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范捷  冯飙  闻芳 《系统医学》2024,(1):102-10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应用静脉溶栓与联合应用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30例)和单药组(30例),分别给予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1.91±0.16)mPa/s、(4.53±0.82)低于单药组(2.42±0.23)mPa/s、(5.1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0、2.352,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玻连蛋白(VN)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CHD患者为CHD组,选取2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hs-CRP水平,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hs-CRP及VN水平分别为(5.4±0.7)mPa·s、(6.0±0.8)mPa·s、(11.2±1.7)mPa·s、(1.7±0.3)mPa·s、(42.5±4.9)%、(6.4±0.6)、(3.0±0.5)、(8.2±2.4)mg/L、(347.7±23.1)mg/L,对照组分别为(4.3±0.5)mPa·s、(4.1±0.6)mPa·s、(8.4±1.2)mPa·s、(1.1±0.2)mPa·s、(38.4±3.7)%、(5.8±0.5)、(2.3±0.4)、(3.2±1.5)mg/L、(374.7±23.1)m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VN、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D患者存在明显血液流变学及hs-CRP水平变化,且hs-CRP、VN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脑梗死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成2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丹参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塞通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的疗效和红细胞比容、血黏度。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00%)和总显效率(6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40.00%)(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血黏度[(40.6±3.8)%、(1.62±0.20)mP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2.9±4.0)%、(1.83±0.22)mPa·s](均P<0.05)。结论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优于丹参,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L,2次/d,静脉滴注,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盐200mg+生理盐水250mL,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d。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3、7、14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14d后评定2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检测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3、7、14d后NIHSS评分(17.02±7.68、10.68±7.33、9.45±6.84)较治疗前(20.01±8.43)降低,观察组治疗3、7、14d后NIHSS评分(12.09±8.84、7.53±5.24、5.78±4.32)较治疗前(19.82±9.76)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8.39%)(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黏度[(4.36±0.13)Pa·s]、低切黏度[(8.85±1.57)Pa·s]、血浆比黏度[(1.53±0.11)Pa·s]、红细胞比容[(42.84±1.12)mol/L]及纤维蛋白原[(33.2±2.6)mg/L]水平低于治疗前[(5.04±0.22)Pa·s、(14.54±2.25)Pa·s、(1.88±0.15)Pa·s、(48.07±1.46)mol/L、(46.3±4.7)mg/L]及对照组治疗后[(4.88±0.15)Pa·s、(12.79±1.94)Pa·s、(1.82±0.12)Pa·s、(46.94±1.63)mol/L、(41.9±3.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依达拉奉相比,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疗效满意,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8例非心源性CI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4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73%,高于对照组的70.4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15.72±1.76) mPa·s、血小板聚集率(52.76±4.20)%、血浆黏度(1.55±0.30) mPa·s、NIHSS评分(6.71±1.06)分、复发率2.27%均比对照组(20.65±2.14) mPa·s、(63.39±5.13)%、(2.14±0.41) mPa·s、(17.20±1.53)分、18.18%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CIS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危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预防中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芬吗通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入院的180例高危人工流产术患者,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单用益母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与芬吗通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IL-10、IL-18水平与宫腔粘连发生率、粘连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IL-10、IL-18水平为(1.78±0.29)mPa·s、(6.75±2.16)mPa·s、(1008.37±193.19)ng/L、(175.78±29.46)ng/L,研究组分别为(1.81±0.32)mPa·s、(6.63±2.25)mPa·s、(1003.06±196.67)ng/L、(176.32±29.22)ng/L,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IL-10、IL-18水平为(1.49±0.23)mPa·s、(5.67±1.39)mPa·s、(2647.63±521.54)ng/L、(130.09±18.31)ng/L,研究组分别为(1.34±0.14)mPa·s、(3.58±1.21)mPa·s、(3102.54±583.28)ng/L、(113.15±23.63)ng/L。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IL-10、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IL-18水平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宫腔粘连发生率(4.44%)及粘连程度(轻度3.33%、中度1.11%、重度0)低于对照组(23.33%、11.11%、7.7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2.22%,P>0.05)。结论高危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预防中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芬吗通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宫腔粘连程度及发生率,还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白介细胞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长期家庭氧疗结合肺脏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72例需接受长期家庭氧疗的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常规长期家庭氧疗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肺脏康复训练。2年后比较肺功能、动脉血气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病情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随访1~2年,治疗组平均急性加重次数为(3.0±1.3)次,低于对照组的(4.0±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P〈0.05)。治疗组治疗2年与对照组相比,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59±0.08)L与(1.41±0.13)L,t=-3.966,P〈0.01]、用力肺活量(FVC)[(2.47±0.20)L与(2.27±0.17)L,t=-2.788,P〈0.05]、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2.1±6.2)%与(53.1±5.0)%,t=-4.402,P〈0.01]和动脉血氧分压(Pa02)[(79.1±8.9)kPa与(60.0±6.6)kPa,t=-4.622,P〈0.01]显著升高;血浆黏度[(2.14±0.31)mPa·s与(2.44±0.45)mPa·s,t=1.985,P〈0.05]、全血低切黏度[(13.48±1.97)mPa·S与(14.33±1.87)mPa·s,t=2.126,P〈0.05]、全血中切黏度[(6.33±0.66)mPa·s与(7.92±0.98)mPa·s,t=4.238,P〈0.01]、全血高切黏度[(4.58±0.59)mPa·s与(5.33±0.68)mPa·s,t=3.890,P〈0.01]和红细胞沉降率[(30.63±5.76)ram/1h与(35.63±6.93)mm/1h,t=2.230,P〈0.05]显著降低。结论长期家庭氧疗结合肺脏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参数和血液流变学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68例于我院进行骨科大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及家属知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模式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DVT发生率及血液流变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6.1%和15.7%,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8d全血黏度低比分别为8.34mPa·s±1.19mPa·s和10.26mPa·s±1.28mPa·s,全血黏度高比分别为3.48mPa·s±0.76mPa·s和4.26mPa·s±1.01mPa·s,血浆黏度比1.38±0.11和1.54±0.10,红细胞压积38.05%±2.94%和40.68%±3.3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为临床护理提供有效依据,提升护理质量,且可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9.
