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视神经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影响,并与甲基强的松龙比较。方法:选取2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实验对照组(EAE组)、米诺环素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HE染色观察视神经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RGCs凋亡率。结果:EAE组视神经纤维空泡样变性,轴突不规则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轴突内空泡样变性,髓鞘松解脱落,微丝微管消失,EAE大鼠视神经病理变化符合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改变。正常大鼠几乎未见RGCs凋亡,EAE组、米诺环素组、MP组较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AE组、MP组较米诺环素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EAE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豚鼠脊髓匀浆诱导建立大鼠EAE模型,其视神经病理学改变符合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表现。米诺环素可抑制脱髓鞘性视神经炎RGCs凋亡,而甲基强的松龙对脱髓鞘性视神经炎RGCs无直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早期视神经的病理学动态变化及髓鞘轴索损伤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有效干预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研究.MOG多肽免疫C57BL/6小鼠构建EAE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及EAE组小鼠视神经免疫后7、11、15、19 d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EAE组小鼠视神经上述时点正常髓鞘蛋白2、3-环核苷3磷酸二酯酶(CNPase)及轴索损害的标志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蛋白的动态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EAE组小鼠视神经免疫后7、11、15、19 d分别出现了逐渐加重的炎症反应;正常髓鞘蛋白CNPase的表达分别为34.35±3.72、21.40±1.75、18.10±1.35、10.88±1.00从免疫后11 d起,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4.04,5.83,P<0.05);轴索损害的标志物β-APP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82.15 ±12.35、110.00±12.14、150.95±10.87、182.73 ±9.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3.71,5.21,7.11;P<0.05).结论 EAE小鼠视神经在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其轴索损害不完全依赖于脱髓鞘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视神经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神经炎(optic neurikis,ON)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用豚鼠脑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免疫后7d、12d、18d、25d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VCAM-1和MCP-1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至18d,达到最大的1.9分。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神经组织结构正常,而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出现结构的异常,免疫后18d,病变程度达最高峰,这和功能评分的结果相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没有VCAM-1和MCP-1表达;免疫后7d,VCAM-1和MCP-1开始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45±8.65和47.86±9.65;免疫后12d,VCAM-1和MCP-1表达均进一步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7.34±5.76和86.45±5.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后18d,VCAM-1和MCP-1表达达到高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53±9.56和153.56±12.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后25d,VCAM-1和MCP-1表达减少,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3±7.58和116.49±8.83。结论 VCAM-1和MCP-1参与了ON的发病过程,ON是一种免疫因素介导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庞静  刘媛媛  颜华 《眼科研究》2014,(5):408-414
背景 视神经炎是神经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易反复发作并可造成视神经轴索损害及不可逆性视力损伤,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其发病机制被认为与机体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目的 研究辅助性T细胞(Th)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特异性细胞因子及其转录因子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早期发病中的表达,以明确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免疫反应启动及免疫炎症维持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9周龄清洁级C57BL/6(H-2b)雌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模型组亚分)各12只.模型组小鼠分别于背部两侧皮下注射相应抗原200 μg,免疫当天记作第0天,于免疫后第0、2天给予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百日咳疫苗400 n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视神经炎小鼠的眼部表现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神经轴索损伤标志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量的变化;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视神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IL-10及叉头蛋白3(Foxp3)等的动态表达.结果 免疫后11d,模型组小鼠陆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模型组视神经组织内出现炎性因子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模型组轴索损伤标志物β-APP阳性染色增强;F-VEP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小鼠P1波潜时值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7、15.203、16.364、11.540、11.959、16.163,P<0.05);免疫后7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N1-P1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78);而免疫后11、14、19、23、28 d组小鼠N1-P1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61、-31.401、-16.109、-7.025、-7.257,P<0.05).小鼠视神经中TGF-β、IL-1β、IL-17、Foxp3、IL-10 mRNA表达各时间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1、15.015、14.343、69.374、68.290,均P=0.0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后11d、14d组,TGF-β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19d、23 d组,IL-1β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7d、11d组IL-17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Foxp3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免疫后19、23、28 d组IL-10 mR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参与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免疫损伤的启动,而Th1细胞亚群维持了炎症损伤,Treg亚群较Th2亚群更早出现异常.Th17/Treg比例失衡可能参与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Fu QL  Zhang Y  Su YH  Sun YQ  Sun SJ  Shi JB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084-1088
