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古代文献中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病的相关论述,明确其理论依据;收集国内外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梳理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病的基础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整理相关古代文献发现,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为气血失调,与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密切相关。因此,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病具有理论依据;根据临床疗效显示,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通过梳理相关实验研究发现,其降压机制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等有关。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存在样本量小、临床设计不严谨、随访时间短等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设计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由于实验研究中电针波形、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今后的实验研究应进一步规范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隶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理肝肾阴阳,恢复机体的自稳调节机能。本文就近年来从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一、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肾主藏精,为阴阳之本。肝之与肾,乃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肝肾交融,使阴阳升降有序,气血调达,血压得以维持正常,故可认为肝肾为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中心。  相似文献   

4.
"肝藏血,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辨证论治诸多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在高血压病的从肝论治方面。然其调节血压、调节肝血流的具体机制,调节血压血流的途径、部位等尚不甚明确。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脑-肝-血管"轴的角度,基于肝血管和生理、神经支配等方面,初步探讨其"藏血、主疏泄"的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相关深入基础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血管重构、预防靶器官损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中医药在调节机体整体平衡、控制血压水平稳定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其防治高血压病作用的多效性、增效减副性、多靶点性、前瞻性、稳定持久性均体现出了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绝对的负担,西药能够有效降压,但血压达标后仍可能会出现临床不适症状和靶器官损害.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和保护靶器官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整体观念相合,可以作为阐述其机制的一种手段,即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测定生物标记物来解释中医药作用的潜在机制.基于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近5年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中医药有效降压、改善症状以及保护靶器官的潜在机制,同时探索出客观标记物以辅助中医药精准辨证,发现中医证型间确实存在特异的代谢物,中医手段能够有效干预高血压,主要涉及一氧化氮、糖脂代谢、炎症调节、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肠道微生态等机制,体现了中医药干预疾病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综合干预特点.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DM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D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中医在治疗DOP时多从“肝肾”论治,忽视了“脾”的重要作用。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养四肢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互惠互利,维持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两者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先天不足致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脾虚则肌肉削,肉削则骨枯。故从“脾肾论治”DOP亦尤为重要。现从“脾肾论治” DOP出发,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基础,探讨中医药从“脾肾论治”DOP的相关机制及必要性,为中医药防治DOP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中医无此病名,现代中医受西方医学影响,多从肝肾精血论治此病。根据中医血液化生机理,理论联系实际,从心论治再障碍贫血,并兼顾肝肾脾,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损害是其防治任务的重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具有长期实践性,学者多倡导从肝论治或从血脉论治,然鲜少涉及肺。近年研究表明,肺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指导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基于“肺朝百脉”理论,笔者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归纳高血压病从肺论治的中医防治原则,探讨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为卵巢早衰的前兆,也属卵巢功能围早衰期范畴,尽早干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可防止其发展成卵巢早衰。但由于西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方案相对固定,而中医治疗具备方法多样化、治疗个性化等优势,故本文通过研读中医相关文献,探讨从肾论治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思路。得出从肾论治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思路为:以肾为本论治,兼顾肝肾同源、脾肾互济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等因素,进行用药施治,以促进中医药在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按照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老年高血压患者是虚实夹杂体,西药降压多以血压数值来评价,但兼顾不了患者亦虚亦实临床症状,因而现代许多医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医领域,尝试用中医的手段解决这一局限性,丰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手段;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原则:平衡五脏及阴阳。虽然其发病部位在清窍,但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失调密切相关,因而从肝脾肾三脏讨论老年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证)患者血压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血压水平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中医证候疗效、血压水平、生存质量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情绪角色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西药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表现、血压水平、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在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中医认为风、痰、虚、瘀等病邪侵袭人体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机制,主要证型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治疗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为主。本文从中药组方、针灸、穴位贴敷、足浴等方面总结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进展,建议根据高血压的分级情况确定单独使用一种疗法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且影响生活质量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辅以针灸和穴位贴敷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与特色,今后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长期性、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并发展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智能医疗。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选择全国16家三甲医院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应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开展数据分析,了解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一般信息及其诊疗情况: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男女比例约为1.10:1;入院病情为危急者约占总人数的10.12%;多集中在心血管科;住院天数多在8~14 d;住院费别医保占62.93%;住院总花费分布最多的是0.5万~1万元;高血压病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血脂蛋白紊乱血症;中医证候以痰瘀互结和肝肾阴虚居多;中药治疗以应用活血化瘀药为主;西药治疗基本符合指南;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最多,约占总人数的81.2%;ACEI类、ARB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类依次占比为43.0%,43.4%,42.4%,42.4%,固定复方仅为约占8.0%;五大类降压药总频数是78 206次。因此,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住院费别多以医保居多,近半数人群合并冠心病,证候以痰瘀互结居多,西药基本符合指南,联合用药较多,固定复方制剂较少,中药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提示临床治疗上在严格降压的同时,注意联合用药及使用固定复方制剂,结合中药化痰祛瘀,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并发症。为临床防治高血压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方法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是指持续3个月以上肾脏结构与功能异常,以尿液、血液、肾脏结构异常为临床指标。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与肾小球损害亦密切相关,既是慢性肾脏病发生的病理表现,也是加快慢性肾脏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中医历经几千年发展,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具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借鉴中医治疗"精气外泄""腰痛""虚劳""尿血""水肿"的原则与方法,蛋白尿治疗总则为协调机体阴阳,恢复阴阳平衡,具体方法有祛瘀法、发汗法、利小便法、补脾固肾法、疏肝活络法及利湿解毒法等。古代及现代医家根据治则与治法,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方剂。现代研究发现,中医方剂降低蛋白尿的机制主要有改善足细胞足突大面积融合、裂隙完全消失的病理表现,上调足细胞裂孔隔膜上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免疫调节与减轻系统炎症,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等。笔者现从经方、验方以及中成药这3个方面,论述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方法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减少蛋白尿排泄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心与现代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才  张启明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1000-1001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到对中医心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 (人体 )的一致性 ,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发现与中医心直接相关的组织器官是心和大脑皮质。另外 ,肝、甲状腺、消化管、肾也与中医心有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常见的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中药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和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效应。但中药干预的优势定位和治疗特点仍未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故通过理清高血压概念和国内外循证管理指南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中药治疗高血压目前的研究现状,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对高血压的中药干预研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评价中药治疗的综合和系统效应,并为中药科学、合理、精准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文献数据分析和探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辨治规律。方法:检索筛选CNKI中运用中医药处方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文献,构建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11年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文献187篇,处方327个,其中中药190味,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次≥30次的药物39味,得出常用药物组合42个,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4个,新处方7个。结论:DOR的根本病因为肾虚,肝失调达、气血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用药以补益肝肾为主,同时可伍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健脾祛湿、交通心肾、清热化痰等治法,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搜集中药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外用复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年1月-2015年3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搜索到的国内有关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临床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有效文献共62篇,中药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主要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补益肝肾为主,性味归经主要以温平、辛苦甘、肝脾肾经为主。结论:中药外治法在局部疗效上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对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初步探索,以期找出更有效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