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上半年发现一例BL型家属中四姐弟都患麻风病。例1:江某某,女,15岁,背部及左上肢有数个浅色斑,不对称,边缘不清,查菌BI1.2,诊断为BT型麻风。例2:江某某,例1之弟,男,13岁;面部浸润,有一结节,躯干浅红斑若干个,查菌BI3.4,诊断为BL型麻风。例3:江某某,例1之弟,男,11岁面部轻微浸润,背部浅色斑,边不清,无鳞屑,四肢闭汗,查菌BI1.4,诊断BL型麻风。例4:江某某,例4之弟,男9岁;右耳大神经明显粗大,右耳廓发红,干燥闭汗,触觉丧失,查菌阴性,诊断为BT型麻风。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4岁,LL型麻风。单用DDS治愈,继续给予DDS 100mg/日监服。半年后临床症状再度活跃,表现为面部浸润性红斑,边缘不清,但皮肤多次查菌均为(?)性,考虑可能为麻风反应。抗麻风三联治疗一年,同时(?)  相似文献   

3.
瘤型麻风(LL)通常皮损呈全身对称性,损害局限的LL十分罕见。一例12岁的印度男孩,两前臂及左大腿出现直径为1.5~2.5cm的三个斑块已5个月,右前臂皮损麻木,另两处知觉减退。两侧尺神经及左胫后神经肿大,无触痛,无运动减弱。曾诊断为BT型麻风。3块损害查菌BI为6 、6 和3 ,眶上、耳和背部查菌阴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5 3岁。有麻风家族史 ,196 2年因左膝、左手背发生麻木半年。在我院诊断为纯神经炎麻风 ,予以氨苯砜常规治疗 ,此后失访。196 5年 12月患者发生全身红斑、两眉脱落 ,来院复诊。据称氨苯砜服完后 ,自觉很好 ,再未治疗。检查 :全身广泛性、弥漫性浸润 ,以面部、四肢为甚 ,伴发大小不一、暗红色、边缘不清之红斑及斑片 ;两眉脱落 ,双尺、腓总神经中等粗大、触痛明显 ,四肢呈套形麻木。皮损查菌阳性。诊断为瘤型麻风 ,给予氨苯砜 ,并嘱其规则治疗。 1983年仍有活动性皮损 ,皮损查菌作者单位 :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 ,2 0 0 4 35仍阳性 …  相似文献   

5.
17例组织样麻风瘤,其中男12例,女5例;LL 15例,BL 2例;病期5~28年,常发生ENL。麻风瘤为黄豆到蚕豆大的结节,为数个到数十个不等,查菌均在5+以上。12例病理显示组织样麻风瘤,有包膜;细胞呈梭形,交错或螺旋状排列;细菌6+,呈杆状;5例无包膜,损害  相似文献   

6.
米易县麻风防治工作始于1959年,截至2006年共发现病人609例,1986年前主要采用氨苯砜(DDS)单疗为主,1986年7月开始实施WHO的MDT方案治疗麻风,现将1例DDS单疗治愈、1例MDT治愈后复发,发生病型转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2岁,汉族,农民。1967年诊断为TT型麻风,采用DDS治疗,于1976年12月判愈出院,1997年复查时发现患者面部、胸部浸润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淡红斑,双足干燥,皮肤涂片查菌BI2 ,病理查菌阳性(3 )~(4 ),病理诊断BL型麻风。例2男,53岁,汉族,农民。1986年发现左侧腰部一块4cm×4cm大小红斑,皮肤涂片查菌阴性,病理查菌阳性…  相似文献   

7.
何××,男43岁,汉族,已婚,农民。1970年诊断为TT型麻风,后经11年单用DDS和1年MDT而治愈。1989年10月,面部发红,有蚁走感,双眉脱落,双小腿发红肿胀6个月余。经皮肤和神经检查,查细菌和病理,诊断为LL型麻风。  相似文献   

8.
例1.19行3年发病,1952年被发现,有广泛的皮损,多条周围神经增粗有压痛,皮肤及病理查菌均(+++),诊断为LL型麻风。经DDS治疗至1966年治愈,又给巩固治疗,至1975年停药。此后定期随访,一直未发现有任何临床活动症状。1989年突然发生下唇下垂,口不能闭合,双侧睑外翻,双手垂腕、大小鱼际肌委缩,双足下垂。检查见所有原皮损均萎缩,无活动性新皮损,查菌阴性,双侧耳大、尺及腓总神经稍粗硬。例2.1964年发病.1971年被发现并收入院。有广泛的浸润和红斑,面部有结节,眉脱;嘴向左歪,双侧睑闭合不全,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左足下垂;双侧枕小、耳大、尺及腓总神经均粗大,有明显压痛。临床及病理查菌均(+++)。诊断为LL型麻风。用DDS治疗,1982‘1985年加用RFP,1983年查菌阴性,1985年冶愈。1986年下唇突然外翻,四肢无力,双侧手腕及右足下垂。临床检查无活动性皮损,查菌阴性。此2例显然不是复发。如何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麻风的家庭内发病较高已为大家所公认,但一个家系的77人中竟有麻风患者17例则实属罕见。患者,男,52岁,双眉全脱,面部四肢及躯干有边缘不清的红色浸润斑,四肢远端麻木;皮肤查菌(卅);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典型泡沫细胞和大量抗酸菌。诊断为  相似文献   

