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拟诊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患儿进行明确诊断,为CMD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例拟诊CMD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血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检测致病基因。结果 该患儿于出生后发病,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组织呈典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样的病理改变,头颅MRI示双侧额颞部脑沟及蛛网膜下腔较宽。基因测序发现LAMA2基因c.3735+2-3735+8delinsAAAGAAGGA纯合剪切变异,来自于患儿父亲,经基因检测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结论 若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酸激酶增高及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应考虑CMD,可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STS)患儿表现型及基因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020年8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经家系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诊断的RSTS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结果。以“Rubinstein-Taybi and China”“Rubinstein-Taybi综合征”为索引词,分别应用Pub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选取中国RSTS患儿CREBBP基因突变阳性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女,2岁5月,自幼全面发育落后,小头畸形,颅面畸形,宽拇指/趾、并指及小下颌等特征性表现。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CREBBP基因存在新生杂合突变c.4648G>A突变,该突变在人类基因数据库中未见报道,Sanger测序未发现其父母、哥哥携带上述突变。通过对既往文献复习,总结了中国52例RSTS患者以颅面畸形、智力发育迟缓、苦笑面容、宽拇指/趾为主要表现,患者胎儿期诊断困难,基因突变方式以截断突变为主。结论 报道1例新发CREBBP基因突变致病的RSTS,扩展了RSTS突变相关患者的基因型谱。文献复习发现国内无产前诊断病例,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Leig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结合病例复习文献.结果 该病的发生与线粒体DNA基因缺陷有关.发病机理是由于遗传基因的缺陷造成线粒体代谢过程中的酶或载体缺失或活性降低,致使线粒体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料如糖、脂肪酸等不能进入线粒体或不被线粒体所利用,最终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能量.临床特征为多系统受累,其中以神经系统多见.肌肉病理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光镜下GMT可见RRF,含RRF的肌纤维超过5%时有意义;电镜下线粒体异常增生、肥大,聚集在肌纤维膜下或肌纤维之间,如在线粒体内发现呈"停车场样"排列的晶格状包涵体则更具诊断意义.治疗包括无特异性方法,较为有效的基因治疗等.结论 对该病应加强认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杨默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103-5104
<正>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又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由于21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常染色体病,属新发突变,而不是基因遗传病,新生儿发病率为1/700~1/800。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精神体格发育迟滞,并伴有其他严重的先天缺陷,目前对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在孕期能及早、准确地诊断是防止患儿出生的关键。本文就DS的产前筛查及诊断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MD)是由于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代谢酶功能缺陷,致使ATP合成障碍、能量产生不足而导致的一组全身多系统性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且预后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回顾性分析1例因GFM1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女性患儿1岁,主要表现为反复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生长发育落后,GFM1基因存在c.688G>A的纯合突变,氨基酸改变为p.Gly230Ser(甘氨酸>丝氨酸),并复习相关文献中病例情况,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MD的认识,并为产前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测定确诊的非综合征型线粒体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疑似线粒体病、经呼吸酶链复合物Ⅰ~Ⅴ活性检测确诊为非综合征型线粒体病的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6例,女性为1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对其外周血白细胞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ATP合成酶(复合物Ⅴ)活性进行测定,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感染后出现智力倒退为5例,合并惊厥发作为4例、瘫痪为6例;耳聋、共济失调各2例,合并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发作性低血糖为1例;肌力及肌张力减低为7例。头颅磁共振检查异常为6例,脑电图异常为5例,肌电图异常为3例。血乳酸轻度升高为3例,心肌酶谱异常为2例。②常规线粒体基因筛查均呈阴性。③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缺陷:复合物Ⅱ缺陷为2例,复合物Ⅰ,Ⅳ缺陷各为1例,复合物Ⅰ+Ⅲ缺陷为2例,复合物Ⅱ+Ⅴ缺陷为1例。结论儿童线粒体呼吸链酶缺陷可缺乏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多系统广泛受累,且常规线粒体基因筛查呈阴性,进行外周血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测定,有助于确诊非综合征型线粒体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例多器官发育缺陷的新生儿进行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明确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与分析,再对可疑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胸廓发育畸形伴先天性心脏病和肝脾肿大,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其存在DYNC2H1基因c.8512C>T(p.R2838*)及c.10163C>T(p.P3388L)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结论根据测序结果结合临床表现,鉴定该患儿为DYNC2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AT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为主要表现的Bart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TAZ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因"间断咳喘、发现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个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1岁7个月男性Barth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等)、心血管功能检查,尿液有机酸谱分析、血液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测定,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1相关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智力正常,体格及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百分率降低。超声心动图等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显著增高,为241.34mmol/mol肌酐(正常参考值为0~4.2mmol/mol肌酐,均值为1.1mmol/mol肌酐),为正常均值的219.4倍。