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不同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4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3组:自控经皮耳穴电刺激耳神门穴组(A组,n =80)、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B组,n=80)与对照组(B组,n=80).A组产妇入手术室后行自控耳穴电刺激,取神门穴,频率为1.5 Hz,强度由产妇自己掌握,刺激30 min后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持续刺激至术后2h;B组取耳眼点穴,刺激方法与A组相同;C组夹穴连线等与A组相同,只是不进行电刺激.观察时间段:麻醉开始至胎儿剖出(T1)、胎儿剖出至子宫缝合完毕(T2)、探查腹腔至缝合皮肤切口(T3)、硬膜外腔给予吗啡至术后2 h(T4).观察项目:①各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低血压、低心率发生率;②术中胃复安、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③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结果:A组较B组及C组,在T3、T4时间段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在T1、T2时间段3组无差异(P>0.05);A组较B组及C组胃复安使用率降低(P<0.05);3组低血压低心率发生率、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明显降低剖宫产术中探查腹腔后与硬膜外使用吗啡后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但对麻醉开始至胎儿剖出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184例焦虑自评分(SAS)>30分的择期剖宫产产妇,拟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3组;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简称A组,60例)、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简称B组,60例)及对照组(简称C组,60例)。A组产妇入手术室后行自控电刺激耳神门穴,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刺激耳眼点穴;C组夹穴连线等与A组相同,不行电刺激。观察产妇入室后(T0)、刺激30min后(T1)、取出胎儿后(T2)、术毕时(T3)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产妇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 II)及皮质醇(Cor)水平;术中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及C组在T1、T2、T3时BIS、血浆Ang II及Cor水平升高(P<0.05),Ramsay镇静评分减少(P<0.05);T1时HR、MAP升高(P<0.05)与本组T0时比较,A组T1时BIS、HR、MAP、Ramsay镇静评分、血浆Ang II及Cor水平降低(P<0.05)。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丹峰 《新中医》2016,48(5):161-163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联合止吐药对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 mg静脉注射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治疗,对比2组术后12 h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术后24 h、48 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0~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 h恶心、呕吐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联合止吐药治疗能够降低剖宫产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少对术后产妇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51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TEAS组(76例)和硬膜外组(75例)。硬膜外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穴取合谷、内关、夹脊穴(T10~L1)、次髎,采用疏密波(2 Hz/100 Hz),电流强度为15~50 m A。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至3 cm到宫口全开。观察两组患者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60、120 min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记录各产程时长、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评估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P0.01),但TEAS组下降幅度小于硬膜外组(P0.01);TEAS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硬膜外组(P0.01,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S组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7/76)和2.6%(2/76),均明显低于硬膜外组的34.7%(26/75)和18.7%(14/75)(P0.01);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镇痛效果虽不如硬膜外阻滞,但可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并能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长、减少缩宫素使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对全麻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诱导前电刺激组、全程电刺激组及对照组。诱导前电刺激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行手术侧对侧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电刺激,频率2/100 Hz,持续30 min。全程电刺激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行手术侧对侧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电刺激,频率2/100 Hz,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相同穴位只贴电极片不行电刺激。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及48 h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诱导前及手术全程电刺激组术后6 h及12 h恶心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3组间术后各时间点呕吐发生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及手术全程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可有效预防全麻下行膝关节手术患者恶心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金娟新 《新中医》2015,47(9):191-192
目的:观察剖宫产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辅助中医耳针对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方法:96例产妇,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以耳针联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以腰硬联合麻醉。观察2组恶心呕吐、低心率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2组产妇术中出血量、药品使用情况及新生儿5 min后新生儿评分(Apgar)分值。结果:观察组第三时段及第四时段恶心呕吐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胃复安的患者共7例(14.58%),对照组共19例(39.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新生儿5 min后Apgar分值、低心率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耳针与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中,能有效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胃复安使用率,疗效优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针刺、耳压法预刺激对降低术中恶心、呕吐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按手术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1术前采用针刺内关、合谷及人中穴;试验组2术前采用耳压法刺激神门、交感、胃穴、皮质下穴;对照组术前未给予干预。比较不同方法干预后三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1与对照组、试验组1与试验组2、试验组2与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针刺法、耳压法均能有效降低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采用针刺法降低患者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耳压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对剖宫产产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以及麻醉后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择期剖宫产产妇120名,随机分为T组和C组,每组各60例。T组于麻醉前10 mins开始接受经皮内关穴电刺激,持续30 mins;C组仅在同样部位连接电极但不予电刺激。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过程及药物剂量均保持一致。结果:与T_0相比,两组T_1、T_2、T_3的低频段(LF)、低频段/高频段(LF/HF)均有所下降(P 0.05);与C组相比,T组T_1、T_2、T_3的LF、LF/HF较高,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及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P 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提高剖宫产产妇心率变异性,降低麻醉后低血压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瑞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在宫口开至3 cm时开始干预,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进行镇痛,B组采用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进行镇痛,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进行镇痛。