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晶状体摘出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前房角形态的改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36眼视力均较前有明显提高.36眼前房深度变深,术前前房深度(1.612±0.354)mm,术后前房深度(3.214±0.277)mm.术后眼压降低,术前眼压(28.69±4.12) mmHg,术后眼压(14.07±3.48) mmHg.术后1个月和6个月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全部开放31眼(86.11%),部分开放5眼(13.89%).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均未见前房角再次关闭或粘连范围扩大.结论 晶状体摘出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2.
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小梁切除术联合同一切口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6眼,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12~18个月).结果眼压由术前(29.82±7.82)mmHg降至术后(13.94±5.76)mmHg,其中88.46%的患眼不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即可将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50%的患眼术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术前眼轴均值为(22.66±0.96)mm,晶状体厚(4.86±0.22)mm,前房深度(2.35±0.28)mm,术后前房深度(4.10±0.37)mm.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结论对明显有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以及短眼轴特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晶状体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中部分患者亦同时患有白内障。不少学者观察到有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部分或完全阻止了青光眼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物解剖学、临床及流行病学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独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可以加深PACG的前房、开放房角,降低其眼压。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采用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PACG,但超声乳化手术适应证选择、术者技术操作水平、术后患者调节力损失、担心过度治疗以及成本效果等问题均是透明晶状体摘除术治疗PACG的争议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手法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85例(98眼),分别对54例(63眼)行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出、31例(35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房角分离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1月眼压,小切口组:<21 mmHg者61眼、21~30 mmHg者2眼,经一种药物治疗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超声乳化组:<21 mmHg者34眼、21~30 mmHg者1眼,一种药物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不需手术治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小切口组:≥0.5者41眼、0.1~0.4者16眼、<0.1者6眼;超声乳化组:≥0.5者25眼、0.1~0.4者6眼、<0.1者4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与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房角分离联合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相近,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单纯行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组术后均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眼压、前房深度、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前房深度加深,眼压降低,视力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可有效控制眼压,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2001-10/2004-10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结果:术后随访3-12mo。视力均较术前提高,视力≥0.3者23例占72%;术后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29例占91%。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8例(32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实施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32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0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全部患者前房深度均明显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绝大多数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的,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新的定义及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其着重于“终末器官损害”,特别是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小梁组织的阻塞或损害。根据此定义,我们对PACG的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得到筛查和早期诊断PACG的较好方法,从而可以进行早期治疗并追踪随访,防止青光眼盲目和低视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郑彩慧  庄鹏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95-997,10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晶状体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文献显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下降。本文就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单眼发作的 AACG患者40例(40只眼),浅前房患者50例(50只眼),正常人群50例(50只眼).按照年龄进行分组,采集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前房角图像并量化房角开放度(OA).应用接触式 A 超收集上述临床资料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等生物测量数据,并同时引入晶状体位置(LP)、前房拥挤比(CCR)等观察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段 ACD、LT、LP、CCR 与 OA 的相关性.结果50~59岁年龄段 OA 与 ACD( t =3.697, P =0畅002)、CCR( t =-4畅466, P =0.001)和 LP( t =1.888, P =0.031)呈线性回归关系.60~69岁年龄段 OA 与ACD( t =2.237, P =0畅034)、CCR( t =-6.772, P =0.001)和 LP( t =2.746, P =0.012)呈线性回归关系.70岁以上年龄段 OA 与 ACD( t =15.698, P <0.001)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晶状体因素(晶状体厚度、晶状体位置、前房拥挤比)是房角变窄以致发生急性关闭的危险因素,其中前房拥挤比可以科学、准确的评价前房拥挤状态,是评估房角关闭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方法 回顺性系列病例研究.将PACG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慢性期和晚期,分别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APACG与CPACG的眼压控制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后患者视力变化及转归情况的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年龄、眼压等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眼压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PACG患者共82例(96只眼).