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钌红对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钌红对内毒素的鲎试剂凝集反应、局部Shwartzman反应、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锌的含量等效应均有拮抗作用。电镜下可见经钌红处理过的内毒素呈无规律絮状凝聚,正常网状结构被破坏。用三硝基苯磺酸法证实钌红与内毒素结合,使其氨基含量大增。以上结果提示:钌红的多阳离子氨基可能是对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起拮抗作用的有效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在实验性早期和晚期肝硬化中的致病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PS有加剧肝纤维增生与抑度肝纤维重吸收的作用,并使肝细胞损伤明显加重。LPS可诱发和加剧肝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发展,即肾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胆红素代谢异常、凝血功能紊乱和促进钠、水滞留与腹水生成。由此可见,内毒素血症是肝硬化与肝功能不全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内毒素中和蛋白及其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源于体内诱导的实质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天然组织细胞的几种重要的内毒素中和蛋白(ENP)及其衍生肽可特异地结合或中和细菌内毒素(LPS),从而显示出它们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防治具有潜在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ENP中主要成员的生物学特性及其LPS拮抗效应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812树脂炭膜对内毒素吸附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证明812树脂炭膜对内毒素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在50及100ng/ml浓度的内毒素溶液中,在室温20~25℃时,6小时的吸附值分别为14.12±2.36ng/100mg及31.04±4.54ng/100mg,吸附率分别为84.75±0.39%及93.14±1.60%。吸附率及吸附值与内毒素浓度和吸附时间有关。通过实验认为此膜可用于人工肝辅助装置以清除内毒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催化剂的细菌内毒素含量,为控制药品质量及筛选最佳生产工艺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动态比浊法及凝胶法鲎试验对催化剂的细菌内毒素进行定量和半定量检测。结果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定量检测了4批催化剂,其原液(原瓶加5.0mL水)细菌内毒素含量依次为20EumL-1-50EumL-1不等,样品在256倍稀释时其添加内毒素(2.0EumL-1)的回收率在75%-125%之间,此时对鲎试验反应无干扰作用,与凝胶法的检查结果一致。结论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可用来定量检测催化剂的细菌内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菌抗内毒素多肽对内毒素(LPS)攻击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一个LD50的LPS(10mg/kg^-1)攻击大鼠,于LPS攻击后20秒内静脉注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5mg/kg^-1),在不同时相点采血,并测定大鼠血液中的TNT-α、IL-6浓度,以确定抗菌抗内毒素多肽对LPS攻击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抗菌抗内毒素多肽可明显降低LPS攻击大鼠血液中TNF-α、IL-6浓度。 相似文献
8.
抗内毒素Fab’体外对LPS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防治烧伤内毒素血症的新措施.方法 通过改良水溶法(water dissolve,WD)从蛋黄中提取、纯化特异性抗内毒素免疫球蛋白IgY,再用胃蛋白酶将IgY酶切为Fab',采用中和试验检测抗IPS-Fab'对不同细菌来源的LPS的拮抗作用,测定LPs对人体外周单核细胞攻击时TNF-a,IL-6的含量.结果 抗LPS-Fab'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四种临床常见致病菌来源的LPS,均有拮抗作用,通过测定TNF-a,IL-6的变化证实抗内毒素Fab'可以保护LPS对人体外周单核细胞的攻击.结论抗内毒素Fab'体外有明显的拮抗LPS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菌抗内毒素多肽对内毒素(LPS)攻击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一个LD50的LPS(20mg/kg)静脉注射攻击小鼠,分别于LPS攻击后20S内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于LPS攻击前及攻击后不同时间内分别静脉注射5mg/kg和10mg/kg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以观察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保护作用的时效关系及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革兰阴性菌细胞外壁成分脂多糖/内毒素(lipoplysaccharide,LPS)能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1、IL-6、NO等,触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过程,最终导致内毒素血症、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其中TNF-α已被证实是导致内毒素诱导动物模型死亡最主要的致病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不同pH及封闭氨基端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和方法: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56只,分为7组,注射不同pH(4.0,6.0,7.4,10.0)的甘氨酸和内毒素混合液,观察注射后体温变化,由此反映出不同pH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甘氨酸的拮抗效果在碱性溶液中减弱、酸性溶液中增强,这种变化与pH对甘氨酸NH3^+端解离程度的影响是一致的。进一步用氯甲酸苄脂封闭甘氨酸的氨基端,通过鲎试验方法观察到,封闭氨基端后甘氨酸对内毒素的拮抗作 相似文献
12.
