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和意义,并探讨两者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对新生C57BL-6N系小鼠给予高氧后,置相对低氧环境中饲养,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在小鼠生后第12、14及17天摘除眼球,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及荧光素灌注造影,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全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对VEGF与PEDF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分布与形态变化,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对新生血管进行量化.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mRNA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高氧环境中(出生第12天小鼠),OIR模型鼠VEGF蛋白质表达A值(0.47±0.12)较正常鼠(1.81±050)下降,PEDF蛋白质表达A值(5.35±0.94)较正常鼠(0.68±0.17)明显升高;而相对低氧环境中(出生第14和17天小鼠),VEGF蛋白质表达A值(2.15±0.46,5.49±0.97)较正常鼠(0.90±0.05,0.88±0.91)明显升高,PEDF蛋白质表达A值(2.07±0.35,1.37±0.48)较正常鼠(2.62±0.68,5.30±0.59)明显下降,尤以第17天下降显著.对不同时间点VEGF和PEDF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的VEGF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450,P=0.000),各时间点的PEDF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237,P=0.000).出生第12、14及17天小鼠视网膜VEGF蛋白质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0,0.000),PEDF蛋白质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46,0.000);出生第12、14及17天小鼠视网膜VEGF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1),PEDF mRNA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伴随着视网膜组织的缺氧,出现了VEGF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和PEDF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视网膜组织中VEGF与PEDF蛋白质表达失衡;VEGF与PEDF的mRNA表达亦发生类似变化,且较蛋白质改变提前发生.上述改变均伴随着同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而逐渐加重.结论 VEGF和PEDF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失衡可能足造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机制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34-740)  相似文献   

2.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大鼠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的表达和视网膜VEGF、PEDF表达强度及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痛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意义,并从细胞因子角度进一步评价STZ诱导的DM大鼠作为早期DR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64只体质量水平(180±2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DM组各32只.于DM成模后2周、4周、6周、8周和10周随机抽样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表达强度;DM 10周时各组随机抽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VEGF及PEDF的表达强度及部位.结果 经检测,CON组视网膜有VEGF mRNA表达,表达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DM组VEGF mRNA的表达,2周时较CON组有所增高,至6周表达量约为CON组的3倍(P<0.05),10周表达量增高到CON组的6倍(P<0.001).PEDF mRNA也表达于CON组视网膜,DM组2周时的表达量较CON组有所减少,至4周其表达量约为CON组的1/2(P<0.001),10周表达量降至CON组的1/3(P<0.001).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ON组:VEG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PED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其余各层也可见阳性表达;DM组VEGF表达较CON组明显增强,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均有强阳性表达;PEDF表达较CON组明显减弱,其分布主要位于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DM组VEGF阳性表达MOD=0.545±0.083较CON组0.223±0.072增强,DM组PEDF阳性表达MOD=0.260±0.074较CON组0.329±0.056减弱,结论与正常大鼠相比,DM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多、PEDF减少,这可能导致视网膜出现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及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的改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7只健康SD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M 0.5个月组、DM 1个月组、DM 3个月组及DM 5个月组.分别行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VEGF、PEDF的mENA及蛋白表达,应用伊文思蓝法及透射电镜法观察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情况.结果 正常大鼠视网膜有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DMO.5个月组表达开始增高,光密度值分别为0.570 0±0.158 0和0.577 0±0.027 9(均为P<0.05),随病程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至DM 5个月组VEGF表达量约为正常对照组的2倍,分别为0.956 0±0.0560和0.979 0±0.079 0(均为P<0.05).PEDF mRNA表达于正常大鼠视网膜,DM 1个月组表达开始减少,光密度值为0.344 0 ±0.043 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DM 5个月组视网膜表达量减少至0.236 0±0.045 5,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2(P <0.05).PEDF蛋白在各组大鼠视网膜的表达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伊文思蓝法结果显示DM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较正常大鼠增强,DM 0.5个月组鼠即有增高,达(2.631 0±0.272 5) μL·g-1·h-1 (P <0.05),随病程延长,渗漏逐渐增强,至DM5个月组,伊文思蓝渗漏量达(10.026 0±1.112 1)μL·g-1·h-1,约为正常对照组的6倍(P<0.05).