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2.
风寒湿痹证属中医痹证的一种类型,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失常,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的疼痛、关节肿在、屈伸不利等症状的病证。笔者采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治疗,获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附子类配伍防己在痹证中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欣  秦林 《光明中医》1997,12(6):33-35
附子类配伍防己在痹证中的应用与研究展望彭欣秦林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关键词附子类配伍防己/痹证/临床应用痹证是一种以肢体关节的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对此,中医治疗在针对病因辨证施治的同时,十分重视缓解和消除疼痛、肿胀等主...  相似文献   

4.
李明廉教授治疗痹证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廉教授、主任医师、项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十年,精于岐黄,学验俱丰,擅治风湿痹证。现就先生治疗痹证临床经验总结如下。痹证,也称“痹”、“痹病”、“风湿”等,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痰、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常见病症。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痹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常见病、多发病 ,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 ,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原因不明、又无特效根治办法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痹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前景。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体会到治疗痹证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 ,注重掌握辨病位、辨寒热、辨气血的辨证方法。1 辨病位痹证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 ,也可局限于某一个关节或多个关节。主要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晨僵 ,严重者可发生关节肿大 ,活动受限等。痹证…  相似文献   

6.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7.
痹证,历代诸家、医书均有论述.盖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均为中医"痹证"之范畴. 中医认为,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的基础,风寒湿热外袭是致痹的条件,经络气血闭阻则是痹证的主要病机,常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往往因天气寒冷,居处潮湿诱发或加重.现将个人治痹之心得陈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望教正. 1 搜剔风邪善投虫蚁 蛇虫类药治疗痹证,虽历代诸家广泛应用,迨清@叶氏更有见解.认为痹证迁延顽固,邪留经络,伏着筋骨,影响功能活动时才可使用.临证证实,久病顽痹,病邪深人经髓,缠绵不愈,不投虫蚁疏泄、搜剔络道之品,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8.
正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疾病[1]。痹证临床表现多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大量医学实践证实,瘀血是痹证致病因素和主要病理产物,痹证与血瘀密切相关。本文从"痹证与血瘀"角度作初步阐释。1中医学对"痹证与血瘀"的认识1.1因瘀致痹  相似文献   

9.
关节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本文讨论的病案,就是对一位原患有关节痹证,突然出现肢体关节连同肌肉皮肤极度  相似文献   

10.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1.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后世更对其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热痹。各种痹证症状各有不同,总而观之,痹证通常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本文用六气试对痹证的各种症状辨证划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痹证以病机论,泛指邪气痹阻,经气不利而导致的疾病;狭义痹证即今日所论之痹证,由风、寒、湿、热、痰、瘀等邪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痹证由于其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轻,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痹证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痹证94例吕洪波宁晓芳主题词痹证/外治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痹证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疼、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我科1995年12月~1997年4月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痹证9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  相似文献   

14.
廖銛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1):492-492
痹痛证是肢体筋肉疼痛的证候 ,而痹证是关节疼痛的证候。考诸有关文献 ,多将痹痛证与痹证混为一谈 ,认为痹痛证就是痹证 ,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其实 ,痹痛证与痹证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从病史言 ,痹痛证通常是气温变化即可引发 ,患者年龄大 ,体质弱 ;而痹症患者则有明确而严重外感发病的过去史 ,多见于青壮年 ,体质强。从病情病位论 ,痹痛证疼痛部位在于肢体筋肉 ,轻者痛 ,重者挛痛 ,有时可波及邻近关节 ;痹证疼痛部位在于关节 ,可见关节肿痛麻木、关节挛痛不能屈伸、关节红肿热痛、多关节游走疼痛等不同的疼痛形式。从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宣发膜原法治疗痹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废用,故后世医家又称之为“尪痹”,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笔者所讨论的痹证将以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 宣发膜原法为吴又可所倡治疗温病之大法,虽然痹证与温病相异,但其理相通,异病可以同治。笔者据此对宣发膜原法治疗痹证进行理论探讨。 1 伏邪致痹 从病…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肢体关节疼痛疾患,痹是涩滞不通之意,当人体经络,肌表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受阻,因而肢体关节处疼痛酸麻,成为痹证。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外邪侵袭肌肤、经络、关节,闭阻不通而致肢体、关节、肌肉等疼痛、酸楚重着、扇木、关节肿大、活动受限、屈伸不利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病症.痹证病程较长,且易复发难愈.近年来,用针药并用之法治疗痹证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阚佑骞 《新中医》2010,(7):151-151
<正>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笔者对痹证的临床治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治疗痹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临床的常见疾病,系人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瘦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祖国医学对痹证早有论述,《内经》的行、痛、着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  相似文献   

20.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系人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疼、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祖国医学对痹证早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