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云仙  张亚妮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13-2014
目的:探讨四点式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各种原因致后囊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及晶状体脱位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联合四点式经巩膜缝线悬吊术植入四襻人工晶状体,其中一期植入15眼,二期植入5眼,随访2~6mo。结果:患者术眼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其中0.2~者2眼(10%),0.5~者10眼(50%),≥1.0者7眼(35%),≤0.12者1眼(5%),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均未发生偏移。结论:四点式经巩膜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后囊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和晶状体脱位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一项有效措施,手术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保证了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无巩膜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双襻固定术的技巧及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因各种原因致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较大或囊膜完全缺损而不能行囊袋内或前囊膜睫状沟IOL植入患者,用无巩膜瓣的"W"形巩膜层间缝合技术固定双襻后房型IOL,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0.5者8眼(40%),0.3~0.5者8眼(40%),0.15~0.3者4眼(20%);术中、术后并发症:玻璃体出血1例,低眼压2例,IOL偏移2例。结论无巩膜瓣的"W"形巩膜层间缝合技术固定双襻后房型IOL操作简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型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体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晶状体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囊膜破裂、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切割术后等无晶状体囊膜或囊膜缺损的患眼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0-04/2011-04采用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完成了24例24眼,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晶状体后囊膜破损在2个象限残存后囊膜者,以此为依托将一侧人工晶状体襻置于其上,另侧襻睫状沟缝线固定,即"一点固定法"实施了7例。因严重外伤后而无晶状体后囊者,施行两侧襻睫状沟缝线固定,即"二点固定法"实施了17例。结果:术后随访4~12(平均6)mo,复查时矫正视力0.01~1.2,视力>0.6者15眼(62.5%),视力偏低者主要为角膜瘢痕或严重外伤视网膜病变所致。二期植入者术后视力均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后房型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无晶状体囊膜及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恢复视力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程岩  冯斐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9-120
目的:评价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11/2008-08间采用后房型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52例53眼,其中"单襻固定法"7例7眼,"双襻固定法"45例46眼。结果:随访3~48(平均18)mo。复查时矫正视力0.2~1.2,视力≥0.6者28眼(53%),视力偏低者多为角膜瘢痕或眼底病变所致,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矫正无足够后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有效、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6.
张伟  贾金辰  张卫红 《眼科新进展》2016,(11):1069-1072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后儿童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至2015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外伤科行玻璃体切割术后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48眼(男28眼,女20眼)的术后并发症、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结果 术后出血8眼(16.7%),低眼压3眼(6.3%),一过性高眼压及角膜水肿4眼(8.3%),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以及人工晶状体襻缝线脱落。术后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屈光度数预测值与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无显著差异(P>0.05)。屈光度数预测值与实际屈光度数偏差:40眼(83.3%)<1.50D,6眼(12.5%)1.50~2.00D,2眼(4.2%)>2.00D。结论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儿童无晶状体眼的治疗安全有效,但仍不能忽视其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期后房型人晶状体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42眼后囊缺损或无后囊的无晶状体眼,行单襻(15眼)或双襻(27眼)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单襻巩膜固定采用线结埋藏于角膜缘切口内;双襻巩膜固定采用在切开前房前已安置好固定缝线的方法。术后随访1~15个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1~0.4者24眼,0.5~0.9者15眼,1.0以上者3眼。结论 二期人工晶状体改良单襻或双襻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手术安全,术后视力恢复好,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探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300052)韩琪张福昆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季建因各种原因造成晶体后囊不完整或缺如的无晶体眼,目前多采用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它具有眼内稳定性好,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定位效果。方法 无晶状体眼27例(27 眼)接受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控制两条子轴线:子轴线1: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巩膜穿刺位点,使角膜中心点投影位于巩膜穿刺位点形成的固定轴线即子轴线1上;子轴线2: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线襻结合位点,使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位于线襻结合位点形成的固定轴线即子轴线2上。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8个月。通过测量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偏位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e,UBM)全景测量固定位点轴向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和与固定位点轴向垂直的轴向人工晶状体偏转度判断人工晶状体位置精度,同时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 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与角膜中心点高度重合者25眼(92.6%),偏离角膜中心点者2眼(7.4%),偏位幅度为(0.23±0.04)mm;UBM全景测量角巩膜缘2-8位点轴向人工晶状体倾斜度为(0.20±0.04)°;UBM全景测量与角巩膜缘2-8位点轴向相垂直的11-5轴向人工晶状体偏转度为(0.24±0.03)°;4眼(14.8%)单襻位于位于睫状沟旁,6眼(22.2%)双襻位于睫状沟旁,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均保持居中;全部病例未发生人工晶状体缝线松解、人工晶状体脱位、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 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具有整体、直观、便捷的技术特征,具备精确控制缝线人工晶状体定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5例(15眼),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5者6眼,0.2 ~0.4者8眼,0.1者1眼.