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与入住养老院和养老护理院等机构养老相比,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有许多优势。我国政府倡导将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居家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美国的老年人全面照护服务(PACE)模式是一个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救助项目,它的对象是那些需要护理院级别的照顾但能够在社区生活的老年人。PACE通过多学科小组为参加人在社区提供包括医疗性服务、康复性服务和社会支持性服务在内的医疗照护服务。它成功地将老年人的短期医疗与长期照护结合起来,使高龄患病老人能够更长时间地在社区中生活。经过多年实践,PACE已经成为一种成功和有效的老年照护服务模式,其成功经验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宁波市10个社区老年人对嵌入式微机构照护服务的需求,并分析个人资料和功能障碍程度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宁波市10个社区的4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人轻度功能障碍者所占比例最大(28.8%),其次为极轻度功能障碍(26.1%)、重度功能障碍(14.4%)和无功能障碍(13.9%)。无功能障碍、极轻度和轻度功能障碍老年人照护需求主要集中在康复指导、精神慰藉及心理服务;中度功能障碍老人照护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护理和康复指导;重度功能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对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得分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功能障碍程度、年龄、经济来源和居住状况(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轻度功能障碍者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不同,同时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众多。这些研究结果为今后社区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社区老年照护关怀体系,以期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为我国积极应对健康风险冲击下的老龄化社会提供行动框架。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归纳法,分析我国老年健康照护模式的现存困境,提出健康风险冲击下的社区老年照护应对路径。结果:老年人作为卫生服务领域的弱势群体,其健康处于持续衰退阶段,健康风险特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老年人对照护依赖的需求持续增长,亟需来自多主体供给的照护关怀。结论:建立并拓展全生命周期连续的社区老年照护关怀体系,有助于实现老年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缓解老龄期健康风险对老年人功能发挥的影响,以助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观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已有1.6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构成比将从目前的10.5%上升到19.6%,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将会更快。据人口普查显示我们杨浦区延吉社区老年人口的密度为全区最高,为患病老人提供长期居家照护成为社区居民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其中提高老年照护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为提高居家养老照护者的护理知识及照料技巧,我们自2010年起进行了护理健康教育相关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都区红十字会养老照护志愿者团队在养老照护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市盐都区开展养老志愿者服务的2个社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社区内的63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该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给予3个月的养老照护活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WHO-5 Well-Being Index)对老年人幸福感指数进行评价,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对老年人抑郁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老年人幸福感指数明显升高,老年人GDS评分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盐都区红十字会养老照护志愿者团队在盐城市养老照护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长期照顾问题亟待解决。从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以家庭支助为基础,统筹安排机构照护、社区照护和居家照护,政府政策制度建立等角度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长期照顾问题亟待解决。从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以家庭支助为基础,统筹安排机构照护、社区照护和居家照护,政府政策制度建立等角度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长期照顾问题亟待解决。从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以家庭支助为基础,统筹安排机构照护、社区照护和居家照护,政府政策制度建立等角度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以便政府和社区为失能老年人制定相关保健护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石河子市640名失能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640名失能老年人中有长期护理需求意愿的550人(85.94%),不清楚的90人。其中需要1项长期护理服务意愿106人(16.56%);需要2项长期护理服务意愿202人(31.56%);需要3项及以上长期护理服务意愿242人(37.8%)。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结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内容多,应针对失能老年人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居家照护体系,大力发展机构照护为补充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方法 :运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和长期照护需求调研问卷对长宁区所管辖的3个居委会的所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1 665份。结果 :在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研究中,27.57%老年人需要生活帮助服务,15.56%的老年人需要心理护理服务,25.47%的老年人需要慢性病护理服务,23.00%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18.50%的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护理服务,19.40%的老年人选择其他医疗专业护理服务。在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中,有20%~55%的老年人因经济无力承担而得不到相关的服务。随着年龄和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的6个方面的需求都有所增加(OR1),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更大;独居老人相对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对心理护理、慢性病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更大(OR1),学历较低的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相对较高。结论 :政府应加大对高龄、独居、低收入的老年人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桃源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社区动员体系,成立社区自我健康管理协会,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观察开展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前后社区老人慢性病的管理及控制情况,自拟调查问卷对接受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的144名社区老年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桃源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深受社区老人喜爱,满意度达93.1%;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后,社区老年人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得到了明显提高(P〈0.01)。结论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充分整合了社区可利用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全面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社区居民乐于接受,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13.
