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治疗疫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治疗疫病的处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疫病数据库,确定处方中药物的频数、性味归经、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处方93首,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相关经典方剂,并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65首,用药235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89)、黄芩(61)、柴胡(39);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黄芩(33),黄连、黄芩(28),栀子、黄芩(27);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演化出核心组合22组,新处方11首。结论:外感发热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止咳药。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6,(5):393-395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和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清华同方、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方剂,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小儿细菌性痢疾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分析筛选出的30个小儿细菌性痢疾处方,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组合出现频次、药物关联规则及其置信度,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新处方5个。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是一个有价值的中医药研究辅助工具,为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不育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不育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挖掘组方规律,采用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研究方法,确定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136首,总结归纳出治疗不育高频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当归","菟丝子","茯苓","山药"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枸杞子,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当归,熟地黄","五味子,菟丝子";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牛膝-枸杞子";在确立的组方用药模式及规则基础上,最终获得新处方4首,包括"熟地黄,麦冬,天冬,远志,巴戟天,杜仲","熟地黄,麦冬,人参,大青盐,花椒,蜂蜜","韭菜子,龙骨,覆盆子,菟丝子,山茱萸,五味子,山药","远志,巴戟天,肉苁蓉,麦冬,黄柏,地黄,天冬"。结论:治疗不育方剂的用药,性味多以甘温药物为主,归经主入肾经、肝经、心经等;功效以补益作用居多,包括补阴药、补阳药和补气类中药,且多数具有肝肾同补作用。治疗不育的新方,其组方规律以补益为主,呈"填精壮阳,交通心肾"等特点,为临床提供了新的组方思路与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所载的116例中风医案为依据,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并借助于医学统计学手段,对所用药物及药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精确计算,概括出了对内科急症——中风的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用药规律,对气虚、痰湿、阴虚、阳虚四型中风分别总结出规范方剂,并加以概要的理论分析,使之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治疗阳痿中成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新编国家中成药》中关于阳痿治疗的120个处方,使用中药226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超过20次以上的使用频次的药物有25味,高频次药物有枸杞子、淫羊藿、熟地黄、人参、鹿茸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含枸杞子+熟地黄、人参+鹿茸、淫羊藿+枸杞子等;挖掘出的新处方包括"木香、狗鞭、鹿鞭、牛鞭、驴鞭","续断、芡实、胡芦巴、覆盆子、沙苑子","龟甲、砂仁、酸枣仁、鹿角胶","狗肾、驴肾、鹿肾、核桃仁、荜澄茄"。结论治疗阳痿的高频中药以入肝、肾经居多,用药多为补益肝肾之品,组合新方呈"补肾壮阳、强筋益精"、"补肾壮精、收敛固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续名医类案》痛经治疗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从《二续名医类案》中将治疗痛经的有效首方进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探究治疗痛经的配伍规律。总共录入212首相关方剂,275味中药。结果:治疗痛经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当归、白芍、香附占使用频数前3位;以温性药物为主,以味苦、辛、甘为主,主要归肝、脾二经;通过拓扑学筛选得到当归、白芍、香附、甘草、茯苓、丹参等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组。结论:通过对《二续名医类案》痛经方的挖掘,总结治疗痛经的中药组方规律,挖掘核心药对,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骨质疏松症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0年—2015年期间治疗骨质疏松症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文献研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275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用药频次、归经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挖掘出7个新方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用药以补阳、活血化瘀、补气、补血为主,常辅以补阴、祛风湿等药。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肾两经,治法主要是补益肝肾,兼以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杨晗  林飞  陈媛媛  陈婷婷  刘小琴  崔树娜 《新中医》2021,53(22):120-124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中医药在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 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 年2 月1 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 统计文献中出现中药的频次、功效、性味、归经等,通过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以及熵聚类分析法对出现药物的关联规则及新方组合进行客观分析,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对新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89 首,共计中药162 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 味中药分别为黄柏、冰片、土茯苓、薏苡仁和白花蛇舌草,重在清热与祛湿。四气则以寒占绝对优势,五味则以苦、甘、辛味为主,而归经又以肝、脾、胃为主。利用关联规则挖掘得到新方组合4 个,高频药物组合20 个。