结论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为特殊情况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硅油眼硅油取出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Ⅰ-OL)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无晶状体硅油眼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0只眼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26只眼行非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缝线同定术,分别对术前术后的视力、散光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观察,所有术眼切口完全闭合,未发现晶状体移位,术后出血及眼压升高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无晶状体硅油眼硅油取出与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应用缝线固定术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无后囊眼行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随访6-15月。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5者35.7%,0.3-0.5者42.9%,0.1-0.2者10.7%,<0.1者10.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巩膜睫状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作为无后囊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硅油填充合并白内障眼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经瞳孔硅油取出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硅油填充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27只眼,手术方法为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然后做3 mm大小的晶状体后囊切开,通过前房灌注,由后囊切开处进行硅油取出,将折叠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或者睫状沟.评价手术时间、术后反应以及视力恢复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基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大部分病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术后未见视网膜脱离复发、IOL脱位和其他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患者无明显刺激症状.结论 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经瞳孔区硅油取出并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这种方法与经巩膜切口的方法相比,不但减少了手术的时间,而且从理论上也较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刺激症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充填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术式,对32例32眼硅油充填术后并发白内障进行手术,其中26例行常规的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体入术,6例行小切口晶体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32例术中保留完整的晶体后囊,顺利植入人工晶体,除3例有计划手术中取出硅油外,其他未发生硅油的流失,术后视网膜保持平复,未见其他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硅油性白内障须根据眼前段及晶体核硬化程度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中须采取有效方法预防硅油滴进入前房或溢出,植入人工晶体有助于日后处理后发障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报告36例的手术结果。随访2-24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做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矫正视力≥0.5者占36.1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但操作不当可引起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硅油取出联合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林  高玉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003-1005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联合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13只后囊膜完整的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二期后房型IOL植入联合手术.术后密切随访3mo以上.结果:IOL植入晶状体囊袋内11例;植入睫状沟2例.Post-BCVA较Pre-BCVA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2%(8/13)提高明显.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再发、IOL移位等特殊并发症发生;余留晶状体前后囊膜均有不同程度混浊,中央部因无囊膜组织而透明.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联合二期后房型IOL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严格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以及具备相当成熟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韩方菊  张京京  刘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142-2144
目的:评价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良后的无巩膜瓣线结埋藏式及经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常规的有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组。分别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中改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9.95±5.87min,常规巩膜瓣组的时间平均为45.77±5.21min,两组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术后视力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生线结外露缝线磨损、术后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常规巩膜瓣组易出现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现象。结论: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是一种矫正无足够后囊膜支持眼的安全、有效、简洁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经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对28例无后囊眼于1,7点经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人工晶状体,对于后低视力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月矫正视力>0.5者35.7%,0.5-0.3者42.9%,0.2-0.1者10.7%,<0.1者10.7%,术后低视力原因:术中前房及玻璃体积血,术后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偏移及合并眼病。结论:在缝线固定后房人工晶状体术中防治术中,术后并发症,可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填入及硅油取出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20例(20眼)施行该联合手术,术中采用颞侧巩膜双通道分别用于固定灌注针及供光源进入眼内用,分割碎核法囊袋内超声乳化晶体核后,用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开晶体后囊膜,使硅油通过晶体后囊切口、瞳孔、角巩膜切口排出,观察眼底视网膜无特殊情况后,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结果:除1例术后14天出现视网膜脱离视力较差外,其余19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2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8(60%)。7例术后视力为0.05~0.1(35%);另1例术后视力眼前手动。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视风膜脱离,未见玻璃体腔出血、持续性角膜内皮失代偿、黄斑囊样水肿、硅油残留、晶体移位等。结论:该联合手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