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医古典著作中,若以注家之多来论,当首推张仲景的《伤寒论》。但是,《伤寒论》文简义深,真正做到注解其旨趣的,则亦寥寥可数。许叔微曾说:“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医书,以发明其隐奥,专守一书,吾未见能也。”由此可见,注释《伤寒论》则亦非易易。为此,而对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大师——成无已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古云:“医而不易,难通其变;易而不医,难致其用”,所以然者,医易相通,理本一贯也.《内》、《难》姑且勿论,即以《伤寒论》言之,其寒热虚实,标本逆从之道,无不备乎易理,兹略撮数则,以究其用.1 真寒假热“阴疑于阳”  相似文献   

3.
论痞证可痛     
关于痞证,自《伤寒论》中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降,历代医家大多遵痞证不痛之说。近来,窥见痞证亦可痛之一斑,现述之,求教于同道。1 汉代时痞字含有痛义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曰:“痞,痛也,从疒,否声”。其书早于《伤寒论》约100年,能反映汉时文字含义的真貌,因之,《伤寒论》中之痞字当具痛义。  相似文献   

4.
张弢 《中医教育》2008,27(6):41-44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书言简意赅,理义精微.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故前人谓之“字字珠玑”。虽然作为中医著作中极富影响者之一,《伤寒论》对于中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中医教学过程中,伤寒论难教、难学,已经成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长期以来的共识。如何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教好伤寒论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5.
万小刚 《中医杂志》1990,31(3):15-17
丹波元坚,字亦柔,汉室刘氏之后,中名刘茞庭,幼承庭训,学有渊源,乃日本汉方医学折衷考证派之中坚,医名震于东瀛。其著作有《伤寒广要》、《伤寒论述义》(以下简称《述义》)、《药治通义》等。《述义》一书,系述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之余意而作,斟酌诸家  相似文献   

6.
学到知羞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而令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相似文献   

7.
有“书不在大,有质则成”之誉的《理虚元鉴》2卷。作者姓氏、何时人、为何未被《医籍考》搜入……等等几个谜点,都是后人感到兴趣而想要知道的。写成于1831年的多纪元胤《医籍考》没有搜入《理虚元鉴》,显然是遗漏。因为《医籍考》所搜入的  相似文献   

8.
王振亮 《光明中医》2014,(8):1594-1596
《伤寒论辨证广注》是《伤寒论》注家中颇为优秀注本之一。撰著者为汪琥。汪琥,字苓友,号青溪子,清代医家,江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其先从儒学,后改业医,对《伤寒论》研究有素,博览前人关于《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于康熙年间撰成了《伤寒论辨证广注》一书。  相似文献   

9.
短气一症 ,似喘而非喘 ,为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状。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辨之颇详 :“所谓短气者 ,呼吸虽数 ,而不能相续 ,似喘而不摇肩 ,似呻吟而无痛者 ,短气也。经所谓短气者众 ,实为难辨之证 ,愚医莫识之 ,为治有误者多矣。要识其短气之真者 ,气急而短促 ,谓之气短者是也。”短气在《伤寒论》中凡六见 ,有在表在里之分 ,解表攻里之治。下面分别探讨———1 短气之病因病理肺主气 ,司呼吸 ,短气一症 ,总与肺脏有关。邪在表或邪入里 ,或在脏或在腑 ,若导致气机不畅 ,肺气不利 ,则可发为短气。《伤寒论》4 8条之短气 ,是因太阳病 ,发…  相似文献   

10.
“清便”一词在《伤寒论》中凡见二,即23条(条文号依《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1985,第1版,下同)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及91条的“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  相似文献   