结论:中医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主要责之湿邪,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湿与热经常合并出现,组方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药为主。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举例分析《名医类案》中由于四诊致误的误治医案,强调四诊的重要性以及相互之间要紧密结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举例分析《名医类案》中辨证致误的医案,有不辨体质、时令、标本、外感内伤、证候真假、脉证取舍失当等不同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岭南中医的继承,通过分析医案数据以总结岭南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书籍,收集岭南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医案,利用SPSS modeler 15.0、Cytoscape 3.7.1等软件进行医案处方的数据挖掘。结果:最终筛选出相关医家32名、医案处方157个;医案处方涉及中药230种,白术、白芍、甘草、茯苓、柴胡、丹参6味中药为核心组方用药;系统聚类分析显使用的药物以扶正、理气、活血、清热、利湿、攻坚消积中药等为主。结论:岭南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采用疏肝健脾、柔肝活血为治疗大法,常配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软坚消积之品,且善用岭南道地药材,具有岭南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凉血清热利湿方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予氯雷他定,治疗组予凉血清热利湿方。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以及瘙痒程度、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71.9%,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瘙痒程度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凉血清热利湿方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古代名医治疗癫狂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病案库,以关键词进行数据筛选后,建立古代名医治疗癫狂的医案数据库,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利用Gephi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寻找古代名医治疗癫狂的药物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223篇文献,涉及283首中药方剂,包含27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石菖蒲、茯神、人参、远志、黄连、半夏等;关联分析结果为茯神-酸枣仁、远志-石菖蒲等药物组合;聚类分析结果包含逍遥散、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方剂;核心处方为十味温胆汤加减。结论:数据分析显示古代医家治疗癫狂时以治“痰”为主,明辨病机虚实,依据辨证选择理气解郁、清利肝胆、通降腑实、补益心脾、滋阴降火、重镇安神等治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痿病虚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济仁门诊病历系统中2013年1月-2018年12月李老治疗的195个痿病虚证病案,通过FP-Growth加强数据运算模型,确定病案中的临床症状频次及药物组合,分别应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及中医理论,总结李老辨治痿病虚证的用药经验。结果:1...  相似文献   

17.
王琦  周胜强  刘芳 《新中医》2020,52(1):50-5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辅行诀》中方剂组方规律进行深入挖掘,为研究其学术思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辅行诀》中所载方药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再利用平台集成功能进行量化表达。结果:平台统计分析得出《辅行诀》中共有56首方剂,由62味中药组成,其中有24味出现4次及以上。药物主要归心、肺、脾、胃四经,以温、寒为主,甘、苦、辛居多;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6组,新方3首。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初步统计效果良好,得出《辅行诀》以寒温并用,注重扶正,补益脾胃为主的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宋金元医学文献中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为中药临床应用和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从宋金元医学著作中筛选涉及带下病的52部古籍,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组方规律研究,提取新方组合,总结其带下病的诊治规律。结果 纳入方剂262首,涉及306味中药,方剂多小而精简,以丸散剂为主;赤白带下病(54.2%)较多,其次为白色带下病(26.0%),其归经侧重不同,但总归肝脾肾三经,药性以温、寒、平,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以补虚类药物为主;支持度≥27的中药药对组合为5对,无监督熵聚类分析得到13首新处方。结论 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带下病病因多与虚、寒、热有关,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核心药物以补血扶正的四物汤组成为基础,为后世临床治疗带下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分析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 2021年 1月 1日前发表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已证明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疗效确切、或中药外敷联合用药组优于非联用组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建立外敷中药治疗癌性腹水的数据库,并将相关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3篇,录入方剂83首,共13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桂枝、甘遂,药物四气以温、寒、平性为主,性味以苦、辛、甘味为多,归经主要归于脾、肺、肝经,并根据癌性腹水中医的不同症状,新发现了四组处方,核心用药处方乃决流汤、五苓散加减而成,其缓解癌性腹水可能涉及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下调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等多种机制。结论 本研究发现,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多用利水消肿、泻水逐饮、温中化饮类药物,治疗以利水为核心,兼顾温阳、益气、行气、淡渗、峻下。研究新发现的四组外敷处方,亦可为今后外敷中药的配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偏头痛的古代方剂,挖掘其用药和时代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不同时代药物种类、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频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分析挖掘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和药物关联情况。结果:共筛选出266首方剂,涉及337种中药,各年代方药不全相同,但均喜用温性、苦味或辛味,归肺、肝或脾的中药。其中,最核心的中药为川芎、防风和当归,并常用甘草、细辛、防风和川芎相配伍。结论:各年代医家辨治偏头痛用药不尽相同,但其用药思想包括性味归经等基本相同,从汉唐至清代整体一脉相承,总不离祛风、活血、止痛和从肝论治,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