同时DM 1个月时血-视网膜屏障超微结构发生改变,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结论 早期DM大鼠血-视网膜屏障损伤,VEGF的正性表达增多与PEDF的负性表达减少可能对此病理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水平,了解玻璃体手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是否与术前VEGF及PEDF水平有关.方法 采集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58例(60眼)的玻璃体样本,其中PDR患者28例(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30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玻璃体中VEGF及PEDF水平,随访观察玻璃体手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结果 PDR组玻璃体中的VEGF及PEDF浓度分别为(4 187.21±316.35)pg/mL和(25.01±11.85)μg/mL,高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的(3 949.93±441.94)pg/mL和(17.06±10.16)μg/mL(P<0.05).PDR组在随访中失访7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患者5例(6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无进展患者16例(17眼),PDR组中进展和无进展患者玻璃体中VEGF及PEDF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P=0.624).结论 VEGF及PEDF可能共同参与调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成,但并不支持下调PEDF作为这种调节机制的假设.PDR患者术前玻璃体中VEGF及PEDF浓度尚不能作为预测玻璃体手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否进展的依据.(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347-349)  相似文献   

5.
背景 Delta样配体4(Dll4)参与视网膜内细胞的发育和血管的发生过程,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共同参与诱导和挑选尖端细胞的过程.Dll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VEGF表达的关系值得关注. 目的 研究Dll4单克隆抗体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对视网膜中Dll4、VEGF及其受体表达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5日龄的新生SPF级SD大鼠与母鼠一起在含体积分数为(80±2)%氧气的密闭玻璃箱内饲养至12日龄,然后返回自然环境下饲养至17日龄以建立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于模型大鼠12日龄时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Dll4单克隆抗体2.5 μl(0.5 μg)为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左眼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体积PBS作为PBS对照组.于大鼠17日龄时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应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中Dll4、VEGF、VEGF受体-1(VEGFR-1)、VEGFR-2、神经纤维网蛋白-1(neuropilin-1)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采用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评估新生血管的严重程度.两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内Dll4 mRNA表达灰度值(Dll4 mRNA/β-actin mRNA)为0.22±0.06,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0.9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9,P=0.000),而2个组间VEGF mRNA及其受体VEGFR-1 mRNA、VEGFR-2 mRNA表达灰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3,P=0.649;t=1.687,P=0.109;t=-1.674,P=0.111);与PBS对照组比较,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小鼠视网膜中neuropilin-1 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3±0.08 vs.0.64±0.07)(t=-2.677,P=0.015).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PBS对照组.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为(63.6±11.6)个/张,PBS对照组为(35.1±5.2)个/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9,P=0.000). 结论 Dll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对VEGFR的反馈抑制发挥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过度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Müller细胞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相互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新生血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大鼠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按以下操作进行:(1)观察VEGF对PEDF的作用:VEGF处理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VEGF(100nmol·L-1、500 nmol·L-1、1 000 nmol·L-1、5 000 nmol·L-1),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Müller细胞内PEDF mRNA和蛋白的表达.(2)观察PEDF对VEGF的作用:PEDF处理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PEDF(10 nmol·L-1、40 nmol·L-1、160 nmol·L-1、640 nmol·L-1),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Müller细胞内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处理组中,VEGF浓度为1 000 nmol·L-1、5 000 nmol·L-1时,PEDF mRNA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69倍(P<0.05)和0.44倍(P<0.01),PEDF蛋白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54倍(P<0.05)和0.52倍(P<0.05).随VEGF浓度的升高,PED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逐渐减弱趋势.PEDF处理组中,PEDF浓度为40 nmol·L-1和160 nmol·L-1时,VEGF mRNA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61倍(P<0.05)和0.42倍(P<0.01),VEGF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0.70倍(P<0.05)、0.63倍(P<0.05).随PEDF浓度的升高,VEGF mRNA及蛋白表达亦有逐渐减弱趋势.