观察记录3组产妇干预前、干预后30 min、干预后1 h、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及外周血β-内啡肽的浓度,记录胎儿娩出后1、5、10 min时的Apgar评分,记录产程、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及催产素的使用情况,观察3组产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吸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95%)、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外周血β-内啡肽浓度与同组干预前、干预后30 min及干预后1 h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30 min、干预后1 h、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疼痛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30 min及干预后1 h疼痛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1 h、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疼痛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30 min镇静评分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外周血β-内啡肽浓度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胎儿不同时间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第二产程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缩宫素使用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瑞芬太尼是一种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不延长产程,也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麻醉前不同穴位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经脐单孔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将行经脐单孔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组麻醉方法相同,A组术前于双侧内关、足三里穴行TEAS干预30min,B组术前于双侧内关、足三里、次髎、下髎穴行TEAS干预30min,C组未行TEAS干预。观察各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刻(T1)、入手术室后30min或TEAS干预30min后(T2)、拔管后10min(T3)、拔管后30min(T4)、拔管后1h(T5)时点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T3、T4、T5各时点VAS评分,并记录需追加镇痛药的例数,统计3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症状的发生率及各组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A、B组T2时点Ramsay评分明显高于本组T1时点(P0.05),也明显高于同时间C组(P0.05)。A、B组T3、T4时点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P0.01),恶心、呕吐及寒战症状的发生率低于C组,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亦有所缩短。B组T4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TEAS内关、足三里可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加用次髎、下髎穴或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麻醉苏醒期内脏痛的程度;TEAS对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一定作用,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刺对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ASAⅠ级的9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每组30例。各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麻醉药,观察A组给予针刺加常规剂量麻醉药,观察B组给予针刺加70%常规剂量的麻醉药;分别于入室后(T0)、麻醉前(T1)、麻醉后5 min(T2)、取出胎儿时(T3)、术毕(T4)检测平均动脉压(MAP)情况,统计各组麻黄素应用情况、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及术毕产妇疼痛VAS评分。结果①组内比较,观察A组、观察B组各时点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5 min(T2)、取出胎儿时(T3)较入室时(T0)下降(P0.05);组间比较,取出胎儿时(T3)时,观察B组MAP高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麻黄素使用率最高(33.33%),观察B组麻黄素使用率最低(6.70%);观察B组麻黄素使用率显著低于观察A组(16.67%)及对照组(33.33%)(P0.05),观察A组(16.67%)低于对照组(33.33%)(P0.05)。③组间比较,产妇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对产妇和胎儿均安全;其中正常麻醉药剂量的产妇血压平稳,镇痛效果确切;麻醉药减量30%的产妇血压更平稳,但镇痛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防治乳腺癌化疗期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乳腺癌化疗期恶心呕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从化疗当天起分别应用耳穴贴压和盐酸昂丹司琼进行治疗。结果在控制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的疗效,但使用盐酸昂丹司琼,临床多出现便秘和疲倦等症状(P0.01)。结论耳穴贴压防治乳腺癌化疗期恶心呕吐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穴位按压预防急诊剖宫产术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300例,将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中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内关穴和合谷穴按压。比较两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实施穴位按压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压对急诊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与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33例)和田七痛经胶囊组(31例)。耳穴贴压组取耳穴神门、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肾、肝,用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压,田七痛经胶囊组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耳穴贴压组总有效率为93.9%,田七痛经胶囊组总有效率为83.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耳穴贴压组复发率为28.6%,田七痛经胶囊组复发率为71.4%。结论:耳穴贴压组临床疗效优于田七痛经胶囊组,且复发率低于田七痛经胶囊组。耳穴贴压法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娅娅  周芳燕  宋彩芳 《新中医》2021,53(2):177-17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防治肛肠外科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疗效。方法:将择期进行肛肠外科手术的102例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给予吴茱萸加生姜汁穴位贴敷,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穴位贴敷,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术后恶心呕吐反应分级标准选用甲氧氯普胺进行止呕。分别记录2组在术后6 h、6~24 h、24~48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甲氧氯普胺使用例数。结果:术后6 h和6~24 h,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6~24 h,治疗组恶心呕吐程度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2组恶心呕吐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治疗组甲氧氯普胺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 h、24~48 h 2组甲氧氯普胺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改善肛肠外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恶心呕吐程度,并能降低甲氧氯普胺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联合盐酸托烷司琼减轻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胃部不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于化疗当天静脉滴注盐酸托烷司琼,观察组在化疗前1天给予耳穴埋豆,评价两组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2.9%、67.9%;组间胃部不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联合盐酸托烷司琼可有效减轻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胃部不适。  相似文献   

17.
周杰  梁宜  陈勤  方剑乔 《中医药学刊》2014,(10):2326-2330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耳针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所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合计853例癌痛病例,分析发现耳针联合药物治疗癌痛有效率对比常规药物无统计学差异(95%Cl 1.0~1.25,P=0.05);耳针联合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疼痛评分(95%Cl-3.08~-0.17,P=0.03);比较两组患者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5%Cl 0.17~1.16,P=0.1),治疗组对于减少便秘发生优于对照组(95%Cl 0.12~0.93,P=0.04)。结论:耳针联合药物治疗癌痛有效,在减轻疼痛、减少便秘的发生有一定优势,但不能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过少,特别是高质量、多中心的文献极少,因此上述结果还需进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时问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抗大鼠运动性疲劳作用以及对海马和下丘脑形态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7周递增负荷跑台法建立大鼠慢性运动性疲劳模型,第6周开始,分别在运动后即刻和3h后TEAS治疗,治疗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刺激大鼠足三里穴,治疗持续2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下丘脑5-HT的表达。结果TEAS可以明显减轻运动引起的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损伤,降低大鼠海马、下丘脑5-HT表达,运动后即刻和3h后治疗的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TEAS有促进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TEAS改善大鼠的运动性疲劳状态与降低中枢5HT表达、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