其中APACG患者37例(40只眼),CPACG患者45例(56只眼);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4个月和25个月,APACG与CPACG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6,P=0.886).APACG患者术前眼压(53.6±17.9)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出院时眼压(10.5±4.9)mm Hg,最终随访时眼压降至(14.0±10.3)mm Hg.CPACG患者的术前眼压(36.8±13.8)mm Hg,术后出院时眼压(11.7±4.2)mm Hg,最终随访时眼压(13.8±4.5)mm Hg.APACG患者(F=100.783)和CPACG患者(F=54.383)手术前与手术后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G患者中,有38只眼(95.0%)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急性发作期33只眼,慢性期5只眼.CPACG患者中有50只眼(89.3%)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进展期45只眼,晚期6只眼.所有PACG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均以视力下降比例为高,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APACG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及CPACG进展期和晚期的眼压控制均较好,表明小梁切除术是治疗PACG和控制眼压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降低比例较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intercapsular or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posterior chamber lens implantation in 67 eyes of 57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in combination with cataract. We subdivided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the preoperative methods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control. The best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CG (55% IOP reduction) and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PACG (44% IOP reduction). In the other PACG groups an IOP reduction of between 20 and 33% was achieved. A long-term postoperative IOP of less than 21 mmHg was established in 63 eyes or 94%.In 91% the glaucoma medication was reduced, 65% of all eyes needed no glaucoma medication post-operatively.We conclude that an inter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PC-IOL implant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both controlled and uncontrolled PACG in patients with cataract, instead of filtering surgery or combined procedures.Even in eyes with relatively good visual acuity, cataract extraction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 means of achieving glaucoma contro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疑性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国际区域性流行病学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ISGEO)的分类系统,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47例47眼)、PACS组(157例157眼),PAC组(96例96眼)及PACG组(86例86眼)。应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被测者眼部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各项均值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正常人、PACS和PAC与PACG的年龄、晶状体厚度依次增高(P<0.05),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依次递减(P<0.05);与正常人相比,PACS和PAC与PACG除眼轴外其余的参数都有差异(P<0.05);与PACG相比,正常人、PACS和PAC的解剖结构参数都存在差异(P<0.05);但PAC与PACG两组相比,除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外,其余的各项解剖参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正常人、PACS、PAC到PACG的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变短、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危险窄房角者若能在急性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形成之前筛查出高度可疑前房角关闭者,可早期阻断发病环节,对防止演变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具有重要意义。PACG的预测及筛查方法中,前房角镜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Scheimpflug照相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预测及筛查PACG涉及众多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最新的研究进展涉及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前者包括前房深度、宽度、体积、面积,房角开放程度参数,虹膜厚度、体积、曲率,晶状体厚度、相对位置、拱高等;后者包括虹膜容积变化测量及葡萄膜渗漏检查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4,他引:73  
Wang N  Ouyang J  Zhou W  Lai M  Ye T  Zeng M  Chen 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1):46-51,I005,I006
目的 对中国人原发性闭角型眼光眼(闭青)房角关闭机制进行研究,为按发病机制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和诊断性的治疗方法对126例(126只眼)原发性闭青的房角及房角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活体、实时、定性及半定量观察分析。结果根据UBM房角及房我有相关解剖结构的观察,可将原发性闭青房锄头 闭机制分为单纯性瞳孔阻滞型(48例,48只眼,占38.1%),单纯性非瞳孔阻滞(9例,9只眼,占7.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与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的房角生物学特征。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同济医院58例PACG及PACS患者。方法 回顾患者病例资料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测量其房角生物学参数,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主要指标 中央前房深度(ACD)、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500 μm小梁虹膜夹角(TIA500)、500 μm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500)、500 μm小梁睫状体夹角(TCA500)、虹膜根部厚度(IT500)、睫状突长度(CPL)、睫状体厚度(CBT)。结果 与PACS组(n=25)相比,PACG组(n=33)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更低(0.4±0.35、0.2±0.17),基线眼压更高(21.17±6.09、15.57±3.57 mmHg),眼轴更短(22.17±1.22、22.74±0.88 mm),ACD更浅(1.77±0.27、1.94±0.25 mm),AOD500、TIA500、TCPD500、TCA500更小(0.04±0.04、0.10±0.05 mm;3.90±4.58、11.07±4.77°;0.51±0.10、0.58±0.10 mm;60.55±13.26、71.54±12.58°),CPL更长(1.43±0.26、1.28±0.15 mm)。虹膜插入点位于睫状体基底部的比例(54.5%、20.0%)及睫状体前旋的比例(68.0%、39.4%)PACG组较PACS组更大(P均<0.05)。而IT500、CBT、虹膜成角和虹膜凸度在两组间未见差异。结论 PACG眼较PACS眼具有更短的眼轴和更浅的前房,长而前旋的睫状体构型更明显,虹膜插入点位于基底部的比例更高。(眼科,2022,31: 20-26)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原发性房角关闭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概念,综述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分为单纯性瞳孔阻滞型、单纯性非瞳孔阻滞型和多种机制共存型,并对导致房角关闭的相关因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疾病的分类较为繁杂.传统分类以症状学为依据,较系统地演绎了其临床发展过程,但对于青光眼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国际地域性和眼科流行病学研究组(ISGEO)的分类系统而简洁,比较适合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完全适用于临床.最近有学者将各种临床亚型和发病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即分为可疑原发性前房角关闭、原发性前房角关闭Ⅰ级、Ⅱ级、Ⅲ级等,有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