内毒素对老化肝细胞糖异生作用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630038)马瑞亮,孙文兵,韩本立,陈娟,段恒春肝细胞糖异生功能是机体在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维持能量代谢平衡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老年人急性胆道感染时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病...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等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朱广谨,陈祥银,严仪昭,张莹,段岩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粘附作用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此外与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联系。本实验观察PKC激活剂佛波醇酯(PMA)、...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正常肠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小鼠内毒素增敏系统的作用,探讨正常淋巴液干预内毒素休克小鼠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SPF级BALC/c雄性小鼠18只采用常规方法引流正常肠淋巴液,另外18只分为假休克组(SS组)、内毒素休克模型组(ES组)和肠淋巴液干预组(NML+ES组),每组6只。后两组应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35mg/Kg)方法复制小鼠ES模型;60min后,NML+ES组小鼠经股动脉注射正常肠淋巴液(全血量的1/15);6h后摘取各组小鼠的肝、心肌和肺组织,制备组织匀浆,采用ELISA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脂多糖受体(CD1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ES组肺、肝、心肌匀浆的LBP、CD14、TNF-α、IL-6含量均显著高于SS组(P0.05);NML+ES组肺组织LBP和TNF-α、肝组织TNF-α和IL-6以及心肌组织LBP、CD14、TNF-α、IL-6含量均较ES组明显降低(P0.05),但肝组织CD14及TNF-α、心肌组织CD14仍高于SS组。结论:正常肠淋巴液可降低内毒素休克小鼠肺、心肌组织内毒素增敏系统的LBP、CD14水平,从而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注射用头孢雷特中的细菌内毒素。方法:供试品干扰试验后,采用凝胶鲎试验对样品中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测。结果:三批注射用头孢雷特浓度为2mg·ml^-1对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无干扰作用,所测样品的头孢雷特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0.5EU.mg-1。结论:所建立方法检查注射用头孢雷特中的细菌内毒素可行。 相似文献
16.
秋水仙碱对大鼠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内注射脂多糖6mg/kg可引起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短时间增多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四肢冰冰等休克症状,动物大多于12小时内死亡。提前1小时腹腔内注射秋水仙碱0.5mg/kg可使LPS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pinacidil预防性给药后,内毒素休克小鼠生存保护作用和对大鼠血浆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影响作用.方法①采用小鼠内毒素休克(17mg/kg,iv)模型,分别在pinacidil预防性给药(40μg/kg×2,提前72h、48h、24h,iv,n=10)和KATP通道关闭剂glyburide阻断其作用(1.5mg/kg,iv,n=10)后,观察小鼠24h生存率;②用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分别在pinacidil预防性给药(25μg/kg×2,提前72h、48h、24h,iv,n=5)和glyburide(1.0mg/kg,iv,n=5)阻断pinacidil作用后,3h、6h、12h、24h心内取血制血浆保存,ELISA法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浓度.结果①Pinacidil给药后内毒素休克小鼠24h生存率为100%,用glyburide阻断其作用后,内毒素休克小鼠的24h生存率为0;②应用pinacidil后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IL-6浓度降低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5),尤其在6h后减低非常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1);Glyburide可以在12h前阻断pinacidil减低IL-6的作用,而在24h时相点降低非常明显(P<0.01);③Pinacidil可使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TNF-α浓度减低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6h、24h减低非常明显(P<0.01),在给glyburide后TNF-α浓度在6h前减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12h后降低不明显.结论Pinacidil预防性给药可有效地提高内毒素休克的生存率,并明显降低血浆内细胞因子IL-6、TNF-α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鲎试验检查法的可行性。方法:供试品干扰试验后,采用凝胶鲎试验对样品中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测。结果:三批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稀释至2倍时对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无干扰作用,所测样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0.5EU·ml^-1。结论:所建立方法检查长链脂肪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可行。 相似文献
19.
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方法与结果: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正常情况下,异硫氰酸盐标记的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为(852±16)%,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为303±019;在加入甘氨酸后,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降至(225±18)%,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也低至104±008,这表明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的结合率,另在电镜下观察到正常的内毒素呈较规则的网络状、条带状(×100000),受甘氨酸作用后,结构受到破坏,呈散乱分布的点、段状。结论:提示甘氨酸对内毒素的拮抗剂作用与其改变内毒素的正常结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初始补液速率对内毒素休克猪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巴马香猪24头,采用静脉注射内毒素(LPS,20μg/kg)建立内毒素休克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内毒素休克组、慢速补液组(10ml/kg/h)、中速补液组(30ml/kg/h)和快速补液组(120ml/kg/h),每组各6头。观察注射LPS前、液体复苏即刻、复苏3h、复苏6h、复苏9h和复苏12h血乳酸水平变化。复苏12h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Tunnel染色观察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内毒素休克组相比,各补液组乳酸值、肺组织MPO、IL-6、IL-1β及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在各补液组中,中速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血乳酸值显著低于慢速补液组(P<0.05),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慢速补液组(P<0.05);中速补液组肺组织MPO、IL-6、IL-1β及细胞凋亡指数较其余两补液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初始进行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内毒素休克时肺损伤程度,但不同复苏策略减轻肺损伤的程度不同,中速补液减轻肺损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