目的 研究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30只成年雌性健康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分别用于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实验.实验组在眼球后约1.5 ~2.0 mm处行右眼视神经鞘内切断术,术后5d于视神经断端处用荧光金逆行标记视网膜节细胞,手术后7d处死取材.对照组小鼠右眼行视神经切断术并标记,2d后处死取材.视网膜做铺片用于计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于视网膜切片上行小胶质细胞的表面标记物Iba-1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同时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视网膜内Iba-1蛋白含量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视网膜中有少量小胶质(Iba-1阳性)细胞表达,并呈非活化状态.视神经切断7d后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且呈半活化状态,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损伤后Iba-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到对照组的2.3倍(t=7.669,P=0.001).视视神经切断7d后节细胞数量为(1182±64)个/mm2,明显减少至对照组的51%(t=23.850,P<0.01).结论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表达增多且呈部分激活状态,可能是视网膜受损后自我保护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Liu YM  Hu YB  He TG  Yan H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089-1095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在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制作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108只大鼠(108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54只;两组按照损伤前24h及损伤后3、12、24、48、72 h、1、2、3周时间点随机分为9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测定各组上述时间点外周血EPC数量并观察视神经HE染色、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视神经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同一时间点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检测项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检验.结果 正常大鼠外周血EPC数量为(46 ~52)个/200 000单个核细胞,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3、12、24、48、72 h及1、2、3周外周血EPC计数分别为(34±4、34±5、69±9、76±6、107±9、69±7、58 ±6、56±4)个/200 000单个核细胞,视神经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3、12、24、48、72 h、1、2周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2.90,-4.30,-7.61,- 14.17,-5.74,-2.79;P <0.05).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周围组织CD31+细胞数为(7~9)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后创伤区CD31+细胞计数分别为(8.36±1.52、7.17±1.10、10.41±1.92、11.43 ±1.58、14.29±2.03、17.33±1.47、17.86±1.22、18.13±1.40)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48、72 h、1、2、3周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1,-7.61,-8.17,- 10.08,- 10.79;P<0.05).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周围组织微血管数量为(6~9)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后损伤区微血管数量分别为(7.54±2.01、8.52±2.21、11.02±1.62、15.40±2.04、18.39±1.96、23.21±1.50、22.78±2.40、24.13 ±2.51)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48、72 h、1、2、3周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7.74,-8.26,- 10.28,-11.49;P<0.05).视神经损伤后F-VEP中P波潜伏期于损伤后3h降低,24h反弹增高到正常水平以上,并趋于稳定,视神经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3、12、24、48、72 h、1、2、3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5,3.74,5.84,6.08,6.40,6.52,6.53,6.61;P <0.05);F-VEP中振幅于3h降低,12 h升高到接近基础水平,24h后逐渐降低至基础水平以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3、24、48、72 h、1、2、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4.14,5.26,5.78,6.49,6.72,6.23;P<0.05).外周血EPC数量变化与创伤区周围CD31+细胞、微血管及F-VEP变化存在相关性(r=0.43,0.41,0.43;P<0.01).结论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明显增加,归巢到创伤区,参与了创伤区血管新生和组织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张静  李平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337-1339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急性视神经炎的影响,并与甲基强的松龙比较。方法:雌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EAE组、米诺环素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观察视神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中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EAE组视神经光镜下表现为神经纤维空泡样变性,轴突不规则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AE组、米诺环素组、MP组与正常组视神经轴突占横切面积比例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米诺环素组、MP组与EAE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鼠视网膜几乎未见Caspase-3蛋白表达,EAE组、MP组与米诺环素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EAE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可减轻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轴突损伤,但不能减少RGCs中Caspase-3的表达。米诺环素可下调Caspase-3在视网膜中表达,提示米诺环素可通过抑制RGCs中Caspase-3活性,介导对脱髓鞘性视神经炎RGCs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小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5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BSS组(20只)和NGF组(20只),取右眼为实验眼.后两组应用MOG35-55多肽加完全弗氏佐剂皮下注射建立实验性视神经炎小鼠模型,每天对各组小鼠进行称重及神经功能评分.NGF组和BSS组分别于免疫后的第4天和第10天,对右眼进行玻璃体腔注射3μg/μl NGF或2 μl BSS.