血液氨基酸谱正常,血浆游离肉碱浓度降低,为13μmol/L(正常参考值为20~60μmol/L)。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TAZ基因c.280CT(p.R94C)突变,母亲为TAZ基因c.280CT杂合突变携带者。2临床治疗及预后:对本例患儿采取口服左卡尼汀、维生素B1、辅酶Q10、地高辛、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治疗后,患儿体力好转,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降至正常,心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Barth综合征为X连锁遗传性线粒体病,是导致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尿液有机酸谱分析及TAZ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特点、再发惊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的>28天且新生儿期发生过惊厥的患儿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为期1~36个月的随访,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对2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进行病史采集,结果表明,引起新生儿惊厥的首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占35%;发作类型以微小发作为主,占45%;新生儿期惊厥患儿有孕产高危因素者7例,有惊厥家族史者2例,影像学异常者10例,脑电图异常者14例;对20例新生儿惊厥进行长期随访, 12例出现不同程度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12例出现癫痫发作,其中10例患儿发作减少<50%,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对可能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期影像学异常及脑电监测结果异常对预后评估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结论 新生儿惊厥病因以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主.新生儿惊厥可继发癫痫及发育落后,且通常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新生儿惊厥预后应作出早期判断及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为主要表现的Bart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TAZ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因"间断咳喘、发现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个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1岁7个月男性Barth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等)、心血管功能检查,尿液有机酸谱分析、血液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测定,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①相关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智力正常,体格及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百分率降低。超声心动图等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显著增高,为241.34 mmol/mol肌酐(正常参考值为0~4.2 mmol/mol肌酐,均值为1.1 mmol/mol肌酐),为正常均值的219.4倍。血液氨基酸谱正常,血浆游离肉碱浓度降低,为13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20~60 μmol/L)。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TAZ基因c.280 C>T(p.R94C)突变,母亲为TAZ基因c.280 C>T杂合突变携带者。②临床治疗及预后:对本例患儿采取口服左卡尼汀、维生素B1、辅酶Q10、地高辛、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治疗后,患儿体力好转,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降至正常,心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Barth综合征为X连锁遗传性线粒体病,是导致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尿液有机酸谱分析及TAZ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应用护理康复途径的疗效。方法在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抽取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康复路径进行护理。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智力发育、运动发育和神经行为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运动发育指数、智力发育指数和神经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的运动发育、智力发育和神经行为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护理康复路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疗效显著,可促进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以及脑部神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疑似Noonan综合征(NS)的危重早产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诊断,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应用Agilent Sure Select Human All Exome V5试剂盒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捕获,Illumina 550测序仪进行双端高通量测序,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以明确突变遗传方式。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发现NS患儿RAF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 770CT,p. S257L、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为新发突变。结合患儿特殊面容、双侧心房及右室增大、中度肺动脉高压(PAH)等临床症状诊断为Noonan综合征。结论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发现Noonan综合征基因突变,对重症新生儿病例的明确诊断及临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为辅助临床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采集2085例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提取血斑中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9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结果:共检出73例突变,总突变率3.5%。其中GJB2突变28例,线粒体突变5例,SLC26A4突变34例,GJB3突变5例,三杂合突变1例(235delC杂合突变299delAT杂合突变IVS7-2AG杂合突变)。结论:正常人群也会携带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在新生儿期,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程序诊治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情况,为正确评估预后、探索更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制的0~6岁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CH患儿的发育商和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五大能区进行评价。结果 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程序诊治的CH患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大部分处于正常水平,各年龄段的CH患儿平均发育商都在85分以上,但是接近正常范围的下限。不同诊断年龄对3岁以内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确诊时FT3水平与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2、-0.280、-0.276、-0.192,P值均<0.05),患儿确诊时FT4水平与大运动得分呈正相关(r=0.198,P<0.05)。 