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保留健全的肛门排便和控便功能,自1993年始,我院采用结肠、直肠切除、绑扎式吻合术。近5年共完成手术54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不等,无大便失禁病例,均排便、控便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观察结肠折叠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对控便功能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必要性。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行结肠折叠加再造外括约肌,对照组不行结肠折叠只再造外括约肌,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实验动物排便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控便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结肠折叠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起到内括约肌、直肠角、直肠壶腹等功能,对重建肛门控便功能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3.
吴性江  邹忠寿 《普外临床》1995,10(2):106-107
1979-1994年,作者采用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代直肠治疗生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息肉病30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须加和回肠造瘘,二期手术行回肠代直肠26例,其中,行回肠造瘘袋者14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有排便功能和便意感,行回肠造袋者的排便次数和粪污均好于未造袋者。研究结果表明: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代直肠术完全切除了病变及潜在的肠段,同时保留了肛门排便功能。回肠造袋对控制排便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肠肛管吻合术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保肛之后,常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相继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的方法以改善病人术后的排便功能问题。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院采用结肠成形重建直肠壶腹治疗低位直肠癌,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改良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低位直肠癌患者86例,采用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切除肿瘤,结肠肛管吻合,评估其术后并发症、肛门控便、排尿以及性功能状况。结果术后出现吻合口漏5例,其中吻合口狭窄3例,全部患者随访24~48个月,肝、肺转移7例,吻合口局部均无复发,复发死亡2例;术后6个月60.2%(50/83)患者对排便情况满意,术后1年73.5%(61/83)患者对排便情况满意;术后2年85.4%(70/82)患者对排便情况满意;术后1个月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6%(8/83);男性患者术后1个月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18.0%(9/50),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26.0%(13/50);66.7%(22/33)女性患者术后3个月对性生活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术后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控便、排尿及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结肠肛管吻合术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8年2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全组术后1年均有随访,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局部复发,术后6个月统计每日排便次数:1~3次占80%,4~6次占15%,多于6次的占5%,肛门功能基本满意。结论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结合改良的Parks手术可以减轻手术创伤,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并获得较满意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对10余年来20例全结直肠切除的患者应用三环型回肠贮袋加选择性截流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手术方法新颖,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发生率为15%(3/20),由于存在一段逆蠕动肠管和多个环形肠管以及2cm左右的直肠移行带黏膜,故其术后控便功能好,至6个月时都能控制干便,其中正常控制的为80%(16/20),控制欠佳的为20%(4/20),无大便失禁;而稀便控制能力较差,至1年时仍有5%(1/20)的患者稀便失禁,无一例需插管排空,平均排便频率低于东方人群同类手术者。结论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控便功能好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后J型贮袋对改善排便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以及结直肠或结肛吻合,其中22例应用J型贮袋(贮袋组)、38例应用结直肠或结肛直接吻合(无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排便情况,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贮袋组患者在夜间溢便、漏稀便、区别排气排便和集团性排便方面明显优于无袋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贮袋组的延缓排便均优于无袋组(P〈0.05);两组在便不尽、需抗腹泻药和使用缓泻剂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肠J型贮袋可改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变能力。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低位吻合术后肛门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5例直肠癌低位吻合术后肛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显示肛门功能优良者76例(80%)肛门功能和吻合口平面有关。并讨论以肛门控耐力、便意、感觉,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等来评价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后患者控便能力与肛管压力的关系。方法对16例患者行IPAA术,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控便能力,并检测肛管压力。结果12例获得随访,平均2.3(1.0~4.5)年,患者排便次数在术后1年时明显少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P<0.05);肛管静息压和最大缩柞压在术后1个月、6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在术后1年时已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似(P>0.05)。