陈小芳  汪学英 《临床荟萃》2011,26(9):783-784
进展性脑梗死即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指发病7小时内神经功能缺损呈阶梯式或进行性加重的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 HSS)评分下降〉2分或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下降〉2分。PIS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医患关系,因而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治疗中的护理干预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将12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6% vs 75.0%,P<0.05),观察组退烧时间(4.5±0.8 d vs 6.6±1.2 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4.9±0.8 d vs 7.3±1.2 d)、住院时间(6.5±1.3 d vs 10.2±1.6 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低切黏度(7.12±0.83 mPa·s vs 8.79±1.23 mPa·s)、血浆粘度(1.53±0.46 mPa·s vs 1.78±0.52 mPa·s)及聚集指数(1.84±0.24 vs 2.24±0.27)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79.7% vs 93.8%, P<0.05)。 结论 综合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脑卒中组(78例);时选取同期体检年龄、性别一致的4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分别测入院当天、1月后的hs-CRP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两者比较,并与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间血清hs-CRP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结果脑卒中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与NIHSS、IMT显著相关。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病情严重、IMT密切相关,hs-CRP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早期检测对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血液黏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例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二甲双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二甲双胍缓释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液黏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二甲双胍组FPG、HbA1c、hs-CRP、TC、LDL-C、TG水平低于常规组,HDL-C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二甲双胍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常规组,MoCA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有效促进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其较好协同降糖、调血脂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ACI患者136例,按照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发病第1、3、5、7、14天的hs-CRP含量,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组hs-CRP含量在发病第1、3、5、7、14天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6±1.31)、(12.57±6.29)、(10.23±4.49)、(7.54±2.33)、(4.25±1.77)mg/L与(2.56±0.86)mg/L,t值分别为7.89、10.26、10.99、13.55、5.97,P均<0.05].在不同病因学亚型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的血清hs-CRP浓度较其他亚型组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组;卒中后第3、5天血清hs-CRP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ACI发病第1、3、5、7、14天血清hs-CRP含量在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组(F值分别为5.14、4.29、9.23、4.84、3.59,P均<0.05).结论 ACI与hs-CRP密切相关,ACI患者hs-CRP含量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hs-CRP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 ACI严重程度及不同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检测256例 ACI 患者和196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 hs-CRP,对ACI 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和病因分型(CISS 分型),比较不同 NIHSS 评分和 CISS 分型患者的血清 hs-CRP 水平。对 ACI 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观察各危险因素与ACI 的相关性。结果 ACI 患者血清 hs-CRP 为(4.69±2.58)mmol/ L,健康对照组血清 hs-CRP 为(2.13±1.79)mmol/ 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439,P =0.000)。中重型 ACI 患者147例,血清 hs-CRP 为(5.89±4.15)mmol/ L,轻型患者109例,血清 hs-CRP 为(2.11±1.45)mmol/ 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230,P =0.000)。ACI 各病因亚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06例(41.57%), hs-CRP 水平最高,为(7.01±3.12)mmol/ 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 hs-CRP 与 ACI 呈正相关( OR 值分别为0.324、0.749、0.809,P 均<0.05)。结论 ACI 患者 hs-CRP 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型 hs-CRP 水平最高,观察血清 hs-CRP 的水平变化对判断 ACI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眩晕患者应用熄风通络汤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将某院91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应用地芬尼多治疗,观察组46例联合熄风通络汤煎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眩晕障碍程度、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36/4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为(52.26±4.63)分,观察组BBS为(59.69±4.9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WMFT)为(49.36±5.02)分,观察组WMFT为(67.88±6.3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障碍程度量表评分(DHI)为(28.16±2.19)分,对照组DHI为(41.39±4.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切全血黏度为(49.99±4.96)mpa·s,观察组低切全血黏度为(45.06±4.71)mpa·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红细胞聚集指数为(4.50±0.40),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为(4.06±0.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切全血黏度为(5.88±0.50)mpa·s,观察组高切全血黏度为(5.39±0.45)mpa·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液黏度为(1.52±0.11)mpa·s,观察组血液黏度为(1.29±0.09)mpa·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通络汤能够有效调节脑卒中后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血清D-二聚体(D-D)、总胆红素(TBIL)水平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依达拉奉对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行术后依达拉奉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期未经依达拉奉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血清D-D、TBIL及神经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流程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急诊接诊时间、入院至卒中小组接诊时间、入院至得到CT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实验室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延误情况,缩短DNT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水平的检测,探讨三项指标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经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SYSME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 ,FDP及血清hs-CRP浓度水平。结果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D-D,FDP,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95±1.24 mg/L,3.33± 11.49 mg/L和8.65±20.39 g/L;健康体检组D-D,FDP和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32±0.37 mg/L,0.047±0.16 mg/L和0.87±0.78 g/L。经统计学分析,t值分别为6.7,12.4和8.7,其P值均<0.05,两组之间D-D,FDP和hs-CRP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D-D检测结果患者组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阳性率,高于FDP的阳性率且P<0.05,χ2=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三项指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2(long non-coding RNA 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2,lncRNA SNHG12)表达变化情况,探究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