结论 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程序诊治的CH患儿智能水平大部分可达到正常水平,确诊时FT3水平高和FT4水平低均可能影响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色素失禁症(IP)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其他系统受累情况,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择2008-2012年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就诊并随访的4例新生儿IP患儿和既往文献报道的145例该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发病时间、家族史、皮肤损害特点、其他系统受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本院4例患儿均为女性且生后即存在皮疹(100%),其中有阳性家族史、牙齿发育异常(锥形牙)、斑秃患儿各为1例(25%),而体格、智力、视听发育均无明显异常。2文献复习结果示,男女比例为1∶9,有阳性家族史患儿患儿为72例(48.3%),新生儿期及以前发病患儿为137例(91.8%),100%(149/149)的患儿具有皮肤损害,54.4%(81/149)的患儿有皮肤外其他系统受累。37例行基因检测的新生儿IP患儿中,5例(71.4%)患儿NEMO基因内共有序列NEMOΔ4~10缺失。结论新生儿IP临床多见于女性。约半数新生儿IP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大多数患儿于新生儿期及以前发病,均出现典型皮疹,常伴其他系统受累。新生儿IP患儿皮疹可自愈,其预后取决于其他系统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温州地区开展新生儿药物性耳聋基因普筛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出生的6 71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留取脐血并于48 h后进行常规听力筛查,应用Sanger测序法对线粒体DNA12S rR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6 714例新生儿出听力筛查最终未通过20例(0.3%),最终诊断为6例新生儿听力不同程度下降。mt DNA 12S rRNA基因筛查出mt DNA 12S rRNA突变类型19种,其中与氨基糖甙类药物明确相关的1555AG突变32例,1494CT突变1例,携带率0.49%(33/6 714)。经χ2检验携带基因突变者的听力筛查通过率明显低于未携带耳聋基因突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53,P0.01)。结论通过对新生儿脐血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早期发现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并通过用药警示,预防或者延缓迟发型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5例儿童46,XY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的病因、临床特征,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方法回顾分析35例46,XY DSD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其它辅助检查,部分患儿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35例患儿中,社会性别男性25例,女性10例。其中3例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3例卵睾型DSD、8例5α-还原酶缺乏、2例Kallmann综合征、2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余17例患儿诊断为小阴茎及隐睾10例、尿道下裂7例。8例患儿存在SRD5A2突变,存在AR和FGFR1突变者各1例。结论 46,XY性发育异常的病因复杂,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患儿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基因检测可帮助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儿童Ⅰ型葡萄糖转运子缺陷综合征(GLUTl-DS)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2018年6月,于贵州赤水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例女性GLUTl-DS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对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我国GLUTl-DS患儿的中、英文文献(临床资料基本完整)进行文献复习,总结GLUTl-DS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与转归。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01),对患儿的诊治,均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结果①本例GLUTl-DS患儿为女性,就诊年龄为2岁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面部发绀、小头畸形、发育落后及运动障碍。患儿视频脑电图异常,脑脊液葡萄糖、以及脑脊液葡萄糖与血糖浓度比值(脑脊液葡萄糖/血糖)均降低,基因检测(Sanger法)提示患儿第5外显子C.661G>A(p.E221K)杂合错义突变(来源于其父亲)。患儿对生酮饮食(KD)治疗不耐受,院外采取中医康复治疗6个月后效果欠佳;随访至3岁11个月龄,运动、语言发育较正常儿童均明显落后。②文献复习结果:纳入关于我国GLUTl-DS患儿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共7篇,纳入研究的GLUTl-DS患儿为17例,结合本院1例,故纳入18例我国GLUTl-DS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如下。本病男性∶女性发病率为10∶8,中位发病年龄为7个月,中位诊断年龄为55个月;以痫性发作(94.4%,17/18),发育落后(88.9%,16/18),共济失调(72.2%,13/18)为主要临床表现;18例(100.0%)患儿的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脑脊液葡萄糖/血糖均降低;17例接受SLC2A1基因检测患儿中,15例为该基因异常。11例采取KD治疗患儿中,8例症状明显缓解,3例对KD治疗不耐受而停止治疗;对4例采取增加进食次数及糖分摄入后,也取得较好疗效。 结论GLUTl-DS患儿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SLC2A1基因检测结果,可明确诊断。对疑似或临床诊断为GLUTl-DS患儿,尽早开始KD治疗,或增加进食次数、糖分摄入治疗等,可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22名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评估,并利用遗传学技术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倒置探针技术(MIP)分析。结果 发现1例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有典型孤独症症状、严重智力障碍和行为问题、有肌张力低、运动发育落后病史。头颅MRI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和侧脑室轻度增大。9号染色体发生臂间倒位,核型为46,XX,inv(9)(p12q13)。患儿在孤独症易感基因DD3X3上存在一处杂合框移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为新发突变。结论 DDX3X是ASD易感基因,该基因变异会导致神经发育多种功能损害,且存在性别差异。ASD临床表型和遗传基因型的关联研究,为临床预警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罕见病的发生情况,分析罕见病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分娩出生并在NICU治疗的危重新生儿,血、尿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明确为罕见病,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确诊患儿的疾病检出率、临床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新生儿总量183 820例,年分娩量从18 863例逐年上升至26 511例,年NICU住院患儿从2 312例上升至2 871例。共筛查出罕见病患儿34例,年罕见病检出率从0.43‰上升至4.39‰。筛查出的罕见病包括神经肌肉-骨骼疾病4例,遗传代谢性疾病18例,内分泌疾病2例,染色体缺失、异常6例,免疫系统疾病1例,其他3例。其中遗传代谢性疾病比例最高(占比约53%),其次为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占比约11%)。常规串联质谱筛查诊断的罕见病共15例,其余19例均是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确诊。各种罕见病具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34例罕见病患儿中,死亡8例,18例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7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生长智力发育落后,1例失访。结论: 新生儿罕见病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常染色体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其病死及后期发育落后比例高。加强对新生儿罕见病临床认知,扩大遗传代谢病筛查范围,加强产前咨询和遗传咨询等是实现优生优育、杜绝罕见病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