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医旨绪余》的研读思考,并参阅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在《医旨绪余》中孙一奎宗经典之言,旁涉百家,尚自然之律运用于人身之生理、病理,提出宗、营、卫三者当并称,进一步阐释呼吸根于元气。  相似文献   

2.
《医旨绪余》为孙一奎所撰,汇集其学医之体会、见解,贯通医易之学,发挥太极,对命门、相火的阐述发前人所未发。其中有关痰的诊断、治疗临床颇多可取。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孙一奎,其一生潜心医学,医术精湛,著述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在其著作《赤水玄珠》第九卷中专设血证一门,各科血证共13章节,论治详细,颇具特色,在其《医旨绪余》和《孙氏医案》中亦有关于血证的精彩论述,通过对孙一奎《赤水玄珠》中各科血证诊疗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孙一奎临证辨治血证多补血止血并举、重视温补、不纯用寒凉的学术特色,同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血证提供思路,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明代著名医家,因学问深厚、医效显著,故时人以“此日孙思邈,医功更有神”相赞誉,撰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痘疹心印》2卷,以及《孙氏医案》5卷。  相似文献   

5.
<医旨绪余>为孙一奎所撰,汇集其学医之体会、见解,贯通医易之学,发挥太极,对命门、相火的阐述发前人所未发.其中有关痰的诊断、治疗临床颇多可取.  相似文献   

6.
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逆传心包”这一杰出的创见。后世诸贤,对其解释,见仁见智,所论不一,余不揣浅,略陈己见以就正。一、各家之言章虚谷说:“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王梦英说:“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温热论新编》说:“可见‘逆传’者,是捐肺、气、卫分的病直入心、血、营分的一种情况。”三版教材《温病学》说:“逆传心包病在  相似文献   

7.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安徽休宁县人.系我国明代著名医家,一生行医注重人体元气之生生不息,故别号"生生子".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或称<孙氏医案>)等书,后合编为<赤水玄珠全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内经》六气病机理论中体现的选择论,即天人同气相求中双向随机选择的病机理论,论述了《内经》对天人相应内外六气的多层次关系的认识,以及中医六淫病因的关系客体属性,阐明了六淫致病同气相求的随机性、选择性病机。同时强调从《内经》的气化学说去研究中医六气病机和六淫病因,应立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选择论,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病机学。  相似文献   

9.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一种学说。五运六气渗透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不懂五运六气,捡遍方书何用济”之训。《黄帝内经》的理论基本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之上[1]。《素问》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素问&#183;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运六气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源于气的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有升有降,气机出入有序,则可完成人身气血运行之大循环,生化如常。反之,外邪、内伤损害,  相似文献   

11.
《医学统宗》,明·何柬编撰。何柬,生卒年不详,字文选,号一阳子,海陵(今江苏泰县)人。此书约成于明代晚期(15 6 9年以前) ,最早记载见于明·殷仲春《医藏书目》(16 44年) ,书中记有“《医学统宗》八卷”。明末医家孙一奎(15 2 2年~16 19年)《医旨绪余》亦有论及。而日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记为“未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亦未见。此书现存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为百百夏太郎氏寄赠本。目前国内可在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四册》中查阅本书。书末的《医学统宗·附杂录》题为“海陵一阳何柬撰”,此部分记载了明代…  相似文献   

12.
<正> 吴氏《温病条辨》,于上焦篇秋燥门之末,附上《补秋燥胜气论》,自言“详言正化、对化、胜气、复气”,并引沈目南先生《医征温热病论》,将秋燥分为凉燥、热燥。谓燥即“次寒”,“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相似文献   

13.
前言精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创建了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古典医籍《内经》中,论及“精”或“精气”句凡二百余处。但在《内经》论述中,精气概念有其时代特征,且含义广博,常因处而异,又与真气、神气、血气、营气、卫气、经气等概念重叠交织,令人难以辨析。《内经》问世后,注家代有人出,流派此起彼伏,他们对《内经》精气理论均有所  相似文献   

14.
《医经大旨》为明代海盐贺岳所著,书中引用了《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部分医案为首次发现。运用文献学方法将《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内容,与《丹溪医按》《格致余论》《丹溪纂要》《丹溪治法心要》等书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对比研究,证明《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实为2本书。此外,《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学里有关“气”的名称很多 ,如正气、邪气、水气、水谷之气、胃气、肺气、元气、四气、六气、气分等。如此多的“气”确实不好理解 ,兹将中医学里的“气”简介如下 :( 1 )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医门法律》说 :“气聚则形成 ,气散则形亡。”此处的“气”都是指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而《素问·六节藏象论》里所讲的“天食人以五气”的“气” ,是指代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至于元气 (又分原气、真气 )、宗气、营气、卫气 ,只不过是此类“气”的不…  相似文献   

16.
<正>基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络病理论特色,"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成为中医络病学科两大分支,其中"脉络学说"作为《内经》"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已由吴以岭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理论体系,出版了《脉络论》专著,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1])。并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相关性,从内、外膜相互影响及其对动脉硬化、血管痉挛发病影响,更全面  相似文献   

17.
余淙,字午亭,明朝万历年间歙县人,学医于其兄余傅山,行医数十年,以为“百家之言,殊多则繁,寡约则漏”,爰取古人不易之论,纯正之方,核于经旨而确乎无疑者,汇成一编,名曰《诸症析疑》。全书四卷,共载六十六症,八百七十五方,并附医案医论若干则。曾孙余士冕为之校订,沿移至八世孙余昭龄于清朝乾隆年间付梓刊行。余午亭尚有《余午亭医案》、《脉要》等著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17,(3):383-38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20.
营气的理论,肇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162篇中,提及营者,共有83处,涉及38篇,占23.5%,并有《灵枢.营卫生会》、《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3篇,均以营立名,结合《黄帝内经》中营荣常常相通,而荣字有99个,这两个字有营气含义者计有营字52个,荣字32个,可见其重要性;营气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