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查体中的受检对象进行CT或MRI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 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90.05%;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9.5%.前者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后者多在脑叶,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CT及MRI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干梗塞41例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例脑干梗塞病例的临床分析表明,大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为腔隙性梗塞,以桥脑梗塞最为常见;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并多合并有其它部位梗塞。MR是目前量理想的脑干梗塞影像学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探讨无症性脑卒中的特点,方法报告无症状性脑卒中89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占66%,其中无症状性脑梗塞88例,无症性状出血1例,无症状脑梗塞中,82.96%为腔隙脑梗塞CI病灶小,56.17%位于基底节区,78.9%累及左侧半球;非腔隙性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病变部位以额叶多见,74%累及右侧半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I)的临床特点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意义。方法:总结分析60例L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患有高血压者为80%,高脂血症33%,糖尿病27%,心脏病25%,27%有TIA发作史。常见的临床类型为纯运动性偏瘫(PMH)及其变异型(24例),腔隙状态(12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8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7例)。病灶部位主要为  相似文献   

5.
用CT和MRI检查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22例,结果:CT检查的阳性率为227%,MRI检查的阳性率为100%,笔者对用CT与MRI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脑分水岭梗塞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分水岭区梗塞( C W I)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78 例经颅脑 C T 或 M R I确诊的 C W I从发病因素、 C T及 M R I显示的病灶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和微栓塞是 C W I的主要原因。 C W I在 C T 或 M R I显示的病灶形态为楔形。其中皮层型46 例(58 .9 % ) ,皮层下型32 例(41 .1 % ) 。结论  C W I是一类特殊的脑梗塞,有自己的好发因素、独特的病灶部位和形态以及特征性的症状体征,不同于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塞,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蓝红林(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分析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深支梗塞引起脑组织小的梗塞灶。老年人多见,现将48例经CT检查证实腔隙性脑梗塞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  相似文献   

8.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156例临床分析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刘振民康复科崔明芝关键词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致脑深部小软化灶。其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20mm。在临床上可出现各种“脑腔隙综合征”[1]。随着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塞又谓腔隙卒中或脑深穿支(动脉)梗塞,症状多轻微或不典型,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我院自1984年7,月1日至1985年年底共收治脑梗塞124例,其中经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塞者40例,占脑梗塞的32%。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脑梗塞33例临床及CT分析李海燕南倩倩耿怀旺贾志斌安阳钢铁集团公司总医院(455004)无症状性脑梗塞是指具有影像学特征而没有神经系统症状的脑梗塞,所谓症状包括脑的定位症状;精神症状或自觉症状。随着CT、MRI的普及,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SWAN序列检测CMBs,观察CMBs在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危险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实验共选取79名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平均年龄69.2岁,参与者在1.5T磁共振均接受常规T2WI以及高分辨SWAN序列两次扫描,记录血管疾病危险性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塞等,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出现CMBs的几率较高。随访观察,在SWAN检查确认有CMBs的组别中较未发现CMBs的组别中,腔隙性脑梗塞严重程度加重,新发CMBs几率较高(25.8%对8.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中,CMBs的出现提示小血管病变风险显著增加,再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螺旋高分辨率CT加拆薄技术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08月到2012年0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常规螺旋CT、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表现。结果常规螺旋CT能发现26例,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能发现4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大小较常规螺旋CT稍大1—2mm、CT值较低2—4HU,边缘较清晰、位置较准确、数目较多、出现时间较早,并可以区分病灶新旧,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表现较常规螺旋CT更准确,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 CT 和 MRI 在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早期腔隙性脑梗塞45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头颅 CT 和 MRI 检查,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比较阳性检出率。结果:4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CT 诊断基底节病灶17个,内囊病灶11个,顶叶病灶8个,额叶病灶5个,脑干病灶3个,丘脑病灶2个,小脑病灶1个。影响特点均呈小片状低密度影,直径为0.6~1.5 cm。MRI 诊断基底节病灶66个,内囊病灶49个,顶叶病灶37个,额叶病灶25个,脑干病灶13个,丘脑病灶8个,小脑病灶5个。病灶在 T1WI 上呈稍低信号,在 T2WI 上呈高信号,在抑脂相上呈现高信号。病灶直径为0.2~1.4 cm。CT 的检出率明显低于 MRI(P <0.05)。结论:CT和 MRI 在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上应用均较广泛,CT 对早期病灶检出率较低,但价格低廉,检查时间短,MRI 检出率高,但价格昂贵,临床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高龄脑梗死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0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T2加权和FLAIR序列图像及Fazekas分级法评估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纳入分析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发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既往史、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TOAST分型、部分治疗措施以及存活情况;比较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累计存活率。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Fazekas 3级患者比例最高(39.2%)。高血压对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②在OCSP分型中,脑白质病变1级的患者以部分性前循环梗死比例最高,2级患者以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最高,3级以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最高。在TOAST分型中,脑白质病变1级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最高,2级和3级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比例最高,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龄脑梗死患者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整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其与轻度脑白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纪法敬 《河北医学》2012,18(10):1354-1356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非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头颅CT图像特点和血液生化指标如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BMI(体重指数)、HDL-c(高密度脂蛋白)、FIB(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多灶性脑梗死具有显著性差异,TC、HDL-c、FIB、BIM的差异同样也有显著性.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多灶性脑梗死,老年糖尿病合并高TG、高TC、HDL-c降低或是肥胖的患者易患无症状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根据头颅CT或MRI的结果按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所有对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相比,其收缩压明显增高,脉压明显增大(P<0.01)。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的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24h PP、dPP、nPP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天理  张茁 《北京医学》2005,27(2):88-9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栓塞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例急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MRI(T1、T2、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超声心动图(UCG)等检查,比较栓塞源性卒中的特点.结果有心源性栓塞病因的脑梗死患者30例(14.9%),DWI证实单发梗死12例(5.9%),多发梗死18例(8.9%);无明确栓塞病因的脑梗死患者,经DWI证实有71(35.1%)例患者存在多发的、时间上关系密切的急性栓塞性梗死灶;全部栓塞性脑梗死患者中,小血管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有46例(22.8%).结论DWI能区分急、慢性脑缺血,协助鉴别责任病灶,有助于进一步筛查卒中的病因及二级预防的开展;MRA、颈动脉超声、TCD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在卒中病因学调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梗死面积分成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其中大梗死组15例,中梗死组10例,小梗死组14例,腔隙性梗死组61例。50例选自我院健康体检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观察组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治疗到2周时复查一次,各组结果先与对照组比较,再相互比较。结果:四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组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复查,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34.20±59.68)μg/L、(186.40±27.72)μg/L、(112.65±22.56)μg/L、(75.61±9.82)μg/L,均有下降(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但不同梗死面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到2周时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下降并出现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评价脑梗死进展及复发的风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坚洪  陈兴活 《热带医学杂志》2005,5(4):445-446,453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表现老年住院患者276例,均行头颅CT检查,从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SBI的发生率为31.16%,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头颅CT显示病灶直径平均在0.4-1.5cm之间面积,94.19%为腔隙性脑梗死,81.40%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等。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明显高于非SBI者(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均为SB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病变多在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