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视神经鞘减压术和视神经周围区手术提供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60例成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进行观察。结果:(1)视网膜中央动脉多发自眼动脉角(21.7%),内侧睫状后动脉(20.0%),眼动脉第一段(19.3)。(2)视网膜中央动脉发起后在视神经下方弯曲前行,其起始部在眶内视神经后1/3段与眼外直肌之间者占85.0%。(3)入鞘点在视神经的正下方者68.3%,内下方者占21.7%,外下方者占10.0%。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起点、走行变化较大,视神经鞘减压术和视神经周围区手术时应保护好这些动脉,以免引起视神经等结构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颜面部美容注射后引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或眼动脉阻塞的颜面部血管吻合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3例因额面部美容后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经眼底检查、荧光素视网膜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分析注射部位血管分布及眶周血管吻合特点。结果 3例患眼均无光感并伴有眼痛或(及)眼球转动痛,视网膜血管造影均表现为完全性中央动脉阻塞;面部美容注射压在开始注射2 s后就大大超过眼动脉收缩压(P0.05);鼻背动脉与内眦动脉多有吻合,内眦动脉常与后睫状长动脉的鼻侧分支吻合。填充物进入上述血管后可经吻合动脉分支进入眼动脉,使得填充物阻塞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及其分支内。结论颜面部美容注射时,注射物可能会进入眶周围动脉,逆行流入眼动脉,造成眼动脉阻塞,或经眼动脉流入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从而造成严重的眼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眼的微循环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 3 8只高度近视眼和 40只正常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阻力指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眼组和正常组的血流参数比较 ,睫状后短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和阻力指数均低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 ( P<0 .0 1)。眼动脉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 ( P>0 .0 5 )。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均明显降低 ,彩色多普勒有可能应用于眼的微循环的血液动力学的病理改变形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一具男性成人尸体的右侧眶标本上发现眼动脉的少见变异。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硬膜下段,动脉发育较差,外径仅0.8 mm(对侧2.0 mm)。在视神经的外下侧入眶。至总睫环下方分为内、外二支。外侧支分为二小支睫状动脉,与睫状神经件行,围绕视神经的下、外侧穿巩膜筛板进入眼球;内侧支在总腱环前8.0 mm处向外发出视网膜中央动脉,自视神经下方入视神经。主干继续前行,分为上、下二支。上支与来自硬膜中动脉的副眼动脉吻合;下支与睫状神经伴行,在视神经内侧向前穿巩膜筛板进入眼球,亦为睫状动脉。硬膜中动脉前支的眶支与泪腺动脉的硬膜返支的吻合支,形成粗大的副眼动脉,入眶处外径达2.5mm,经眶上裂的最外侧处的上角部入眶,向  相似文献   

5.
眼动脉眶内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眶内手术中寻找和处理眼动脉及其分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4 0侧成人眶内眼动脉的分段、各段的长度、外径、重要毗邻、主要分支、各分支起点与各段分界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 :(1)眶内眼动脉依其行程分为 4段。O3 段与O4段的分界点 (O4段起点 )坐标在左眼约位于时钟 5 4分钟位置 ,在右眼约位于时钟 10分钟位置。 (2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点多集中在眼动脉角后约 7.4 0mm至角前约 3.90mm的范围内 ,视网膜中央动脉穿视神经鞘处至眼球后极的距离平均为 (8.4 6± 1.91)mm。 (3)眼动脉角至眼球后极的距离平均为 (19.32± 4 .2 2 )mm ;眼动脉弯至眼球后极距离平均为 (14 .2 0± 3.92 )mm。 (4 )眶内眼动脉各段中 ,以O2段发出的至眼球、眼外肌和泪腺的分支最多。结论 :(1)眶内眼动脉以四分段法对眶内手术更有实用意义。 (2 )眼动脉各分支的起点变化较大 ,可用眼动脉四段的分界点作为识辨眼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3 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 ,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 ,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 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 ,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 ,多数还发出眼动脉 ,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 ,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 :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 ,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 ,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 1~ 2支小支 ,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相似文献   