结论 在Müller细胞内,VEGF对PEDF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EDF对VEGF也具有抑制作用,二者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可能在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糖环境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钾离子通道Kir4.1的表达改变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Kir4.1的调控及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的大鼠Müller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PEDF干预组和干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使用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高糖组使用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PEDF干预组在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100 ng/ml PEDF,干预对照组在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只加入相同容积的磷酸缓冲盐溶液.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Müller细胞Kir4.1表达的改变,同时采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二已酯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氧自由基(ROS)生成;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脂质过氧化物酶(GPx)的表达变化.结果 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结果提示,高糖可以降低视网膜Müller细胞Kir4.1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t=3.53,P<0.05;实时荧光RT-PCR法:t=4.12,P<0.05),同时引起ROS生成增多(t=3.76,P<0.05)以及GPx表达下降(t=3.18,P<0.05).PEDF处理后,高糖状态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Kir4.1表达显著上升(蛋白免疫印迹法:t=6.43,P<0.01;实时荧光RT-PCR法:t=3.66,P<0.05),同时使ROS浓度下降及GPx表达升高(t=4.11,P<0.05;t=5.12,P<0.01).结论 高糖可以通过诱发氧化应激从而使Müller细胞Kir4.1的表达下调,PEDF能改善由高糖诱发的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基因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 gene-modified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EDF-MSCs)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中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慢病毒(lentivirus,LV)为载体,将PEDF基因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10、20、50体外转染至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中,应用RT-PCR及ELISA法分别检测以最佳MOI值转染细胞中PEDF的表达情况。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采用高眼压的方法制成RIRI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治疗组(PBS组)、hUCMSCs治疗组(M组)及 PEDF基因转染的hUCMSLs治疗组(P组);N组不予特殊处理,其余三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干预治疗,PBS组给予PBS治疗,P组与M组分别给予 PEDF-MSCs、hUCMSCs治疗。5 d后处死大鼠,尼氏染色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计算视网膜内层厚度,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 PEDF和VEGF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率高达75.8%。RT-PCR结果显示,转染后PEDF-MSCs的上清液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4.34±0.29)明显高于hUCMSCs(1.0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 PEDF-MSCs上清液中PEDF蛋白表达量[(83.09±7.58)μg·L-1]明显高于hUCMSCs[(12.30±1.24)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PBS组大鼠神经节细胞数量变少,治疗5 d后,P组、M组大鼠神经节细胞数量均高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组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P组、M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均厚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组厚于M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P组PEDF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VEGF mRNA 表达水平下降,与PBS组、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PEDF-MSCs能上调RIRI模型大鼠视网膜PEDF表达,并下调VEGF 表达,对RIRI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发育和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参与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Cathepsin B和VEGF在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只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空白对照(NC)-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Lv)组和Cathepsin B-RNA干扰(RNAi)-Lv组,每组11只小鼠22只眼.正常对照组小鼠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其余3个组7日龄小鼠置于氧体积分数为(75±2)%的密闭氧箱内饲养5d,之后返回到正常环境中.高氧诱导组的12日龄小鼠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NC-GFP-Lv组和Cathepsin B-RNAi-Lv组的12日龄小鼠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NC-GFP-Lv和Cathepsin B-RNAi-Lv各1μl.取各组17日龄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后剥取视网膜,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和VEGF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Cathepsin B-RNAi-Lv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分层和分支均较高氧诱导组和NC-GFP-Lv组少.