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医病因新说——环境毒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环境毒邪是中医致病因素之一。与中医传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有别。时代变化 ,科技进步 ,但造成环境污染 ,中医认为这就是毒邪致病。  相似文献   

3.
毒邪与广义之邪辨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蕾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9):515-517
认为毒邪与一般意义的邪涵义不同 ,所导致的病机变化也有明显差异。正确界定毒邪的概念 ,对于临床上祛邪法与解毒法的正确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5.
毒邪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骆丰  周庆博 《江苏中医》1999,20(11):7-9
本文从毒邪来只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毒邪概念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按照传统病因学理论 ,“毒”并非一种或一类致病因素。然而 ,从古至今“毒”却经常被用来阐释某些疾病的发病 ,而且其应用颇为广泛。因此 ,自上世纪 8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毒邪”概念 ,此后许多学者从病因学角度对“毒”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仅丰富了传统的病因学内容 ,而且推动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近年来 ,毒邪的病因学理论和临床研究已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与之相应的解毒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关于毒邪的涵义尚缺乏统一认识 ,有必要加以辨析。1 毒邪概念的提出近十余年来 ,关于毒邪的概念 ,观点繁多 ,持论不一。刘…  相似文献   

7.
温病邪毒病因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温病发生发展及其证候的相似性、清热解毒法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证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提出温病邪毒病因说。认为邪是温病的特殊致病因素,毒是温病共同致病因素,是对温病病因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并对邪毒的关系、分类以及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论毒邪病因学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毒邪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毒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含义,认为毒邪是中医病因中独立的致病因素,同时论述毒邪的发病特点和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大类。其发病特点是毒邪致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毒邪可以与六淫相互夹杂而致病,感染人体后发病迅速,也可潜伏后发病。证候特点是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也无明显的阴阳寒热属性;毒邪致病可以出现瘀血、肿块、痰液等病理产物;不同的毒邪而作用于不同的五脏六腑;毒邪致病有顽固性迁延难愈和广泛内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给邪气以出路"是中医顺势利导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恶性肿瘤是内外邪毒乘机体正虚而发,结聚于经络、脏腑,不能及时外泄,以致蓄积成瘤。因此,畅通邪毒外达的通路可以促进邪毒及时外泄,是防止其蓄积致癌,进而提高防治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此观点进行理论的梳理和临床可行性策略的探讨,以丰富"扶正治癌"的内涵,探索提高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疗效的新思路。畅达邪毒外排通路的途径包括刀圭祛毒法、从皮部与七窍祛毒、从经络促使癌毒排出、根据肿瘤病位确定癌毒外排通路、脏病治腑法。  相似文献   

11.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12.
试论“毒邪”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有关“毒邪”的病因学理论和临床研究颇多,已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解毒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随之而来,综合各方面的报道,几乎是“无病不毒”、“无治不解毒”,解毒法的应用有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总结前人学说和相关文献中有关毒邪的涵义、分类、致病机理等理论,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因病机及中医临床证治特点,阐述MDS的发生与“内毒”和“外毒”的关系,指出毒邪既是MDS的重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在MDS不同阶段必须权衡毒邪内停之轻重,适时、得当地采用清解邪毒法治疗,可以抑制骨髓异常增生,诱导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促进MDS骨髓的正常造血。  相似文献   

14.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 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聚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毒邪辨析     
本文从毒邪来源、毒邪识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毒邪学说始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代,明清时代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发展达到高潮。笔者综述了从秦汉至明清医家对毒、毒邪、毒邪学说的认识和研究,为973课题"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学研究"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屈静  邹忆怀  支楠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29-1631
<正>毒邪学说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发展达到高潮。有关内毒、毒邪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现将其分为概念、致病特点、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分述如下。1毒邪概念1.1明确区分内毒与外毒传统涉及毒邪虽有医家指出毒可  相似文献   

18.
中医毒邪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的含义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泛指药物或药物属性;二指病名;三指病因;四指治法;五为虚词。毒邪致病特点有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毒邪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感六淫、内伤火热与毒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外感病时,邪气亢盛病情危重时才可称毒,内伤病时,湿邪和瘀血长期蕴结淤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机体脏器功能严重损伤或衰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才称为毒邪。  相似文献   

19.
正伊春锦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近40 a,在中医消化病方面造诣尤深。笔者有幸能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伊师临床上应用解毒法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如下。1解"毒"伊师认为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毒"大致有以下含义:1脾胃升降紊乱,清浊失位,肝失疏泄,肾失收藏,气化失常,水湿痰饮内生,久郁化毒,为内生之毒,如湿毒、热毒、痰毒、瘀毒等,致使胃络瘀滞,气机阻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  相似文献   

20.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