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通督调神针法,选取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和腰阳关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疗程15天。应用经颅多普勒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Vs)、舒张期血流峰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更多,PI值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PI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法能够增加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椎-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TCD检测: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桂哌齐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9.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单纯静脉点滴桂哌齐特320mg,1次/d,14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1剂/d,早晚分服,连续服用14d,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包括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减退、倦怠乏力、汗出异常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耳鸣或听力减退、倦怠乏力、汗出异常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m、Vs、Vd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Vm、Vs、Vd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桂哌齐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两组分别采用多普勒脑血流超声检测仪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5%和96.2%,对照组分别为34.5%和89.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VS、VD及基底动脉V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对TCD相关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58例TOB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8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益髓针法能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个疗程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TCD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Vd和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8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对照组和醒脑开窍组,在给予脑梗死恢复期基础治疗的同时分别接受传统针刺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疗程4周。采用中医症状积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评价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经颞窗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和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BI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醒脑开窍组治疗2周、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和治疗4周后的BI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均0.05)。醒脑开窍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Vd、Vs、Vm均比治疗前明显加快而PI和RI显著降低(P均0.05),颈内动脉颅内段RI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参数无太大变化(P均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明显缓解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医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梗死侧脑缺血及颈内动脉参数,增加缺血区血供。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9,(12):1690-1692
目的:分析活血补气祛痰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VBIV)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程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6例VBI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上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眩晕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结论:对VBIV患者应用活血补气祛痰汤联合常规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对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眩晕程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回神醒脑汤配合高压氧治疗对瘀阻清窍型脑外伤后综合征(PTB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86例瘀阻清窍型PT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43例给予回神醒脑汤配合高压氧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统计2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记录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VBA)的舒张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收缩期血流速度(Vp)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回神醒脑汤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缓解瘀阻清窍型PTBS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红英 《河北中医》2006,28(8):578-579
目的观察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口服维脑路通,每次0.2 g,每日3次;西比灵,每次5 mg,每晚睡前服1次。治疗组76例口服通脉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组均14日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9%,对照组9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3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流速(Vm);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左侧椎动脉Vm及右侧椎动脉Vd、V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综合治疗方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方法采用三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纳入针推组(38例)、针刺组(32例)、推拿组(30例),分别给予针刺推拿综合方案、单纯针刺、单纯推拿治疗,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为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等的变化。结果对椎-基底动脉低流速状态患者,除推拿组椎-基底动脉Vm外,治疗后各组各指标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后针推组与针刺组、推拿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对椎-基底动脉高流速状态患者,治疗后针推组椎-基底动脉Vp、Vm、Vd,针刺组椎-基底动脉Vp、Vm,推拿组椎动脉Vm、Vd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后针推组椎动脉Vp、Vd,基底动脉Vm与针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而椎动脉、基底动脉Vm与推拿组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本研究的针刺推拿方法治疗CSA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针灸、推拿配合应用可互相协调,优势互补,提高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脑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脑汤治疗4周。治疗后,评价两组的总体疗效、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Vm和PI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脑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亦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和血管搏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博罗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确诊脑缺血性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盐酸氟桂利嗪及口服)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相关检查指标及眩晕程度等临床症状,统计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TCD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程度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脑缺血性眩晕,能明显改善Vm、Vd及Vs,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耳鸣、耳聋、听力障碍等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TCD评价针刺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疗法治疗。采用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根基底动脉Vm、Vs、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个疗程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TCD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Vd和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4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2星期后对其治疗前后的症状、TCD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解。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指标、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使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Vm回升,也能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Vm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能使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和Vs/Vd比值DI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指标、体征,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