各组Cathepsin B和VEGF mRN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4.89,P=0.00;F=519.78,P=0.00),其中高氧诱导组、NC-GFP-Lv组和Cathepsin B-RNAi-Lv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和VEGF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athepsin B-RNAi-Lv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和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高氧诱导组和NC-GFP-L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athepsin B和VEGF蛋白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37,P=0.00;F=79.65,P=0.00),其中高氧诱导组、NC-GFP-Lv组和Cathepsin B-RNAi-Lv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和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athepsin B-RNAi-Lv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和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高氧诱导组和NC-GFP-L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中Cathepsin B和VEGF高表达,Cathepsin B-RNAi-Lv可以抑制Cathepsin B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VEGF表达的改变可能是受Cathepsin B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吕明良  李敏 《眼科研究》2012,30(4):316-319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VD)是一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增生所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RPE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有关,但其信号机制及功能尚不完全明了. 目的 探讨利用小发卡环核糖核酸( shRNA)使人RPE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沉默后,IGF-1对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收集健康男性供体眼球4只,分离、收集、培养RPE细胞,用SABC法行抗人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用体外转录法合成针对HIF-1α mRNA序列靶点的shRNA,对3~5代RPE细胞的HIF-1α进行干扰后再经50 μg/L IGF-1处理24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RPE细胞中HIF-1α及VEGF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RPE细胞中HIF-1α及VEGF蛋白的水平.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扁平不规则多角形,97%的细胞对人角蛋白呈阳性反应.50 μg/L IGF-1作用后,人RPE细胞HIF-1α mRNA表达量(1.49±0.18)与0 μg/L IGF-1组(1.46±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743),而HIF-1α蛋白表达量(1049.86±172.54 vs 0.00±0.00)、VEGF mRNA(0.95±0.15 vs 0.35±0.07)及VEGF蛋白(391.98±56.77 vs 214.36±37.15)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98、9.935、6.928,P<0.05).shRNA干扰HIF-1α mRNA表达后,RNAi转染组HIF-1α、VEGF mRNA及其蛋白水平较RNAi空白对照组及RNAi-C转染组明显下降,3个组间各指标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679、89.904、21.770、6.205,P<0.05). 结论 IGF-1可通过促进人RPE细胞中HIF-1α蛋白的累积诱导VEGF的表达,是导致PVD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豚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度近视对DR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3d的豚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每组12只.高度近视组豚鼠用半透明眼罩行右眼遮盖,构建高度近视动物模型;采用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4次,每3天1次,制作糖尿病豚鼠模型;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采用半透明眼罩联合STZ制作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VEGF和PEDF的表达情况,应用Biosens数字成像分析系统分析阳性反应部位的平均吸光度(A)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分别为(+0.25±177;0.07)、(-7.50±177;0.04)、(+0.25±177;0.03)和(-7.50±177;0.02)D;空腹血糖分别为(5.3±177;0.1)、(5.1±177;0.2)、(19.7±177;0.4)和(18.5±177;0.3)mmol/L.各组豚鼠均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结构疏松、肿胀;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结构肿胀.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VEG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28.61 ±177;5.57、118.24±177;2.59、155.60±177;9.70和135.15±177;5.22,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5,P=0.032),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水平(A值)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5);PED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45.57±177;8.35、149.54±177;6.20、127.71 ±177;2.45和1 37.53±177;7.38,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10,P=0.019),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PEDF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量下调,而PED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高度近视眼不易发生DR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缺氧和炎症引起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研究证实,枸杞多糖(LBP)具有保护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作用,但其在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LBP对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及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17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LBP组.糖尿病组和LBP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缓冲液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LBP组大鼠每日以250 mg/kg LBP定时定量灌胃,分别于成模后4、10、16周取各组大鼠行伊文思蓝(EB)染色视网膜铺片,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以45 mg/kg EB由大鼠右颈静脉缓慢注入,循环2h后将质量分数1%多聚甲醛由左心室灌注,循环3 min后摘除眼球并分离视网膜,用标准曲线法检测视网膜中EB质量分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视网膜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 EB视网膜铺片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的走行、管径及渗漏等形态学改变均明显轻于糖尿病组大鼠.