10.
熊×,男,37岁,已婚,农民,苗族,云南省蒙自县红地冲村人。1969年6月发病,1975年自已报病,诊断为LL型麻风,查菌(++)。同年4月入院治疗,1981年未愈自动回家,中断冶疗。其妻及二子一女尚未发现有麻风症状。  相似文献   

11.
患者杨××,男,21岁。1993年7月发病。94年6月发现,臀部及左股后有数个边缘清楚的浅色斑和红斑,不对称,表面干燥,有鳞屑,触觉丧失;左腓总神经稍粗硬,无压痛,查菌(一);病理:BT型麻风活动期,抗酸(—)。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13.
患者吴×,男,69岁,广州市人,1997年4月18日因 BL 型麻风入院治疗,面部、胸腹部和双下肢呈红色浸润,边界不清;双尺神经粗大(+),无压痛;双手指关节和双足趾关节强直;皮肤查菌BI 6.0。病理检查,抗酸菌6+,BL 型麻风。以MDT MB 方案治疗。1997年6月7日,患者面部和四肢皮疹明显变红,肿胀;双下肢水肿,考虑为麻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7岁。1972年确诊为LL型麻风入村治疗,查菌2.3,病理是典型LL改变。16岁时右腿发生过骨髓炎,1967年患过肾结核。入院后长期服DDS及抗结核治疗。1975年起麻风皮损消退,查菌转阴,病理检查为消退后期改变。1975年会阴部出现结节状皮损,相互穿通,玻片压迫呈苹果酱色,病理检查为寻常狼疮。左  相似文献   

15.
一户八口之家,三代同堂,下两代先后发生5例麻风,特报告如下: 例1:女,55岁,已婚,农民,白族。1962年发病,传染源不清,同年普查诊断为LL型麻风。例2:为例1之次女,25岁,已婚,农民。72年发病,80年普查时诊断为BL型麻风。例3:为例1之长女,27岁,已婚,农民。75年发病,80年普查时诊断为TT型麻风,88年治疗。例4:为例1之长子,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MDT 治疗53例多菌型麻风24个月的疗效观察广东揭东县西坑医院林树宜郑潮青53例均为住院查菌阳性的现症病人,其中 LL 15例,BL 28例,BB 7例,BT 3例;男48例,女5例;年龄24~71岁,平均46.7岁;病期15~41年,平均20.5年;复发者29例,复发后的平均病期为8.4年;有麻风反应的20例,神经痛17例;全部病例都用氨苯砜治疗过,疗期1个月~33.4年,平均14.3年。每天的氨苯砜和氯苯吩  相似文献   

17.
两例瘤型麻风治愈多年后又发生了垂足。例1,男,60岁,LL,病期8年,规则治疗12年治愈,仍给DDS100mg/日巩固疗效。治愈后4年8个月,右足背伸无力,3个月后足下垂,行走呈跨阈式步态。病人治愈后未发生麻风反应,无新发皮损,无神经痛,查菌(-).例2,男,58岁,LL,病期4年、规则治疗10年治愈,DDS  相似文献   

18.
石门县地处湘西北,是高山严重缺碘地区,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较多。笔者见到2例女性地甲病同时患麻风的患者所生3例克汀病儿均患了麻风。例1,女,31岁时(1959年)确诊为瘤型麻风,抗酸染色查菌( )。双甲状腺均匀增大,无结节,诊断为地甲病。非近亲结婚,生一男一女,均为克汀病儿。其子,1959年时13岁,发育差,智力低下,额短,唇厚,舌方面大,讲话不清;面部躯干有红斑、浸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告了 1981年 12月在印度KarigiriSchief felin麻风研究培训中心开始的WHO推荐MB麻风联合化疗 (MB MDT)方案治疗 2年的研究中 ,3例多菌型 (MB)麻风治疗后经 12~ 15年随访 ,复发为组织样麻风瘤。例 1:男 10岁 (196 8年 )时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瘤型麻风 ,常规部皮肤查菌涂片细菌指数 (BI)为 3.5 ,经氨苯砜 (DDS)单疗 5年 ,皮肤查菌阴性 ,以后继续用DDS单疗。在DDS单疗 14年和皮肤涂片查菌转阴 9年后 ,即在 1982年 6月患者BI为 0 .75 ,临床仍不活动 ,予WHOMB MDT治疗 2年停止治疗。此…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5岁,农民。1987年11月胸部发生红斑,麻木。1989年3月疑为麻风转来我所。患者有肺结核病史。体格检查面部呈浸润性斑块,眉毛外1/3脱落,颈部及前胸有不规则红斑,感觉障碍;浅神经粗大不对称,涂片查菌BI 2.0,诊断为界线类麻风。住院给予联合化疗,到第10个月时发生Ⅱ型反应,即给反应停400mg/日,用氨苄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