分别于免疫当天、免疫后的第7天和免疫后的第14天,对每组小鼠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采用HE染色、LFB染色、Bielschowsky银染分别评估视神经炎性细胞浸润、髓鞘脱失、轴突病理改变;使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对两组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GF组与BSS组小鼠发病时间和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44,P=0.079;t=-2.012,P=0.059).在不同时间点,NGF组和BSS组的f-VE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后的第14天,NGF组f-ERG b波潜伏期较BSS组缩短,振幅较BSS组增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9,P=0.000;t=3.602,P=0.043).LFB染色示,NGF组和BSS组视神经的脱髓鞘面积占横截面比例分别为(31.50±8.72)%、(29.91±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8,P=0.709).TUNEL检测结果示,NGF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指数[(15.18±3.36)%]低于BSS组[(34.14±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0,P=0.000).结论 NGF可以促进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对其视网膜神经组织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先前的研究已证实,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能提高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生存率。星形胶质细胞(AS)在神经系统损伤中对神经元的修复起重要作用,而EGCG对视神经钳夹伤后AS反应活性的影响尚有待证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AS的特异性标记物。目的观察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每组18只。于大鼠球后2mm处用夹持力dOg的微型视神经夹垂直视神经钳夹60s建立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似手术大鼠仅切开眼外软组织,不损伤视神经。假手术+EGCG组和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大鼠术前2d起每日给予25mg/kgEGCG腹腔注射至术后2d,随后改为每日2mg/kg口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后7、1d、28d视神经组织中GFAP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组织中GFAP呈弱表达;造模后7、14、28d,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GFAP表达明显增强,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GFAP的表达强于正常对照组,弱于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Westernblot检测表明,造模后视神经组织GFAP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7d、14d,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GFAP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应用EGCG可以下调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组织中GFAP的表达,降低AS的增生活性,提示EGCG可以抑制视神经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视神经损伤对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EAAT-1)的表达以及对视网膜谷氨酸(Glu)摄取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右眼视神经损伤模型48只.术后1、7、14d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大鼠玻璃体谷氨酸浓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EAAT-1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1、7、14d,实验眼玻璃体谷氨酸浓度升高,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h=10.171,P=0.000;t7h=3.871,P=0.006;t14h=5.599,P=0.001);实验眼视网膜EAAT-1表达降低,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h=3.460,P=0.011;t7h=4.182,P=0.004;t14h=4.077,P=0.005).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内谷氨酸积聚,与视网膜EAAT-1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鼠Miiller细胞提取液能够促进离体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及轴突的再生,伴晶状体损伤的视神经外伤眼RGCs存活率提高,但Milller细胞和晶状体损伤在促进RGCs存活方面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探讨伴晶状体损伤的视神经外伤眼Mtiller细胞对RGCs存活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伪手术组、视神经损伤组、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伪手术组大鼠手术中暴露但不损伤视神经,视神经损伤组大鼠行视神经横断伤,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行视神经横断伤联合晶状体针刺伤,并导致晶状体混浊。术后7d及14d各组分别取8只大鼠处死后制备视网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和RGCs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Muller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大鼠RGCs数量及GFAP阳性标记的Muller细胞数量。结果术后7d及14d,伪手术组大鼠RGCs的数量分别为(52.98±1.90)个/高倍视野和(51.81±3.09)个/高倍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P=0.378);术后14d视神经损伤组大鼠RGCs数量为(22.67±1.94)个/高倍视野,明显少于术后7d的(36.61±1.69)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12,P=0.000);术后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RGCs数量为(35.69±1.80)个/高倍视野,明显少于术后7d的(50.76±2.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0,P=0.000)。术后7d及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存活的RGCs数量均多于视神经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d:t=102.840,P=0.000;14d:t=164.020,P=0.000);术后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存活的RGCs:牧量少于伪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4,P=0.034)。术后7d及14d,伪手术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均未见GFAP阳性标记的Muller细胞;视神经损伤组大鼠内核层GFAP阳性标记Muller细胞数量分别为(29.38+2.04)个/高倍视野和(19.07±2.14)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8,P=0.000)。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大鼠内核层GFAP阳性标记的Muller细胞数量分别为(48.96±2.80)个/高倍视野和(46.73±1.50)个/高倍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7,P=0.067)。术后7d及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大鼠内核层GFAP阳性Muller细胞数量均较视神经损伤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d:t=-15.997,P=0.000;14d:t=-29.938,P=0.000)。结论在视神经损伤合并晶状体刺伤时,晶状体损伤可诱导Muller细胞活化,进而促进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存活。  相似文献   

12.
