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178例208眼,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寻找引起角膜水肿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 208眼共有47眼出现术后角膜水肿,其中80岁以上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12眼,发生率为21.43%(12/56);有其他合并症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15眼,发生率为46.88%(15/32);I~Ⅲ级核术后发生角膜水肿3眼,发生率为8.33%(3/36);IV~V级核术后发生角膜水肿17眼,发生率为20.24%(17/84)。结论老年患者、合并症患者及高级核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高,要积极预防,从根本上控制发病因素,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及处理.方法 总结513例超声乳化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超声乳化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原因.结果 角膜水肿是超声乳化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超声乳化探头高频震动产生的能量和乳化颗粒的机械损伤.结论 明确超声乳化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原因,在围手术期积极处理.可以达到预防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已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手段。优质良好的术前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确保了患者的安全。结论手术过程中患者的配合非常重要,因此做好术前宣教及训练,加强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还原型谷胱甘肽点眼液对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后早期角膜内皮水肿肿发生程度的影响。方法本院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38例(42眼),其中男17例(19眼),女21例(23眼)年龄50-85(65.5±15.5)岁,均无全身免疫性疾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20例(22眼),术前2d滴用2%还原型谷胱甘肽点眼液3次/d,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4次/d,氧氟沙星眼液滴眼4次/d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1次/晚,用药1周;对照组18例(20眼),除不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外,术前术后用药均与实验组相同观测术前1d、术后1、3和7d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前1d、术后1和7d角膜中央厚度。结果实验组术后1、3和7d角膜水肿程度和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1和7d角膜测厚分别为(626.21±19.57)μm及(587.93±51.88)μm;实验组术后1和7d角膜测厚分别为(607.91±15.83)μm和(556.07±13.0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点眼液可预防和降低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从而为制定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损伤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的212例白内障患者248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评价年龄、性别、左/右眼、瞳孔直径、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超声乳化时间、超声波总能量、灌注液总量与内皮细胞丢失率间的关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识别超声乳化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39例患眼术前内皮细胞密度为(2282.4 ± 412.16)个/mm2,术后3个月为(1921.77 ± 125.46)个/mm2;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由术前的(54.41 ± 7.22)%降至术后3个月的(45.62 ± 3.58)%(χ2 = 5.43,P < 0.05)。239例患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发生率15.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瞳孔直径较小、超声乳化时间长、晶状体核硬度较高及超声波总能量较高与内皮细胞丢失可能相关;而性别及手术眼睛部位(左眼或右眼)与内皮细胞丢失率不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较高、灌注液输注量较大、超声乳化时间长、超声波总能量是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晶状体核硬度、灌注液输注量、超声乳化时间、超声波总能量是超声乳化术导致内皮细胞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探究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术式。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2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我们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5例患者,69只患眼)与对照组(57例患者,61只患眼),观察组患眼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患眼接受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眼的疗效。结果①两组患眼手术过程中后膜囊破裂发生率、术后瞳孔变形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所有患眼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但在7~10d均完全消退,两组患眼术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7d,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眼术后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最好矫正视力、术后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相比,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白内障的近期疗效较好,但是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相当,因此无超声乳化仪的医院同样可以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8.
自1967年Kelma〔1〕首次报道超声乳化技术以来,经过眼科医师的不懈努力,其技术日趋完美,已成为白内障手术最常用的术式之一。该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等优点。但随之引起的并发症也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中角膜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就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患白内障的患者160例(1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各80例患者。对对照组中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改良组中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情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患者术后视力小于0.1的占0.00%,视力在0.1至0.5之间的患者占16.25%,视力在0.6至1.0之间的患者占83.75%;而改良组中的术后,视力小于0.1的占0.00%,视力在0.1至0.5之间的患者占13.75%,视力在0.6至1.0之间的患者占68.25%,即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效果良好,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大小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80例(86眼)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分两组,A组(48眼)作上方偏颞侧3mm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8眼)作上方偏颞侧5.5mm透明角膜切口联合单片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7天、1月、3月的角膜散光状态.结果 术后7天A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明显小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3月两组角膜散光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可以减少早期术源性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5月—2009年5月4年间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术前眼科常规检查,表面麻醉下采用低能量、低负压、低流量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矫正视力。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后囊膜破裂1眼(1/100)。结论表面麻醉下低能量、低负压、低流量来完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是较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眼科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收入的白内障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对比术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眼压的下降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观察组6.4%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的3.2%,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能较为有效地缓解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视力,降低眼压,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及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眼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5例(101眼),术前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散光轴位及角膜Q值。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术前的平均角膜曲率为(44.71±2.1)D,呈正态分布趋势。②散光度数为(1.02±0.82)D,非正态分布,其中≥1.0D的有40眼,占40%;顺规散光30眼,约占30%;逆规散光53眼,占52%;斜轴散光18眼,占18%。③角膜Q值为(-0.10±0.27),呈正态分布趋势,角膜Q值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r=-0.51,P=0.000);角膜Q值与散光度数无相关关系(r=-0.11,P=0.29)。结论①老年人的角膜散光大部分为逆规散光,大约40%的患者需矫正散光。②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与散光度数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及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眼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5例(101眼),术前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散光轴位及角膜Q值。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术前的平均角膜曲率为(44.71±2.1)D,呈正态分布趋势。②散光度数为(1.02±0.82)D,非正态分布,其中≥1.0D的有40眼,占40%;顺规散光30眼,约占30%;逆规散光53眼,占52%;斜轴散光18眼,占18%。③角膜Q值为(-0.10±0.27),呈正态分布趋势,角膜Q值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r=-0.51,P=0.000);角膜Q值与散光度数无相关关系(r=-0.11,P=0.29)。结论①老年人的角膜散光大部分为逆规散光,大约40%的患者需矫正散光。②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与散光度数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采取超声乳化手术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01月我科行Ⅳ、Ⅴ级核白内障手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20例143眼,根据所行术式将其分为两组,A组(超乳组):68例,76眼;B组(小切口组):52例,67眼,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1周及1个月视力、角膜散光程度无差别;超乳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于小切口组。结论对于硬核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干眼症发生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40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干眼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泪液分泌量多,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而BUT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干眼症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部分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分析1010例1043眼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情况,研究糖尿病、晶体材质、肝素处理、粘弹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年龄和性别与角膜水肿的关系。结果:早期角膜水肿204眼,发生率为19.6%。多元Logisitc回归分析发现晶状体材料为PMMA、材料为亲水性丙烯酸酯、肝素处理、混合粘弹剂是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995(2.106~7.579)、3.12(1.827~5.326)、2.131(1.052~4.317)、0.21(0.044~0.992)。结论:晶状体材料为PMMA、肝素处理过的晶体能显著增加术后角膜水肿的风险,材料为亲水性丙烯酸酯较非亲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发生角膜水肿发生风险增加,混合粘弹剂降低发生角膜水肿的风险。糖尿病、年龄及性别与角膜水肿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房角深度、眼压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中央前房角深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发生角膜水肿4例,瞳孔区絮状渗出1例,经对症药物治疗3d后消失,全部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去除白内障,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10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散光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观察组视力、眼压和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