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采取康复护理,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肌力由2级提高至4~5级者40例,肌力由0级提高到3级者6例,肌力由1级提高至2~3级者8例,生活基本自理32例,无效6例。结论: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治疗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应用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电针对偏瘫肩痛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康复组30例,电针康复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偏瘫侧上肢良肢位摆放、使用肩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牵伸训练、超短波理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电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臂臑、肩贞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指切进针法直刺 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取针。两组患者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康复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缓解偏瘫后肩痛,改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5.
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对照组和电针康复组2组,每组各40例。电针组单纯电针治疗,电针康复组进行电针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患侧肢体疼痛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天后电针康复组NRS评分和FMA评分均优于电针组。结论:电针和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有改善作用,电针康复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患者约2/3遗留功能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偏瘫,及时有效地康复治疗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能力.为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2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方法:以2009年12月--2010年5月住院神筮内科脑血管病人,按照入选标准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年龄30~80岁;男26.例,女14例;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无严重失语、吞咽障碍;根据性别、年龄,脑损伤区,脑卒中类型等分为康复治疗A组和对照B组各20例,其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显著性,同时持续治疗两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治疗1个月和出院时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明显可以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偏瘫复原丸辅治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方法: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均实施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偏瘫复原丸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MMSE量表评分、高密度脂蛋白(HDL-C)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Rankin评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复原丸辅治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大量脑出血手术后的难治性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2例难治性脑卒中患者行以Bobath法为主并配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进行6个月的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0例病程在3~6个月的难治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获得显著进步,2例分别为8~9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亦获得进步的疗效。结论 对已数月或0.5年后方米康复科就诊的难治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仍应积极坚持0.5年或更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亦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效果,以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B、C 三组各42 例,A 组采用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B 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C 组采用西医加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后A、B、C 三组患者的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及康复训练均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的恢复,如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则能取得更佳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以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第3个疗程隔天治疗1次。治疗前后,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25.71%,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治愈率14.29%,总有效率为85.71%。经统计分析,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安全有效,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优于单纯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药罐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肿胀疗效。方法:对07-10年81例脑卒中偏瘫肢体肿胀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用并置火罐法对治疗组患者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足阳明胃经穴进行拔罐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O%,经统计学软件处理(P〈0.01),说明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药罐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对于患肢水肿消退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药罐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肿胀疗效.方法:对07-10年81例脑卒中偏瘫肢体肿胀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用并置火罐法对治疗组患者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足阳明胃经穴进行拔罐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经统计学软件处理(P<0.01),说明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药罐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对于患肢水肿消退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方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3例脑卒中偏瘫,按照随机原则分为针灸组与对照组,观察针灸组43例,对照组患者40例;观察组采取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疗程结束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治愈15例(34.88%),显效18例(41.86%),有效7例(16.28%),无效3例(6.98%),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治愈6例(15.00%),显效8例(20.00%),有效16例(40.00%),无效10例(25.00%),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75,P〈0.05)。结论:通过针灸方法来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患者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经济适用,是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塞。1.2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袁素玲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21,(3):116-118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偏瘫恢复期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寿光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CVA偏瘫恢复期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方案,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实施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现代康复治疗法,观察组实施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法。结果: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SI及M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MCA、ACA、PCA指标水平上更高,在康复效果的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实施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推荐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偏瘫是中风三大主症之一,也是中风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大约50~70%的存活者因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障碍而致残[1]。中医针灸对中风偏瘫的疗效独特、确切,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尤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残障为目的的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Brunnstrom分期理论的提出,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应运而生。实践证明,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更符合中风偏瘫恢复的一般规律,把针刺治疗与肢体康复分期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取用不同穴位,越来越受到针灸同仁的重视[2]。1 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的控制能力,导致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被释放[3]。Brunnstrom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4]。他认为,偏瘫的恢复是一个包含肌张力和运动模式不断演变的连续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成6个阶段,依次为:阶段Ⅰ为大约起病数日到2周,呈完全性软瘫,属于断联休克期;阶段Ⅱ为起病2周以后,此时肌张力逐渐增高,出现联合反应和肌肉的轻度痉挛;阶段Ⅲ为痉挛进一步加剧,肌张力增高达到极值,出现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