结论IPAA术后肛管压力的改变可能与患者的控便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结肠慢转运型便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 1995— 2 0 0 1年共收治结肠慢转运型便秘患者 18例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 ,结合特殊检查取得确诊 ,行次全结肠切除、盲直肠吻合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男性 3例 ,女性 15例 ;年龄 31~ 6 5岁 ,平均 4 8 5岁。病史 7~ 32年 ,平均 17年。排便间隔 7~ 10d 10例 ,11~ 16d 5例 ,16d以上 3例 ,其中长期依赖泻剂协助排便 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自然便次减少 ,便意缺乏 ,常 1~ 2周不排便 ,伴有腹胀、腹痛、纳差、烦燥等。长期依赖各种泻剂排便 ,对泻剂敏感度逐渐下降。结肠运输功能试验提示 :标记物排出 80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研究直肠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 对24例下段直肠癌经腹和肛门联合切除术,采用结肠与直肠末端进行吻合,并观察其术后排、控便功能效果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术后10-12周对排气和干便控制良好,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随访9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2%、59.8%。结论 对于临床分期比较早和肿瘤分化良好,或由于病人拒绝Miles的下段直肠癌,选择经腹、肛门行保留直肠末端的联合切除术后行结肠与直肠末端吻合方法,除操作比较简单外,其术后可恢复或接近肛门正常排、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直肠的贮便功能丧失,常常出现便频、便急、排便不尽感及有时大便失禁等,即所谓的"前切除术后综合征".为了缓解前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结肠成形袋术在术后2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1-3].我们对结肠成形袋的长期控便功能做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直肠的贮便功能丧失,常常出现便频、便急、排便不尽感及有时大便失禁等,即所谓的"前切除术后综合征".为了缓解前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结肠成形袋术在术后2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1-3].我们对结肠成形袋的长期控便功能做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直肠的贮便功能丧失,常常出现便频、便急、排便不尽感及有时大便失禁等,即所谓的"前切除术后综合征".为了缓解前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结肠成形袋术在术后2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1-3].我们对结肠成形袋的长期控便功能做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结肠成形袋和结肠J型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73例中下段直肠癌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CPP组)36例,行结肠成形袋手术。第2组(CJP组)37例,行结肠J型袋手术。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CPP组均成功实施了结肠成形袋手术,但CJP组有4例(10%)因盆腔狭窄、肥胖未能成功实施结肠J形袋手术。术后6个月时两组每日平均排便次数为4.3和4.5,便后1h内需再次排便为23%和20%,大便失禁评分为3和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x^2=0,101,t=0.643,P〉0.05)。术后12个月对每日平均便次、便后1h内需再次排便、大便失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CPP组和CJP组分别为:2.4次、2.2次;5%、6%及2、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9,x^2=0.506,t=0.582,P〉0.05)。结论结肠成形袋和结肠J型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相似。结肠成形袋方法简单、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结肠贮袋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肛管或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排便频率明显降低,肛管静息压力和最大收缩压力明显增高,肛管长度明显延长。结论与传统的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简化了手术,减少了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保留了更多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最理想的治疗术式。方法 对86例低位直肠癌切除后经肛门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肿瘤下缘距肛缘6-7cm 62例,8-10cm 24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术后8-12周时排便功能控制良好,排便次数为1-4次/d,18周时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排便次数为1-2次/d。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总的局部复发率为3.7%(3/81),总的5年生存率为66.7%(14/21)。结论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可避免腹部结肠造口,并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作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附5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7月—2002年5月,57例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结果 53例顺利完成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手术时间(1—2)小时,平均1.5小时,出血5m1—10m1。51例术后1天开始自行排便、进食,2例术后3天予开塞露灌肠后排便。4例长段型巨结肠,病变累及横结肠,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时间(2—3.5)小时,平均3小时,术后(2—3)天开始排便、进食。随访(2—9)月,57例患儿排便功能均正常良好。结论 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可行,此术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对于需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术的病人 ,回肠贮袋术可避免永久性的回肠造口。有报道贮袋功能的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但长期作用尚无法肯定 ,需长期随访观察。有研究认为贮袋术后控便功能的减退与年龄、贮袋炎、吻合口狭窄、括约肌功能失常、原发病及手术技巧有关。目前贮袋术后随访时间超过 10年以上的报道少见。BullardKM等对 1992年随访的 2 3 5例因炎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或FAP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回肠贮袋术的病人再次进行排便功能的随访调查。其中有效的随访 15 4例 (60 % ) ,平均年龄 47(2 5 72 )岁 ,平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