7.
视觉假体微电极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经4%甲醛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湿性标本30例,观测眶内眼动脉及相关分支的起始、数量和外径与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起始、外径和穿入部位、视神经外径等参数。结果泪腺动脉1~2支,经外直肌上缘上方(3.83±1.43)mm前行。外直肌-视神经间隙的深度为(8.14±0.90)mm,内有睫状短神经5~10条,颞侧睫状后动脉1~2支。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方位,内侧20%,上方29.3%,外侧6.7%,下方44%。视网膜中央动脉主要经下方穿入视神经,穿入处距球后(0.85±0.28)cm,该处动脉外径为(0.40±0.09)mm。眼动脉斜跨视神经处远侧端距球后(1.44±0.22)cm。在球后与总腱环中点处,视神经左右径(3.96±0.35)mm,上下径(4.18±0.33)mm。结论宜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微电极的部位以视神经球后4~8mm处的外侧较好,植入深度应小于1.5mm。  相似文献   

8.
带腓血管蒂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面,胫骨后外侧。腓动脉至下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下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等。  相似文献   

9.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10.
眼前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两组血管。传统的斜视矫正手术中,在离断眼直肌时同时损伤睫状前动脉,影响了眼前节的正常血供。若能在手术中保留睫状前动脉大部分血供,将有效减少术后眼前节血供锐减造成的组织损伤。既往在多条直肌的离断手术  相似文献   

11.
12.
面瓣血管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50例面瓣的血管。面动脉在下颌角前2.70cm处由颈部转到面部,迂曲上行于口角外侧1.68cm和鼻翼下缘外侧1.38cm;48%终于鼻尖到鼻根连线下半平面的外侧,只有26%到达内皆。对面动脉在面部分出的颏支、下唇和上唇动脉、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支、内(?)动脉、咬肌部支、颊支和颧支等的起源、行程、分布和吻合以及外径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观察了面前静脉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对与鼻唇沟瓣、下唇瓣、上唇瓣、颧部面瓣有关的面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三叉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供应。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测16例(3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三叉神经根血管标本。结果: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结论:供应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受到损伤是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观察了351个成人颈椎干骨(C_237、C_(3~5)196、C_639、C_779)椎弓营养孔的数目、大小、方向和位置。椎弓外面的营养孔以单孔多见,占64.96%,平均口径为0.34mm。指向椎弓根,多位于距峡部中线后方3~6mm范围的椎板中部。椎弓内面的营养孔为单孔者占47.01%,平均口径为0.26mm。指向后,集中于距椎弓根与椎板连线0~3mm范围的椎板中部。 2.用解剖、透明法,观察了20具不同年龄新鲜尸体颈椎椎弓的营养动脉。椎弓外面营养动脉发自颈深动脉;内面营养动脉发自椎动脉脊后支的升支和脊中间支的后根支。在每一椎弓的左、右侧半内,以1支营养动脉多见。它分成短而较细的前支和长而粗的后支。前支发出分支供应上、下关节突、横突和椎弓根;后支发支供应椎板和棘突。营养动脉在骨内的形态、走行和分布与骨化过程关系密切。 3.骨膜动脉从椎弓外面进入,在儿童和成人的椎管面,未见到此种小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的血供。 结果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在视神经鞘内始终与视神经干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部到眼球后极的距离为(5.784±0.054)mm;距离眼球后极6.0 mm处鞘内视神经横断组大鼠视网膜单位面积血管数目高于其他部位横断组。 结论 在制备视神经损伤SD大鼠模型时,损伤视神经应在鞘内进行,损伤部位距眼球后极 6.0 mm最佳。  相似文献   

16.
17.
小脑下前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方法对20具甲醛固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为100%,小脑下前动脉袢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有32例(80%)。前庭蜗神经血管接触率为95%,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前庭蜗神经接触的有20例,占50%。结论实验结果为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与血液动力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庄仲  李秀芝 《解剖学报》1995,26(3):298-301
对25例第2 ̄10个月人胚胎主动脉及其分支处的内皮细胞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胸、腹主动脉内皮细胞呈梭形和长梭形,主动脉弓的内皮细胞短,核突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口之间,两肋间动脉分支口处的内皮细胞形态、排列及损伤程度差异很大。本文用血流动力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旁正中穿质及其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朝诗  韩卉 《解剖学杂志》1994,17(4):313-315
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48侧旁正中穿质及其动脉。旁正中穿质是界于乳头体、灰结节、视束与大脑脚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穿入此区的动脉为旁正中穿动脉和乳头体前动脉。乳头体前动脉的出现率97.92%,主要起自后交通动脉(94.23%),其余起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后段。乳头体前动脉双支的出现率为10.42%。有80.77%的乳头体前动脉发支至视束、大脑脚和旁正中穿质。详细观察了穿旁正中穿质的动脉外径、长度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