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腑通络开窍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ACI)效果及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风痰瘀阻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通腑通络开窍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神经功能评分、脑血流情况及血清神经因子变化情况,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相近(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前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峰流速、MCA平均流速、血流灌注指数(P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A峰流速、MCA平均流速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I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sICAM-1、MBP、NSE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接近(P>0.05)。结论:对风痰瘀阻型ACI患者实施通腑通络开窍汤治疗可有效减轻其病情及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血清神经因子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34%,与对照组79.25%对比,明显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NIHSS、SS-QOL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SS-QOL评分及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与对照组7.5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接受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同时能有效降低NIHSS评分,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川芎嗪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LSV)、全血高切黏度(HSV)、血浆黏度(PS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S-100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100B、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而NG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加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丁苯酞软胶囊,可更加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降低血清Hcy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改善患者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就诊的85例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单纯丁苯酞)、观察组43例(给予丁苯酞+尤瑞克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项血清因子水平和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纠正相关血清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型)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卒中进展方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卒中进展方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中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mRS)等。结果:治疗组患者NIHSS、中医证候积分、mRS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卒中进展方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痰瘀络型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对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按指南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治疗,1剂/d,分早晚2次分服。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风痰瘀阻证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后上下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步行能力、风痰瘀阻证症状(头晕目眩、痰多、舌质黯)、NIHSS评分以及IMT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为67.74%(21/31)(P0.05);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RI)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血清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以及下调血清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所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口服治疗,采用蒙特利尔量表评分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前比较,蒙特利尔量表评分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提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胶囊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早期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72 h内运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72 h后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NIH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各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B组为60.00%,对照组为1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急性期越早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患者获益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和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血清IGF-1、CRP、 BNP水平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及血清BNP、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I评分及血清IGF-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及血清BNP、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及血清IG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5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4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王玥  黄雷  张婷 《陕西中医》2022,(3):367-37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高于对照组的71.43...  相似文献   

12.
樊宇婷    关莹    李冬岩 《陕西中医》2023,(5):644-64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奥拉西坦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血清GDNF、S100β、SIR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血流动力学的水平,评估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arthel指数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GDNF、SIRT1等相关因子、脑血流动力学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GDNF、SIRT1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后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S100β、NSE及阻力指数(RI)治疗后下降,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MoCA评分治疗后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老年性痴呆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评分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针灸在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其对炎性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5例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IL-1β、Hcy、PAF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BDNF、VEG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4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4.44%,对照组22.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而言联合温针灸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科的脑梗死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分别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分,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观察组分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治疗前,NIHSS评分中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运动、语言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评分有所下降(P0.05),但观察组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值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数值在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降低患者的血脂并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西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疏血通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评分)、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缺血区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 6%(58/64),高于对照组的75%(48/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Bathel评分、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缺血区脑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缺血区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2组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以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1剂/d,2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巴塞尔(Barthel)指数;并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87%,对照组为64.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及血清Hcy、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血清异常升高的Hcy、hs-CRP及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菖蒲益智汤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C)痰浊瘀阻证的疗效及对氧化损伤、血脂、脑血流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92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6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复方菖蒲益智汤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定,进行痰浊瘀阻,毒损脑络证评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检测。测量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观察组认知能力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9.17%,高于对照组的56.25%(P0.05);治疗后观察组Mo CA和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痰浊瘀阻,毒损脑络证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Hcy和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ACA和MC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菖蒲益智汤治疗中风后MIC能提高患者的认识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并能调节脂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微循环,促进脑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山楂降脂丸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0例单纯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即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调控血糖、降压及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治疗组9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山楂降脂丸治疗。2组均治疗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水平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TC、TG、LDL-L、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楂降脂丸能改善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症状、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