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中E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55)、(16.46±1.60)和(19.55± 1.49) mg/g,均明显低于同时期糖尿病组大鼠的(15.76±1.90)、(21.61±2.05)和(26.30±2.28) m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4、10、16周,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为主,LBP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蛋白的染色明显弱于糖尿病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VEGF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4±0.011、0.331±0.023和0.536±0.031,均明显低于同期糖尿病组大鼠的0.281±0.018、0.533±0.055和0.765±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7±0.013、0.505±0.114和1.577±0.074,均低于同期糖尿病组的0.235±0.209、1.043±0.084和2.446±0.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BP可以减轻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减少血管壁的渗漏,从而保护BRB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党鸿  辛晓蓉 《眼科新进展》2018,(10):940-942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急性低压缺氧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干预组(RES干预组)。常氧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下喂养,低氧模型组及RES干预组大鼠置于低压氧舱内(模拟5000 m的海拔高度)喂养,RES干预组每日并给予腹腔注射30 mg·kg-1 RES 1次。各组大鼠在不同处理7 d后剥离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的表达,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与HIF-1的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增加,BDNF mRNA(2.627±0.633)和NF-κB mRNA(1.712±0.198)的相对表达量较常氧对照组(2.000±0.518、1.053±0.483)上调(P= 0.013、0.008)。与低氧模型组对比,RES干预组视网膜受损程度减轻,GFAP与HIF-1的表达减少,BDNF mRNA相对表达量(2.053±0.93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1.481±0.397)与低氧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结论 RES对高海拔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FAP、HIF-1、BDNF以及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病变,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其抑制剂是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 研究人羊膜上皮细胞(AECs)培养液对CNV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 消化法培养及鉴定人AECs,并收集培养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IL-1Ra)在培养液中的质量浓度.兔角膜上皮细胞分离后分别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人AECs培养液、混合培养液(DMEM+人AECs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不同培养液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UVECs),并分别加入无血清DMEM、混合培养液和人AECs培养液,划痕法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培养液对人UVECs迁移的影响.分别在上述3种培养基中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0 μg/L的bFGF,CCK8法检测各培养液中人UVECs的增牛情况.在原子力显微镜(AFM)下观察人AECs培养液对人UVECs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 人羊膜培养和传代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证实为人AECs.与无血清DMEM组相比,人AECs培养液组的兔角膜上皮细胞VEGF mRNA(1.00±0.22 vs.2.98±0.46)及bFGF mRNA( 1.00±0.36vs.2.55±0.48)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培养后不同时间人AECs培养液组人UVECs的增生吸光度(A)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UVECs的迁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M观察见人AECs培养液组的血管内皮细胞膜粗糙、表面颗粒紊乱,细胞间连接及伪足减少.ELISA法检测人AECs培养液中PEDF的质量浓度为(70.41 ±0.68) μg/L,IL-1Ra的质量浓度为(153.56±0.36) ng/L,无血清DMEM组中未检出.结论 人AECs培养液可抑制角膜上皮VEGF及bFGF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这可能是其抑制CNV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乳酸对培养的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36只,根据培养液中乳酸含量分为10、20、30 mmol/L乳酸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处死大鼠,摘出眼球剥离视网膜,将视网膜置入插入式培养皿中培养24 h.培养皿中培养液分别为含10、20、30 mmol/L乳酸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液+2%胎牛血清.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光学显微镜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视网膜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细胞溶解和坏死.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20、30 mmol/L乳酸组VEGF mRNA表达量分别为0.74±0.06、0.99±0.12、1.45±0.1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0、20 mmol/L乳酸组和30 mmol/L乳酸组视网膜VEGF表达量分别为0.34±0.15、0.54±0.16、0.93±0.23.RT-PCT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30 mmol/L乳酸组较10 mmol/L乳酸组VEGF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乳酸诱导视网膜VEGF表达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学基础,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缓解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的损害程度.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给予光照可能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有利,但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无影响报道较少.