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威胁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疾病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一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通过血液透析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潜在风险。考虑到OBI在血液透析行业特殊的意义,本文就OBI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流行病学及感染防控进行综述,以期对透析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街头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CI)的关系,旨在提高街头献血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榆林市865例街头献血者的检查资料,检测入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外周血HCV RNA、血ALT水平,分析865例街头献血者检测结果,并对ALT异常献血者OCI筛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LT水平与外周血HCV RNA的相关性。结果 865例献血者中,ALT正常献血者686例,占79.31%,ALT异常者179例,占20.69%,ALT异常者HCV R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献血者(P<0.05);179例ALT异常献血者中共68例外周血HCV RNA阳性,其中外周血HCV RNA阳性者ALT水平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者(P<0.05);ALT水平与外周血HCV RNA载量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街头献血者不仅需常规检测ALT水平,且需重视对OCI筛查以及外周血HCV RNA的检测,以提高街头献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的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和核酸检测(nucleicacid testing,NAT)方法筛查河源地区2016 年1 月~ 2018 年5 月44 596 人份无偿献血标本。对HBsAg-/HBV DNA+ 标本进一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HBsAg 及抗-HBs 定量检测;大容量提取HBsAg-/HBVDNA+ 血浆标本病毒核酸,采用巢式PCR 扩增BCP 和S 区基因序列,对S 片段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病毒载量。结果 共确认69 例HBsAg-/HBV DNA+ 标本,其中OBI 68 例,OBI 检出率为0.15%(1∶656)。OBI 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初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河源籍高于非河源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 28.403, 5.157 和7.378,P=0.037, 0.000, 0.023 和0.007)。病毒载量测定10 例不可定量,其余58 例病毒载量范围为1.08~1 383.93 IU/ml( 中位数34.38 IU/ml);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3.000, P=0.008)。43 例可分型的OBI 标本中,B基因型41 例(95.3%),C基因型2 例(4.7%)。结论 河源地区献血人群OBI 检出率相对较高,以B 基因型为主。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以进一步提高OBI 标本的检出率,降低经输血传播HBV 风险。  相似文献   

4.
不同检测方法筛查相同血源的HBV和HCV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ELISA法检测、荧光发光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NAT)三种方法对HBsAg和抗-HCV检验结果,评估国内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CV的可靠性及核酸检测(NAT)HBV、HCV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8月420份和2006年8月404份共计824份常规血清学检测HBsAg和抗-HCV合格的献血者血样送香港红十字会医院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初筛试验,阳性者再进行HBV和HCV的NAT测试。结果我院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CV全部阴性,而香港红十字会的化学发光免疫法初筛试验却检出1例HBsAg和1例抗-HCV阳性,阳性标本进行HBV和HCV的NAT测试亦为阳性。结论香港红十字会的化学发光免疫法初筛和核酸检测(NAT)法比常规ELISA法更灵敏。尤其是核酸检测(NAT)法可准确测试出血液内是否含有病毒,缩短测试的窗口期,大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适用于献血者血液病毒筛查。而采用的常规ELISA试剂盒存在不能完全检出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分析韶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核酸检测(NAT)法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HBsAg(–)/HBV DNA(+)样本进行BCP/PC、S区以及全基因序列巢式PCR扩增及病毒载量测定,对检测的病毒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在18 030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检测出19例HBsAg(–)/HBV DNA(+)样本,阳性率为1∶949,所有样本ALT的检验结果均正常(40 U),其中OBI 16例,检出率为1∶1126,11例为基因型B,2例为基因型C,5例未能确定基因型。结论血液NAT检测可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渝东南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并探讨 ALT 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抽样检测重庆市黔江区3184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的 ALT 和 HBsAg、抗-HCV,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842份血液标本中2153份ALT 不合格(6.76%),11份 HBsAg 和7份抗-HCV 不合格,ALT 不合格与 HbsAg 和抗-HCV 不合格不具有相关性。结论ALT 不合格是渝东南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但 ALT 异常并非因 HBV 或 HCV 感染,而是其他非病理性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无偿献血者中开展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强生公司HCV核心抗原(HCV—CAg)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荆,对无偿献血者样进行了检测与结果分析。阳性者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HCV检测,并将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nucleic aeldtesting,NAT)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76份合格血样的HCV—CAg结果均为阴性。63份抗-HCV阳性中有11例HCV—CAg阳性,138例ALT阳性中有2例阳性,合计检出13例HCV C抗原阳性标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有12例HCVRNA阳性,其中11份抗-HCV阳性,ALT阳性的1份。结论:现行的抗-HCV检测方法有可能出现HCV感染的漏检,HCV—CAg检测方法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应在献血者中开展该检验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者外周血中IL-10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陕西省血液中心采集的年龄范围在20~40岁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选择HBsAg阳性标本作为HBV组;选择HBsAg阴性/HBV DNA阳性,同时经随访排除窗口期的血液标本作为OBI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8例OBI感染者,37例HBV感染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BI组血清IL-10含量为21.9±0.7 pg/ml,显著低于HBV组40.4±10.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2,P=0.047);OBI组、HBV组血清中ALT含量分别为18.3 ±1.3 U/L和18.4±1.5 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1,P=0.992)。根据ALT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将HBV组和OBI组献血者分为ALT≤20 U/L和20 U/L相似文献   

9.
王长金 《新医学》2010,41(7):454-456
目的:探讨ALT不合格在献血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佛山市南海区血站2006年1月-2007年12月经初筛合格的502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其中单纯ALT不合格者及合并HBsAg、抗-HCV阳性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82份血液标本中,ALT不合格率为5.61%(2819/50282),占总不合格数的69.01%。HBsAg、抗-HCV阳性者AIJT不合格率高于HBsAg、抗-HCV阴性者的ALT不合格率(P〈0.05)。单独ALT不合格比率明显高于ALT不合格合并HBsAg阳性比率、ALT不合格合并抗-HCV阳性比率(P〈0.05)。ALT不合格率在30~35岁年龄组最高,并且男性ALT不合格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献血者ALT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单纯ALT不合格。ALT不合格与人群的多种非病理性因素有关,因此,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可有效避免血源浪费、控制经输血途径感染和传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结果的相关性,并探讨升高的ALT与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ALT作为血液筛查计划的必要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玉林市259 408名献血者血液中HBsAg、抗-HCV和ALT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来自259 408名献血者的253 644份样本ALT结果正常,其中1 190份为HBsAg阳性,抗-HCV阳性者1 053份,核酸检测HBV DNA反应性558份,HCV RNA反应性2份;ALT试验的异常结果为5 764份,其中27份为HBsAg阳性,28份为抗-HCV阳性,核酸检测12份HBV DNA反应性,1份HCV RNA反应性;肝炎标志物阳性的献血者中ALT异常率为6.91%,肝炎标志物阴性的献血者ALT异常率为2.18%。结论 HBsAg与抗-HCV阳性结果和ALT异常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ALT异常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