11.
“烦”字,散见于《伤寒论》六经诸篇,凡63条次。准确地理解论中“烦”字之义,对于正确领会论中诸条原文,必定大有裨益。《伤寒论》“烦”字之义,大抵有以下几种:其一,《说文》谓:“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曰:“烦,如炎如焚。可见,热乃烦之本义。《伤寒论》用此义的条文很多,诸如121条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0 1条曰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汪苓友曰 :“柴胡证者 ,谓邪入少阳 ,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 ,谓或口苦 ,或咽干目眩 ,或耳聋无闻 ,或胁下硬满 ,或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等便宜与柴胡证。故曰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注解伤寒论》成无己曰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 ,医便以药下之 ,若柴胡证仍在者 ,虽下之不为逆 ,可复与柴胡汤和解之。”徐大椿在《伤寒约编》中曰 :“柴胡为枢机之剂 ,凡邪气不全在表 ,未全入里者 ,皆可用 ,故证不必悉具 ,而方亦有…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语言歧义,是指同一词语或句子,由于书者没有明述其义,读者理解角度不同,产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含义。如《内经》中“足生大丁”这句话,由于读者理解角度与水平不同,故有“脚生大疔”和“足以生大疔”之争。语言歧义广泛地存在于语言环境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全面地去理解,以期弄清书者之原义。本文谨就《伤寒论》中的语言歧义现象作一浅短论述,以期  相似文献   

14.
仲景用桂枝去皮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用桂枝解肌发表时,强调桂枝要“去皮”.这种炮制方法,现已不再沿用,其理何在?今试析之.桂枝去皮之理,有医家认为是去粗存精,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日)稻宣义《炮炙全书》称桂枝“要紫赤味辛烈者用之,如不辛烈,勿入剂”.如此理解,终觉肤浅,未及真谛.笔者认为,去皮的目的当是改变桂枝之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仲景伤寒学自东汉迄今,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显现而不得隐矣。”就在伤寒学发扬光大的明清年间,河北盐山张锡纯先生(1860—1933),勤求博采,阐幽发微,张皇隐奥,其苦心孤诣堪与同时期的伤寒学家齐名。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在“医论”部分的90篇文章中,有55篇洋洋10万言以专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学。此外,在全书其它各大章节中,无不贯穿着《伤寒论》学的内容,可见其学术思想的渊源所在,正如先生自白曰:“盖愚在医界颇以善治寒温知名”。现谨将其“医论”的伤  相似文献   

16.
《伤寒恒论》为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所著。郑氏为清道光,光绪年间(1804~1901年)名医。其研究《伤寒论》服膺方中行,喻嘉言,舒驰远,陈修园之学。所著《伤寒恒论》一书,为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89年),该书为西南医家所倚重,影响之大,及于海外。《伤寒恒论》一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兹就管见所及,将《伤寒恒论》学术思想略作探讨如次。 (一)首尊仲景 学承错简 钦安治《伤寒论》首崇仲景,指出仲景为“医门孔子”,“立法之祖”。阐明其订正《伤寒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159条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这里明确提出的“利其小便”,一般认为即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起源之一。但是该文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以“反”字突出理义者,有63处达53条之多,现就其表达的内在含义略陈管见于后.1 知常达变析病机《伤寒论》六经辨证,不仅讨论了典型的简单的常见的病证,还论述了不典型的复杂的变化了的病证,其目的在于使医者能从繁杂纷乱的病证中,探寻病因,剖析机理,抓住疾病本质.为强调病情已发生变化,仲景常以“反”字作为契机.如发热头痛为太阳表证,  相似文献   

19.
怀远,字抱奇,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清嘉庆年间名医,生卒年代无可考。怀氏少治儒术,壮岁弃去,遂隐于医,博览广集,揣摩经验,历二十余载著成《古今医彻》(以下简称《医彻》)一书。凡“昔贤未发者补之,今人沿谬者正之,取所尝疗治多疑难而已效者,据证案末”(顾序),体理灿然,博而有要。故曾多次翻刻,流传较广,并被编入《珍本医书集成》。是书凡四卷,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  相似文献   

20.
医苑百花     
医苑百花“玄冥幽微”阐释《伤寒论·序》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玄冥幽微”一词,《医古文》五版教材释曰:“指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玄妙隐微,幽深奥秘。”然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