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打破肝病各分型辩证的常规治法,使活血化瘀之药贯穿于各分型辨治中,以此治疗慢性肝炎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探讨如下: 1其理论依据 根据现代医学的认识,慢性肝炎,其肝内微循环障碍是肯定存在的,并自始至终存在血瘀现象[1].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是肝细胞肿胀、坏死,门脉动区和肝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肝脏纤维化,肝内假小叶形成,上述病变压迫、扭曲、甚至闭塞门静脉的肝内分支、肝血窦,致使肝内血流量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在肝脏及门静脉动系统,便形成中医的"瘀血证".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论述瘀血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情志失调、气滞血瘀,血虚脉道失充、血行不畅,寒凝血瘀,痰瘀互结,热壅血瘀、蕴毒成痈,湿热瘀互结,经产留瘀,跌打损伤、瘀血为滞。并阐述治法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肝与瘀血     
肝之与瘀血,由来已久。故古今诸多医家研治瘀血为患者。然血液之生成、统摄、调节、运行,须脏腑相互作用始能完成,血液之运行主力在心(主血脉)、肺(主气),关键在于肝(条达气血)。凡属活血祛瘀药类,无一不入肝者。瘀血既成,治病必求其本,疏流必清其源,证虽属瘀血,仍必究其受瘀之由。  相似文献   

4.
万冬桂教授辨析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认为疾病病位在脉络,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之证,水饮、瘀血是疾病的关键病理因素,脏腑亏虚是疾病的关键病理基础,水瘀互结,脉络瘀阻是疾病的关键病机,疾病前驱期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水瘀初生;症状明显期主要病机为脏腑虚损,水瘀渐盛;转归期主要病机为水瘀胶结,留恋难去。临证应以去菀陈莝为总治则“,去”已成之瘀血、水饮的同时补脏腑亏虚以根“去”酿生“瘀血、水饮”之因。前驱期主要治法为健脾补肾,补气养血;症状明显期主要治法为通补合用,活血利水;转归期主要治法为活血化瘀,攻逐水饮,临床疗效突出。本文对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详细阐述,以期为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5.
肺胀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肺胀为一种虚实相兼的复杂证候。初病时气结在经,久病则气伤入络,有咳、喘、痰、肿四大主症。从瘀论治,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早期益气,中期化瘀,后期补益为主治之。此三阶段治法可化胸中血瘀,瘀血除,气血流通,诸症得缓而治。  相似文献   

6.
瘀血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之一,可分为血行不畅致瘀和出血致瘀,其中血行不畅致瘀时的血液状态(主要指血细胞)可分为未丧失功能、未完全丧失功能和完全丧失功能而成已结之瘀等不同病理状态。黄学宽教授根据瘀血发生的位置和血行不畅致瘀时血液的状态新解活血与化瘀治法,并针对不同情况形成的瘀血运用气血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血管硬化、狭窄、瘀堵等引起脉内之瘀所致之疾病,治以补气行气、活血化瘀,常用其经验方心脑血脉通调方加减论治;对于出血致瘀而停滞脉外之瘀血,论治重在化瘀,兼以温阳,常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其经验方双七仙丹方进行治疗。黄教授对瘀血论治理论的新解与临证运用经验,思路新颖,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论湿热瘀毒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肝病临床“湿热瘀毒证”的客观存在,提出湿热瘀毒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假说;较为深入的论证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疫毒”、“湿热”、“瘀毒”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特点,特别提出湿热酿致瘀毒和瘀毒具有化热生湿的特性;认为内毒素血症是慢肝肝纤维化湿热瘀毒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上应强调祛邪顾正,以清化瘀毒法和扶正清化法为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不离虚实两端,本虚标实兼挟多见。虚主要包括肾精亏虚和气血衰少;实则包括痰湿蒙蔽、瘀血痹阻。病位责之肾、肝、心、脾等。证候分型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肾精失充,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互结,蒙蔽清窍。  相似文献   

9.
相修平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根据中医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其辨证分为6型(邪热拂郁、火热内郁、肝火上炎、痰火上攻、瘀血阻络、痰瘀痹阻),并处以不同的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综合叙述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参考西医诊断指标,突出中医辩证论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机复杂,症状多变,但以脾,肾虚损为其基本病机,湿浊毒邪是其病理产物,且贯穿整个病程,该病易致气血亏虚,瘀血内阴,提出健脾补肾,利湿排浊,养血活瘀的综合治法,并配以饮食疗法。  相似文献   