焦晓玲  彭媛  杨柳 《眼科研究》2014,(4):303-307
背景 米诺环素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神经保护效应,但是否对视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生理盐水组64只和米诺环素组64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用反向镊钳夹小鼠左眼视神经3s以建立视神经钳夹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米诺环素组立即以45 mg/(kg&#183;d)的剂量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0.4ml,造模后24 h注射剂量减半,以后每日注射1次,直至处死,生理盐水组小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第4、7、11、14天处死并制备视网膜铺片,用4&#39;,6&#39;-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RGCs层细胞密度的变化.取各时间点小鼠眼球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CD11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分别为(77.50±2.38)个/0.01 mm2和(70.00±2.94)个/0.01 mm2,明显低于米诺环素组的(88.75±2.36)个/0.01 mm2和(81.00±3.92)个/0.01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6.708,P<0.01;t7d=-4.491,P<0.01);生理盐水组RGCs凋亡数分别为(12±1)个/mm和(4±1)个/mm,明显多于米诺环素组的(4±1)个/mm和(1±0)个/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12.832,P<0.01;t7d=3.455,P=0.026);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与米诺环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8、0.777),且两组小鼠视网膜均未发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与米诺环素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8.312,P<0.01;t7d=5.407,P<0.01),但在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2个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70).结论 米诺环素可能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早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而减少RGCs的凋亡,从而对视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璐  苏绍波  柳夏林 《眼科研究》2013,(11):1045-1049
背景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相关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起致炎作用。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引起视网膜损伤,因此视神经损伤后TLR4的表达及其效应值得研究。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TLR4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成年健康SPF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取大鼠右眼用视神经钳夹法制备视神经损伤模型,左眼不予处理为对照组。分别于视神经损伤后3d和7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PCR法(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LR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情况。结果视网膜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TLR4在大鼠视网膜中呈绿色荧光,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造模眼视网膜中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左眼均明显增强,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内层。RT—PCR法检测表明,模型眼视网膜损伤后3d和7d视网膜中TLR4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2±0.06和3.92±0.12,对照眼TLR4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7±0.12和3.44±0.17,大鼠模型眼TLR4mRNA表达的灰度值较对照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2.888,P〈0.001;t7d=-4.669,P=0.010)。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模型眼视网膜损伤3d和7d视网膜中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5和1.49±0.03,对照眼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09和1.38±0.07,模型眼视网膜中TLR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1.324,P〈0.001;t7d=-5.638,P=0.005)。TUNEL染色显示,模型眼RGCs凋亡数较对照眼增多。结论TLR4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内层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TLR4通路可能参与RGCs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阈下反应对BN大鼠视神经钳夹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阈下TTT对BN大鼠视网膜进行照射后3d,通过逆行标记RGCs的方法,对TTT+视神经钳夹组(A组)、TTT+假手术组(B组)、单纯视神经钳夹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在视神经钳夹后1、2、4周进行RGCs计数并比较;检测视网膜TTT阈下反应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观察TTT阈下反应对视网膜的影响。结果视神经钳夹后4周,A组RGCs数显著高于C组(P=0.006),而1周和2周时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组和D组的RGCs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经阈下TTT干预后,HSP70表达高于对照眼。阈下TTT照射能引起视网膜组织形态上的改变。结论阈下TTT可显著提高视神经钳夹4周后RGCs的存活数量;其保护机制可能与诱导视网膜内源性HSP70表达、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茸  徐亮  刘玉军  马科 《眼科》2009,18(6):414-4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植入胰高血糖素类肽-1(GLP-1)缓释珠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SPF级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5只。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3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大鼠右眼玻璃体内植入4个GLP-1缓释珠,对照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4μl复方氯化钠。GLP-1缓释珠直径600μm,内含3000个整合了GLP-1基因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被致密的藻酸盐外膜,以确保GLP-1产物可顺利释放而不引起免疫排斥。玻璃体内注射均在右眼视神经夹伤后立即进行。视神经夹伤后第23天用3%荧光金从双侧上丘做逆行标记,第28天取双眼球标本做视网膜铺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拍摄照片,采用人工双盲法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主要指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结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13±474)/mm2和(1734±424)/mm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46)。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18)%和(57±1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P=-0.022)。结论GLP-1缓释珠玻璃体内植入后对视神经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殷浩  朱婷婷  安晶  张磊  夏峰  张作明 《眼科》2012,21(6):409-413
【摘要】 目的 探讨氢饱和生理盐水对视神经挫伤大鼠视觉功能的保护作用。设计 实验 性研究。研究对象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氢饱和生理盐水组和对照 组,每组6只,均选取左眼作为实验眼,右眼作为正常对照。利用压力恒定的无创反向镊在大鼠视 神经球后2 mm处夹持10 s建立视神经挫伤模型。氢饱和生理盐水组大鼠按5 ml/kg/d氢饱和生理盐 水腹腔注射,对照组大鼠按照相同剂量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2周。在夹伤前及夹伤后1、3 、5、7、9、11、14天分别检测大鼠左眼F-VEP,观察P1波的峰时值及振幅的变化。主要指标 F-VEP 的P1波峰时值和振幅。结果  损伤后第1天,P1波峰时值氢饱和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61 ±2.81)ms和(88.33±1.51)ms,与损伤前的(72.45±1.47)ms和(72.44±1.03)ms相比,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损伤后第3天,氢饱和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1波峰时值缩短为 (80.28±1.25)ms,到损伤后14天一直在该水平范围波动,而对照组大鼠的P1波峰时值为(88.61 ±1.20)ms,各时期的氢饱和生理盐水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的P1波峰时值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结论 氢饱和生理盐水能够改善大鼠视神经挫伤后F-VEP的峰时值延 长,对其视觉传导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眼科, 2012, 21: 409-413)  相似文献   

17.