目的 观察夜间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64只SPF级新生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OIR联合夜间光照组,每组16只小鼠.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生长于正常空气(氧体积分数21%);OIR模型组和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置于高氧环境(75%±2%)生长,出生第12天调整氧体积分数为正常;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于出生后第12~17天给予夜间光照,光照度为100 Ix.各组小鼠均于出生后第17天摘除眼球,采用ADP酶法制备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情况;视网膜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VEGFmRNA的表达.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遵循ARVO声明.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均无明显差异.OIR模型组视网膜铺片显示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血管区,大量结构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与OIR模型组相比,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中央无血管区面积以及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减少.在实验后第17天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97±0.83)个和(1.00±0.72)个,OIR模型组为(38.57±5.01)个,而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6.92±3.39)个,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67,P=0.000),OIR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少于OIR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6,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少于OIR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和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94±0.07、2.08±0.50和1.43±0.21,各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8,P=0.003),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表达较OIR模型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3,P<0.05).结论 夜间光照可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永东  许迅  吴强  郑志  朱冬青  顾青 《眼科研究》2010,28(12):1105-1109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所致血-视网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评估米诺环素对AGEs所致血-视网膜屏障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牛血清白蛋白(BSA)组、AGEs-BSA组和AGEs-BSA+米诺环素组。BSA组和AGEs-BSA组分别自尾静脉注入BSA和AGEs-BSA,每日1次,每次40mg/kg,AGEs-BSA+米诺环素组在每日注射AGEs-BSA的同时隔日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14d后,每组取6只大鼠用伊文思蓝(EB)法观察并比较各组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其余大鼠处死后,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观察视网膜MMP-9的表达。结果 AGEs-BSA组MMP-9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BS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视网膜微血管渗透性也显著升高(P〈0.01)。而在AGEs-BSA+米诺环素组大鼠视网膜基因和蛋白水平的MMP-9均被抑制(P〈0.01),同时视网膜微血管渗漏被部分逆转(P〈0.01)。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与MMP-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1,P=0.000)。结论 AGEs所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渗漏与MMP-9的高表达有密切关系,AGEs的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MMP-9实现的。米诺环素能部分逆转AGEs-MMP-9途径所致的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18.
刘爱华  孙靖  田芳  苏龙  张红 《眼科研究》2011,29(7):600-60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VEGF是目前视网膜新生血管治疗和预防研究的热点。VEGF小片段干扰RNA(VEGFsiRNA)在抗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报道较少。目的研究VEGF siRNA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新生C57BL/6J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和VEGF siRNA质粒转染组,每组12只幼鼠。7日龄C57BL/6J幼鼠36只及其母鼠置于密闭的氧舱5d建立缺氧性新生血管模型,其中12只幼鼠不进行质粒转染作为模型对照组,其余24只鼠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LF2000)包裹的空载体质粒或VEGF siRNA表达质粒。待小鼠19日龄时获取小鼠眼球并分离视网膜,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计数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目,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tea-time PCR)法检测视网膜中VEGF mRNA的表达,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和VEGFsiRNA质粒转染组19日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分别为(0.19±0.09)个、(24.89±2.03)个、(23.65±2.15)个和(8.83±1.12)个,表明VEGFsiRNA质粒转染组小鼠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空载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67、q=4.97,P〈0.01)。Real-time PCR检测表明,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仅见弱的VEGF mRNA表达,而模型对照组与空载体组VEGF mRNA表达量为正常对照组的52.3倍和36.7倍,VEGF siRNA质粒转染组小鼠视网膜VEGF mRNA的表达量为正常对照组的3.5倍,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与空载体组。VEGF siRNA对VEGF mRNA的抑制率为43.3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VEGF蛋白呈弱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和空载体组VEGF小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表达呈强阳性,VEGF siRNA质粒转染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 siRNA表达质粒可有效抑制C57BL/6J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