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各家学说》教材1980、1986年版中,总论部分所引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学变迁》的原文,均将“三世医学”中的《素女脉诀》一书,写作《天子脉诀》。现仅摘录1986年版教材总论第一节“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关引文:“《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  相似文献   

2.
<正> 本刊颁发给“中医高校教材自学辅导专栏”第二次开卷测验优秀者的纪念品为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中医珍本丛书之一——《轩岐救正论》。该书由明·肖京编著,清初刻本。全书六卷,分别为“医论”“四诊要法”“药性微蕴”“份寒门医案”“杂病门医案”“医鉴·病鉴”。“医论”中论脏腑气血生理者三,诸痿利痢病机,此外还有关子治法、方论及“医贵广识”等四篇。“四诊要法”中有望、闻、问、切及治法大要等四十六篇,以脉诊为最详。诸如二十八脉之脉象、主病、鉴别及多种奇脉和各家脉学,无不备述。“药性微蕴”中收药250余味,其中或引用各家文献,深入阐明药性;或集中作用相近的同类药,扼要写其各自特点。“医案”两卷,分述各种外感、内伤杂病,议论每有独到见解,其治多以治本扶元为主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辨证施治准确,组方严谨,选药精细,且对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视。其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论》)中虽无方剂用法的专篇论述,但此内容却散见于是书之中。本文兹将《论》中的方剂用法简要地归纳整理于后,欠妥之处,敬请指正。一、剂型的种类由于“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溃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故《论》中有汤、散、丸、酒、煎等多种剂型。二、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包括药物的煎煮法和服用法。(一)煎煮法:煎煮  相似文献   

4.
气街理论创立于《内经》,为经络学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探讨。为此,笔者撰写本文,就此求正于同道。气街的基本概念一、气街的提出:考现存医籍,气街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府论》载:“气街动脉各一”,《灵枢·卫气》载:“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均明确提及气街。作进一步考证,借“街”以喻人体某一部位,则见诸更早期医籍。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即有“腹街”的记载,其书曰:“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  相似文献   

5.
《三三医书》载晚清学者俞樾(1821~1906)医著有三卷:《内经辩言》、《枕上三字诀》及《废医论》。《内经辩言》一书在中医界深受欢迎,《废医论》则备受指责。为了使中医  相似文献   

6.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赤箭则为其花茎。《神农本草经》只有赤箭,列为上品、而无天麻之名。唐·《药性本草》认为“赤箭芝,一名天麻。”《开宝本草》分列“赤箭”、“天麻”二条,各论其性味、功用,似乎认为二者不为同一植物。现代医、药诸书,大多仅阐述天麻的功用,而不论赤箭,以致世人知天麻者多,知赤箭者少。 (一) 赤箭、天麻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  相似文献   

7.
结、代、促、迟脉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文献《周礼》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医统》更明确指出:“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医唯明脉,则诚良医。”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脉搏是心气与心阳的温运、以及经脉壅遏营气而产生的节律性搏动,所谓“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阳中之阴,本平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竹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相似文献   

8.
岑维璠 《世界中医药》2007,2(2):107-108
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公元1573~1644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其著作有《医贯》、《邯郸遗稿》、《内经钞》、《素问注》、《脉正论》、《经络考》等。《邯郸遗稿》为赵献可晚年所著,全书凡四卷,卷一论调经,卷二论血崩、带下、淋浊,卷三论妊娠、临蓐,卷四论产后。然此书世少传本,现仅见清嘉庆元年灵兰阁刻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复印本两种,1982年《浙江中医杂志》点校连载祝怀萱珍藏手抄本。本书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切合临床。兹掇其要,探讨如下。1继承发扬《内经》理论确立命门学说赵献可根据《易经》“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及《内经…  相似文献   