韩真  王大博 《眼科研究》2012,30(5):424-427
背景 青光眼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进行性死亡是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RS)参与此过程,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是内质网中的特异性标志物,检测GRP78在高眼压诱导视网膜中的表达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功能保护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检测GRP78在大鼠急性高眼压后不同时期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RS在急性青光眼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6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前房穿刺组、急性高眼压12h组及急性高眼压1、3、7、14 d组,每组8只眼.急性高眼压模型的制作采用前房穿刺灌注生理盐水法,眼压提高至66 mmHg.分别于造模后12h及1、3、7、14 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的GRP78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视网膜中GRP78 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急性高眼压后12h视网膜水肿增厚、细胞核肿胀,1d时视网膜形态学异常改变达到高峰,3d后水肿减轻,视网膜变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前房穿刺组大鼠RGCs层和内核层GRP78蛋白呈弱阳性表达,A值分别为0.195±0.006、0.196±0.005,急性高眼压12h组大鼠GRP78在视网膜的表达明显增强,A值为0.293±0.011,造模后1d时GRP78表达强度达到高峰,A值为0.499±0.039,造模后3d时GRP78表达明显降低,A值为0.268±0.017,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98、0.304、0.073,P<0.05),但造模后7d和14 d时GRP78在大鼠视网膜RGCs层和内核层中的表达量接近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02、0.001,P>0.05).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明,GRP78 mRNA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的相对表达量( 2-△△CT)为1.011±0.013,眼压升高12 h快速上调,为1.536±0.145,1 d时达高峰,为2.141±0.171,3d时迅速降低,为1.420±0.2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525、1.130、0.409,P<0.05),而造模后7d及14 d GRP78 mRNA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20.0.004,P>0.05).结论 GRP78参与大鼠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损伤的发生机制,提示通过对ERS过程进行干预可能达到保护急性高眼压眼视神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膜上皮细胞(MECs)是构成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损害可能会导致脑脊液组分的失衡,使视神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目前对于MECs在视神经疾病中的病理作用研究甚少,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MECs的功能变化,为视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培养的人MECs株分别制备成密度为2.5×10^3个/孔、5.0×10^3个/孔和1×10^4个/孔的细胞悬液,各取100μl分别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在常规培养基及体积分数21%O2(常氧组)和1%O2(缺氧组)环境下孵育2d,采用MTS法测定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人MECs的吸光度(A490)值;采用CASY1法检测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细胞体积及直径的变化;采用光度计测定MECs暴露不同氧环境下1d、2d后线粒体产生ATP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不同氧环境下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缺氧组2.5×10^3个/孔、5.0×10^3个/孔、1×10^4个/孔细胞密度组MECs的增生值(A490)分别为0.399±0.009、0.393±0.009和0.496±0.026,分别较相应的常氧组的0.424±0.131、0.413±0.111和0.537±0.02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7,P=0.004;t=3.251,P=0.009;t=3.037,P=0.013)。与常氧组细胞比较,缺氧组细胞的直径和体积均明显增加[(20.970±0.127)μm vs.(21.198±0.048)μm,t=-3.762,P=0.006;(5805±73)fl vs.(6026±106)fl,t=-4.124,P=0.002)]。缺氧组和缺氧+底物组细胞分别培养2d后,细胞中ATP产生量分别为(0.900±0.225)mmol/(L·g)、(0.952±0.075)mmol/(L·g),均明显低于常氧组的(1.389±0.145)mmol/(L·g)和常氧+底物组的(1.401±0.122)mmol/(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常氧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绿色荧光主要分布于线粒体,而缺氧组MECs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弥散分布于细胞质。结论缺氧环境下MECs的生理功能明显减退,推测MECs的功能损害是脑脊液和视神经之间的屏障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