在社区中使用更年期自我保健卡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使广大更年期妇女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 ,对使用更年期自我保健卡的 2 379名妇女的健康情况进行了分析。方法 通过二阶段抽样 ,选取 7个区 7个街道的 2 379名妇女作为使用对象 ,由经过培训的区县妇幼保健所和地段妇幼保健人员对选出的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 ,然后更年期妇女每季度自己填卡一次。结果 从使用的总体效果来看 ,更年期保健卡 2年的应用 ,使有更年期症状的妇女人数下降 ,特别是 40~ 44岁年龄组下降最明显 ,下降了 2 1.5 %。各类更年期症状和健康行为方面维持良好或好转者占绝大多数 ,乳房受检率几乎达 10 0 %,2 / 3的妇女能控制体重增长。各年龄组在接受健康教育后 ,更年期症状和健康行为的改变效果以 40~ 44岁组的好转趋势最明显 ,45~ 49岁组较差 ,但在失眠和关节痛方面 ,年龄越小好转趋势越明显 ;在健康行为方面年纪越轻 ,健康行为越良好 ,进步也越明显。这提示开展更年期健康教育越早越好 ,让广大妇女在更年期症状尚未出现时既已做好心理准备 ,并能掌握自我保健的理论知识。上述结果显示 :更年期保健卡是促进社区更年期妇女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 ,同时也反映出某些方面的不足。提示在今后的社区更年期保健工作中 ,应针对上述薄弱环节 ,加强健康教育 ,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信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信行情况,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提供建议。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医护人员132名,采用面对面询问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率除全民健康生活日时间(22.5%)和千步活动量定义(10.8%)认知较低外,其余均高于65.0%;对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高血脂、脑卒中有关的态度认同率均高于65.0%;除锻炼(25.8%)和参与社区居民健康生活行动(57.5%)较低外,其余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发生率均高于70.0%。40岁以下的社区医护人员对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全民健康生活日时间”的知晓率高于40岁及以上人员,而锻炼的行为发生率低于40岁及以上人员。结论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信行水平较高,但对40岁及以上者应加强理论指导和培训,对40岁以下者应加强锻炼教育的宣传力度,促使社区医护人员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上海曹杨社区500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中的功能定位,探索适宜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方法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和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500例上海市某社区的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是心理及社会因素,如情绪、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在现有资源下积极参与。结论 :政府及护理机构应深化社区护理模式的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以人为本"的社区护理服务,开展个性化的护理照顾,把关注老年人心理活动和提供更丰富的社会支持作为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社区儿童早期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0~3岁儿童教育资源现况,探讨建立社区儿童教育模式,为制定儿童整体教育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宜昌市3个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机构(妇幼保健院、托幼园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市级妇幼保健院开设了优生优育咨询、心理咨询门诊和早期教育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未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相关工作。幼儿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员均未达到学历要求;托幼班中保教人员低于规定人数的占33.33%;保育员对早期教育的知识掌握较差;75%的托幼机构早期教育相关人员是从自学途径获得早期教育知识。结论:社区0~3岁儿童教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对社区内儿童保健人员的培训,开展幼儿个性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黄石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测定60岁以上老年人515人,并将结果与常模因子比较。结果老年人SCL-90总分、总均分数高于常模,P<0.05,提示社区老年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60岁年龄组SCL-90躯体化、焦虑、恐惧因子P<0.01,抑郁因子P<0.05;70岁年龄组躯体化因子P<0.01;80岁年龄组精神病性因子P<0.05,提示60~岁年龄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它各因子与常模相当,无统计学意义。有配偶组SCL-90躯体化、焦虑、恐惧、精神病性因子P<0.01,抑郁因子P<0.05;分居组焦虑、恐惧因子P<0.01,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P<0.05;丧偶组躯体化、焦虑、恐惧因子P<0.05;提示有配偶组、分居组、丧偶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配偶组、分居组、丧偶组其它因子与离异组、未婚组各因子与常模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老年人文化素质低,经济负担重,体弱多病,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需要全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8.
张升超 《现代医院》2011,11(8):148-149
目的研究居家养老对社区老年保健服务的效果,为社区老年保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测量量表(SF-36)调查接受个性化服务的100户老年人,分析其生命质量评分的变化;自拟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362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后,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提高,社区老年人对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且有35.00%及36.67%的老年人改变了自己的不健康饮食方式、行为习惯。结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在社区老年保健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以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影响我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的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程度整体偏低,其中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程度高于居家养老服务;影响我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的因素有所交集,但不完全相同。为提高我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程度,促进我国养老照护事业发展,应加大政策宣传、提升认知程度,完善基层功能、提升服务质量,重视预防保健、强化精神慰藉,做好需求评估、实现精准供给。  相似文献   

20.
To examine how the severity of dementia affects attitudes to treatment preferences in a lay group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a group of medical care professionals who provide direct care to dementia affected patients. The participants were 259 community residents aged between 40 and 65, and 217 care professionals working at nursing homes or group homes. Respon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wo scenarios involving moderate or severe dementia and each was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ir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to the employment of eight types of active treatments (ATs) to deal with a newly acquired illness as well as eight types of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LST). Amo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toward any treatment items between the moderate dementia and severe dementia scenarios. Similarly, care professional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15 of the 16 treatment item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ad more negative attitudes than care professionals in attitudes to all types of LST, including four variations of AT that have a good chance of success. After dementia deprives an individual of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has little effect on both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care professionals' preferences. When discussing about end-of-life decision-making, care professionals need to be careful about the gaps in perception of good chance treatments with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