1974)报道,后来病例渐多,颇引人注目。据报道,本病患者每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如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小脑肿瘤。在颅内高压和神经症状出现之前,即有酷似嗜铬细胞瘤的症状。有作者认为大概是脑肿瘤引起自视丘下部至延髓的交感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     
553079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处理(38例经验总结)/刘任等//湖南医学。-1985,2(5)。-10~2 报告手术洽疗嗜铬细胞瘤37例、肾上腺髓质及皮质增生1例。持续性高血压型18例,阵发性高血压型20例。9例误诊为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等。3例扪及腹部包块。31例作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检查,24例阳性或增高,1例可疑。32例作尿儿茶酚(CA)试验,25例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