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科地处西部,近年来逐步开展侧颅底手术,其中以听神经瘤发病率较高,较为多见。听神经瘤好发于内耳道、桥小脑角,多起源于前庭神经,生长速度较慢,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现将近3年来我科行9例听神经瘤切除术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5月~2013年6月,共行听神经瘤切除术9例,其中经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8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1例,男5例,女4例,年龄5~55  相似文献   

2.
对经耳鼻咽喉科首诊,最终由神经外科手术全切或部分切除的经病理证实的72例听神经瘤进行早期误诊分析,误诊时间平均5.5年,误诊病种为神经性耳聋、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鸣、颈椎病、鼻咽癌等。文中重点讨论了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手术对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的保护.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2月共13例患者接受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的小听神经瘤,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8 ~ 54岁;瘤体大小为0.8~1.5cm.听神经功能评价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分为A、B、C、D四级,面神经功能的评估参照House-Brackmann (HB)分级标准,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时的面听神经功能.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病例,其中12例患者肿瘤全切,1例近全切除.患者术前听力评估A级10例、B级2例、C级1例,术后复查,2例患者听力由A级下降至B级,1例由B级升至A级,1例由B级下降至C级,术后听力A级保存率为80%(8/10).12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为HB Ⅰ级,术后仍为Ⅰ级,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保留率为100%(12/12);1例面神经功能Ⅱ级患者术后下降为Ⅲ级.术后随访0.5~5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切除术可有效保留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手术切除可以考虑作为小听神经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实验听神经瘤两侧诱导记录的ABR波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手术中的面神经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面肌肌电图与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可以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面肌肌电图的定量指标。方法 对 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 ,测定面神经脑干端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 ,计算其比值 ,并对比值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 9例于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端刺激后均引出动作电位 ,脑干端的刺激阈值为 (3.6 4± 5 .80 )mA(0 .5~ 31.5 0mA) ,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为 (3.0 0± 5 .11)mA(0 .4~ 2 8.0 0mA)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为 :1.2 4± 0 .16 (1.0 0~1.6 0 ) ;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与术后 1d、3d、1周、3个月、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与术后 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呈正相关 (r =0 .5 2 1,P =0 .0 18;r =0 .6 14 ,P =0 .0 0 4 )。结论 面肌EMG术中监护可以帮助术者早期辨认和确定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的走行方向 ,肿瘤切除后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可以预测面神经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瘤术中连续听力监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外科术中连续听力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乙状窦人路,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术10例。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听力结合术中监测进行分析。结果10例听神经瘤术前听力A级3耳,B级4耳,C级3耳(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级标准)。术前的ABR检查Ⅰ、Ⅲ、Ⅴ波存在者5耳(A级3耳,B级2耳),仅见Ⅰ波者5耳(B级2耳,C级3耳)。麻醉后手术前的监测显示:Ⅰ、Ⅲ、Ⅴ波存在者2耳,仅Ⅰ波存在者6耳,以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的N1波代替波Ⅰ;无波形者2耳。术后听力保留2耳,肿瘤均〈2cm,术前听力都为A级;连续听力监测显示1耳术中及术毕时Ⅰ、Ⅲ、Ⅴ持续存在,1耳Ⅰ、Ⅲ波存在,Ⅴ波消失;术后听力均为A级。听力未保留8耳,其中6耳术中监测时仅CAP的N1(波Ⅰ)存在,手术过程中夹内听动脉或处理内耳道处肿瘤时,4耳CAP波幅明显下降,甚至下降至0,术毕又恢复至术前的50%~60%或正常;1耳蜗神经与肿瘤一并切除,但CAP始终存在;1耳因牵拉脑干侧的耳蜗神经,CAP波幅降至0,手术结束亦未恢复。2耳为全身麻醉后术前监测中未引出任何波形者,其中1耳术中切除部分肿瘤后,出现CAP波,但波幅低,直至术毕;1耳始终未出现波形。结论联合应用ABR和ECochG术中监测,对提高听力保护率有积极意义,能及时反映术中与保留听力相关的敏感手术步骤,然而外科医师的熟练的解剖和精确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徐进  刘铤 《耳鼻咽喉》2001,8(1):7-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听力损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14例(16耳)听神经瘤患者行纯音听阈、阻抗、听性脑干反应(ABR)、诱发耳声发射测试(EOAE)及CT和(或)MRI扫描。EOAE能引出的4耳还检测其传出抑制功能,ABR不能检测且EOAE不能引出的重度聋(听力损失大于80dB)有5耳行鼓岬刺激试验(PST)。结果:16耳听神经瘤中2耳(12.50%)听力损失源于神经性损害;6耳(37.50%)蜗性损害;8耳(50%)蜗-神经性损害。能引出EOAE的4耳均有传出功能障碍。结论:EOAE可评价听神经瘤的耳蜗功能形态;ABR结合PST能分析听神经瘤的蜗后神经功能。听神经瘤的听觉病理可同时或单独发生于听外周的耳蜗水平、第Ⅷ对颅神经(传入神经)水平和橄榄核耳蜗传出神经水平。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瘤手术治疗问题(附5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听神经瘤手术听力保留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没有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瘤患者被发现,促进了保留听力的听神经瘤手术的发展。听力保留成为继肿瘤全切除和保存面神经功能之后的第三大手术重点。  相似文献   

11.
