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缺乳患者产后气血亏虚的病因病机,裴晓华教授认为“虚”应理解为气血的绝对不足及因热毒、痰湿、气滞等实邪阻滞乳络导致气血的相对虚少2个方面。“以通为补”的理论既符合乳房的生理特点,又对产后缺乳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临证应辨明证候的虚实,虚者补益,实者通调,使气血运行趋于常态,可以明显提高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产后缺乳的病机研究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产后缺乳的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发病机理研究,中医认为气血亏虚、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机,现代医学则提出情绪、剖宫产、麻醉后镇痛等则是造成产后缺乳的重要因素。中医的汤剂、针灸、按摩等疗法对此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黄亦曼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19-120
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病,西医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而祖国医学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傅青主女科》中对产后缺乳有着深入分析,笔者以其方结合临床,灵活运用,效果显著。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两方面分析傅青主治疗产后缺乳的经验,并结合临床谈谈自己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4.
眩晕证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亚国  杨秀清 《陕西中医》2006,27(11):1386-1388
目的:探讨眩晕证治。方法: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论述。结论:眩晕病因病机为痰湿中阻,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辨证论治依病因病机进行,列出方药并列举临床验案。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后缺乳分为乳汁分泌不足和乳汁不通两大类。产后乳汁分泌不足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导致,治疗以补养气血、益气健脾为主,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产后乳汁不通多因肝气郁结、痰浊凝滞、瘀血阻滞导致,治疗重在理气化痰、活血祛瘀通络,以通乳汁排出之路。临证时根据病因病机不同辨证治疗,可提高中医药治疗剖宫产术后缺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浅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感悟及组方用药特点。方法通过分析产后缺乳的主要证候、病因病机及组方用药特点,结合典型病例分析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的疗效及感悟。结果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后缺乳症状,提高母乳喂养有效率。结论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产后缺乳疗效显著,可接受度高,值得临床辨证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缺乳多发生于新产后。王东梅主任医师认为,产后缺乳以气血虚弱型最为常见,故常以补气养血滋阴佐以通乳之法治疗收效颇好,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中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素体气血亏虚,或脾胃素弱气血生化无源,复因分娩失血耗气,致气血亏虚,乳汁化生乏源,因而乳汁甚少或无乳可  相似文献   

8.
正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病,表现为产后乳汁极少或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发病占产妇总数的20%~30%[1]。近年来,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加、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大、营养不均衡等诸多因素,导致产妇缺乳的现象日渐增多。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由产后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具有产后多虚、虚实夹杂的特点,并运用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缺乳,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1.1气血虚弱傅青主认为,乳汁乃气血化生而成,无  相似文献   

9.
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多数医者将其分型为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但仅此两型尚未展现中医学对该病认识的全貌,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缺乳分为先天无乳型,定时存储型和即时治疗型,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别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0.
产后缺乳基本病机多为气血虚弱,与肝气失疏、乳络不通密切相关。其病性虚实夹杂,但总体以虚为主,故治疗多补气养血,兼以行气通络。翟凤霞教授以补气养血、行气通络之法自拟方药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取得了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病名、诊断依据、病因病机、治疗入手,总结出耳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外邪引犯、痰浊中阻、气血瘀滞、肝阳上亢,亦可见于虚中挟实,如寒水上泛;缓解期以虚证多见,如气血不足、髓海亏虚。相应治法为疏风散邪、清利头目;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活血祛瘀、通窍除眩;平肝息风、滋阴潜阳;温壮肾阳、散寒利水;补益气血、健脾止眩;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郁证发微(二十九)——郁证便秘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便秘的病脉证治。便秘病位虽在大肠,却与五志伤及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涉及以下数端:肝肠相通,肝郁则肠滞;忧愁思虑伤脾损肺,脾肺气结则大肠壅滞,脾肺气虚则无力推送;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炼液,致使肠枯;劳心伤脾,生化乏源,精血亏虚,肠失濡润;七情生六郁,食滞痰阻血瘀,阻塞肠腑。治疗郁证性便秘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行气燥湿、宽中化滞,清心安神、益脾养血,以及化痰化瘀等,要在疏通气机、清理壅滞、增水行舟。现代医学中凡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急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慢性便秘以及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具有便秘表现者,大致在郁证性便秘的证治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病率高,停药后易复发。周福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早期常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肝郁致胃脘积热或湿阻为多,为实证;疾病久治不愈致耗气伤阴、肝郁脾虚、阴虚等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致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滞、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当以健运脾胃,调畅中焦气机为大法。临床四诊合参,加减运用其经验方,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远期疗效较为可靠,有效地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3年来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况。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有痰湿气滞,痰浊血瘀,湿热血瘀,本虚标实等;证型可概括为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在中医治疗和用药时应将病因与临床症状同时纳入辨证分析,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可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脂肪肝的早期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黄丽娟教授认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阶段及临床表现不同,临床可分为甲亢期、亚临床甲减期、甲减期,可归为中医"瘿病""瘿瘤""惊悸""震颤""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阴虚或者阳虚。治疗上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肝郁化火证治以清热泻火疏肝,消肿散结;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热宁心,散结消瘿;痰瘀互结证治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阳虚痰凝证治以温肾健脾,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求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证型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1996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治疗PPD的临床研究,对文献中的证型、方剂以及药物出现频次和比例进行统计归类,对药物和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得出21个PPD证型,其中心脾两虚、肝气郁结、气虚血瘀、脾肾两虚、痰热郁结为常见证型;证型要素分析,肝郁、血瘀、气滞、痰湿、痰瘀为常见实性证型;心脾两虚、气虚、血虚、脾肾两虚、阴虚、气血两虚、肾虚为常见虚性证型;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四脏;共得方剂108首,其中自拟方59首,成方49首,两者以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为主;整理中药139味,分为9类,柴胡、当归、党参、白芍等为常用药。结论:PPD的证型、选方和用药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抑郁症的特点,强调以疏肝理气、产后补虚为法,兼以注重对血的调养,同时注重对PPD患者心身的共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