11.
丹参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波 《当代医学》2010,16(1):142-143
丹参强肝胶囊是我院治疗肝病中常用的复方中药之一,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等肝病。本研究自2006年1月~2008年6月,旨在观察丹参强肝胶囊对100例湿热毒瘀、气血亏虚证的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是以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认为邪郁化毒,气血随之壅盛为“毒瘀”形成之始动环节;痰瘀同病,互相兼杂是痰浊或瘀血为病发展的病理结果;气化失司,血流不利则为水是“水瘀”为病之关键。  相似文献   

13.
IPF属于祖国医学"肺痿""肺痹"等范畴,病位在肺,其发病的病理特点为肺失治节,气血失和,因虚致实,肺络瘀阻,存在着由气到血的传变过程。气血变化贯穿IPF发生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而"虚瘀"是肺纤维化病理特征的概况,以肺肾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肺络为标。中医治疗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优势,益气养阴活血为基本治法已经证实能够减轻肺纤维化的程度。将传统辨证与气血理论相结合,以期通过气血角度延缓其发展进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痰瘀并治举隅周语平中医系痰饮与瘀血致病可见于多种疾患,诸如咳喘、胸痹、肿胀、惊悸、悬饮、积聚、头痛、眩晕、遗精、痹证等,且临证疑难顽证,久治无效者,多与痰瘀交阻有关,正如朱丹溪所言“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瘀治法先贤多有发挥,颇多启发,临证遇疑难顽证...  相似文献   

15.
王琦芬 《大家健康》2014,(7):205-205
中医内伤发热的主要病机是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为主。痰饮、食积、瘀血、湿邪、热毒等瘀久也会引起发热。治疗以祛痰、消积、活血化瘀、化湿、清热解毒为主,配合调和阴阳气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中瘀血病症的证治,为临床论治妇科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的仔细研读、思考,并参阅相关文献,同时通过对妇人瘀血病症的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仲景从瘀论治妇科病的特点。[结果]仲景将妇人瘀血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气滞致瘀、血虚致瘀、寒凝致瘀、热壅致瘀、水血互结5个方面,治疗上以调理气血为总纲,重视血与气的辨证关系,主次、轻重、缓急分明,活血、养血、温经、清热、行气、祛风各类治法并举,灵活变通。[结论]《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开后世妇人病辨证论治之先河,深入研究仲景从瘀论治妇科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指导今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米杰教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总属本虚标实,先天禀赋不足而肾虚,气化无权,后天失养而脾胃虚,健运失司;标实以湿热为主,兼以瘀毒。正气不足,邪气偏盛,正邪交争,机体抗邪无力,邪盛正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湿、热、瘀、毒互结致病,贯穿整个病程,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经瘀热,脾虚湿停,肾失封藏,肝脾肾三脏俱病,病程日久,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俱虚,湿热瘀血缠绵难去,不断耗伤正气,使虚则更虚,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上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解毒为治法,标本兼治;以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为主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8.
臌胀病机,自古至今,仁智各见。本文首先提出脾气虚弱为臌胀之本始。认为各种原因造成脾气先虚,气血生化之源,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血虚无以充盈脉道,可致瘀血内著肝脏,并引用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来论述了脾气虚与臌胀的关系。其次认为肝血瘀滞乃臌胀之枢纽(即中间环节)。本文对98例臌胀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后提出,肝血瘀滞是形成臌胀的前提,只有肝血瘀滞才能形成臌胀。肝血瘀滞,血络痹阻,水渗络外、腹水乃成。最后论述到腹水内蓄成臌胀之终结。认为本病肝血瘀滞源于脾气虚。此时、瘀血已成为病理产物,它不但影响脏腑正常的气血生化,还能成为继发病(腹水)的病因。结果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乃至血愈瘀则腹水愈甚,气血愈虚,腹水愈甚。气血愈虚则血愈瘀,互为因果、遂致本证正虚邪恋,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久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血津液的关系和“久病入络”的观点阐明瘀血是久咳不愈的重要因素,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同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