9.
宋代(960-1279) 《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三卷、《补注脉要秘括》二卷、《脉诀机要》一卷、《通真子续注脉赋》一卷、《诊脉须知》、《神巧万全方》十二卷、《伤寒括要》三卷、《(?)天针灸经》以上八书为潭州(今长沙)刘元宾,字仪,号通真子撰。元宾系宋熙宁、元祐年间人,据《宋以前医籍考》载:“刘元宾里贯,或为安福(指江西安福县,不是湖南安福县。因湖南安福县置于清雍正七年,即今临澧县)人,或为蜀人。然《脉要秘括·自序》云:‘庐陵通真子”。则二说俱非。或以其常寓安福,而修县志者误为土人也。其仕履:刘方明曰:‘主邵州邵阳县薄。’又《神巧万全方·诸痢门》云:‘子亲老在邵阳”。盖子仪初为邵阳县簿,而后任潭州  相似文献   

10.
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五种古医籍(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三种与马王堆医籍相同的古传本 (一)《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即《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此本与马王堆医籍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四册,文物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1.
1.精明之府:指头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医部全录·头门》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2.元神之府:指脑。《本草纲目》曰;“脑为元神之府。”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 3.血之府: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 4.胸中之府: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5.肾之府:指腰部。《素  相似文献   

12.
陈心兰长乐人。陈念祖之孙,以医为业。张为铎字天木。松源(今松溪县)人。尝编《秘授精选药性》三卷(1699年),叙药性总括及常见病证用方。林庆炳号爱梅居士。侯官人。尝辑《验方偶录》(1885年刊),多有的相璈《验方新编》所未采者(如白痧药,午时茶、锁喉散等),尤以医癍、痢、喉证验方为多。  相似文献   

13.
论中药材基原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宗万 《中药材》1990,13(5):35-37
中药材基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法定中药材各品种的数目来分析,就有一原、二原、三原和多原的区别.为了便于归纳和说明问题,本文按其性质之不同,将一原者称之为中药材基原的单一性,将二原以上(含二原)者统统归隶于中药材基原的有限多原性. 一、中药材基原的单一性宋·寇宗奭曰:“疾病所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方可恃者药也”.中药材品种繁多,其药性主疗各有专攻,所谓“一药之别,疗效迥异”,“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本草纲目》序例),这就是自古以来大多数中药材其基原是单一性的客观依据.《神  相似文献   

14.
《医原》一书系清代(咸丰年间)石寿棠所著。石氏七世事医,至寿棠则“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因此他“才识既高,学术并茂”。其临证时注重一个“原”字,探原立论,故有《医原》二卷书。石氏在该书论述病因病理、辨证、用药时,尤其突出“燥”与“湿”的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在中医文献中有其独特之处的。石氏认为:“天地之灾,不外燥湿;六气伤人,亦不外燥湿。”又说:“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其中尤以推燥之因,辨燥之理,论药之质,于“润”中变更诸法,最有见地。本文就《医原·女科论》一篇读后,对其论治女科病之润燥一法作一浅探,从中或可窥见石氏学术特色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内经》里的“精”字,是否一字多义?答:个人体会《内经》使用“精”字的含义是多方面的,试就其中几处“精”字的含义,说明如下:一、强健的意思:(一)“如是则骨气以精。”(《生气通天论》);(二)“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评热病论》);(三)《广韵·劲四十五》:“精,  相似文献   

16.
最早创制方剂者: 相传是商代的伊尹,著有《汤液》(或称(汤液论》、《汤液经经法》)一书。传说他原是厨师,十分精于烹调,不但熟悉药性,而且通晓医理.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认为:"肺朝百脉".那么,肺到底管的是哪个脉?实际上,肺主要朝的是经络. "朝"通"潮",《素问·五脏生成论》:"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潮汐)也."《难经》开首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中医很早就这么认为了.现在我们想一下这个问题:古代中医为什么没说心一跳脉行多少?  相似文献   

18.
杨天权 《山西中医》1994,10(3):46-48
张镜人教授论脉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200085)杨天权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人方法,早在《周礼》中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更明确提出,“脉为医之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 《内经》论脉,内容丰富,然综其大法,总不外“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可见,“脉合阴阳”,乃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笔者不揣简陋,试浅析其义。切脉部位合阴阳《内经》所述诊脉部位颇多,但不离乎阴阳归类。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谓诊脉有三部九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  相似文献   

20.
在祖国医学史上,或根据时代,或根据地区,或结合学科,而谓之“某某四大名医”,或“某某四大名著”者,颇为常见,现略举数例如下: 一、四大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二、周代医学四大科别:疾医、食医、疡医、兽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