听神经瘤是最常见的桥小脑角良性肿瘤,手术可引起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术前定位面神经、耳蜗神经可降低其发生率。本文对近年来发展的颅内神经显影技术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于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耳蜗神经定位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术后复发再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本科105例听神经瘤手术的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完整的6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5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全切79例(75.2%),部分切除12例(11.4%),留有残片14例(13.3%):随访资料完整的64例,其中复发8例:复发率12.5%(8/64);复发病例都为早期手术病例(1998年以前);肿瘤越大,复发率越高;复发率最高的年龄段在40~59岁:全切后复发1例,部分切除或囊内切除术后复发6例,留有残片后复发1例;其中迷路入路复发率为21.1%(4/19),乙状窦后入路10.5%(4/38),中颅窝入路为0%;复发时间为术后10个月~9年。复发病例全部进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全部切除肿瘤;除面瘫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听神经瘤术后复发者大部分为术中未完全切除病例,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全部切除是减少复发率的主要因素。复发病例需要再手术,对有高风险复发的病例如肿瘤较大、部分切除、高发病的年龄要定期随访,至少随访3年以上。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听神经瘤为临床常见病。本文概述了听神经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重点叙述了听神经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比较影像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的临床显微手术技巧,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6年8月手术的21例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操作技巧,总结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瘫情况及其余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最大径62 mm,最小直径40 mm;肿瘤全切6例,近全切除15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面神经功能H B 1级7例,2级7例,3级5利,4级2例;共济运动障碍者2例。术后2年以上随访H B 2级患者有3例恢复至1级。结论合理控制出血是切除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的关键步骤,内听道后壁的精细打磨、面神经扇形扩张平面的确认与保护是保留面神经功能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MRI,颞骨CT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根据术前纯音听阈≤50dB、言语识别率≥50%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实用听力组和无实用听力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囊变、脑干受压移位、瘤周有无水肿、内听道宽度、内听道长度、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等因素。结果内听道扩大程度与听力受损明显相关(P<0.001),肿瘤大小(P=0.25)、脑干受压移位(P=0.38)、瘤周有无水肿(P=0.91)、内听道长度(P=0.75)、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与听力受损无明显相关(P=0.18);肿瘤囊变可能有相关,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内听道扩大的程度与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明显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内听道内耳蜗神经长时间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存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听神经瘤切除术中保留术前残余听力的可能性,以及评价术中动态听力监测和耳内镜技术对听力保护的效果.方法 2003年至2007年7月共收治听神经瘤手术患者138例,对术前有残余听力18例(18耳)施行术中连续听力监测.男6例,女12例;左12耳,右6耳;年龄14~64岁;15例为单发的听神经鞘瘤,3例为神经纤维瘤病Ⅱ型.MRI测得肿瘤最大直径在12~33 min,中位数19.5 min.均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10耳辅以耳内镜下手术.18例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及耳蜗电图术中连续听力监测;术中常规监测面神经功能.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2.5年,以最后一次听力结果为准.术前及术后听力评价标准采用199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级法.结果 手术全切16例,大部分切除2例(均为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脑脊液漏,无皮下血肿等术后并发症.18例术前均无面神经麻痹,术中面神经均得以保存,解剖结构连续完整.术后7 d面神经功能Ⅰ~Ⅱ级占50.0%(9/18);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占88.9%(16/18).18耳中11耳术后听力得以保存(61.1%),术后听力A级4耳,B级4耳,C级2耳,D级1耳.术前肿瘤>20 min者共5耳仅2耳保存听力,<20 mm者共13耳术后听力保存9耳(69.2%).耳内镜辅助下手术10耳,听力保存8耳(80.0%).术中监测发现,手术过程中当磨钻内耳道后唇、内耳道口附近处牵拉或电凝止血,尤其是夹持内听动脉、处理内耳道处肿瘤及夹持或电凝肿瘤表面最内层蛛网膜血管时,对ABR和耳蜗电图波形影响很大.结论 对术前有良好听力的听神经瘤患者应在术中辅以实时动态听力监测,并结合术中耳内镜技术进行听力保护,术后能够获得较好的听力保存效果.听神经瘤表面蛛网膜的保留及其血供状况对保留听力起重要作用,而内听动脉的损伤是术后听觉丧失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经迷路进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4例,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面神经功能保留9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听力情况及肿瘤大小来决定手术进路,术中面神经监测、熟悉的解剖及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是保证肿瘤全切、减少面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完全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咽喉科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 10例听神经瘤术后伴有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完全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评估,1例恢复到H B Ⅱ级,9例恢复到H B Ⅲ级,手术前后面瘫分级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出现自发性微笑,6例为社交性微笑,无明显手术并发证。结论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避免了耳大神经损伤,减少了神经吻合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