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法治疗炎症性肠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炎症性肠病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补肾健脾的方法口服中药,1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碳酸钙胶囊每日2次口服。均治疗5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益肾法治疗炎症性肠病并发骨质疏松症能,有效提高骨密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宁  尹新中 《吉林中医药》2009,29(2):102-103
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的相互联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和大肠不仅在脏腑、经络等方面相互联系,且在胚胎发育、免疫学、解剖学上也相互关联.肺与大肠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应重视肺肠并治,脏腑兼顾.肺肠并治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病,可收到较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探讨炎症性肠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中医之"脾"是后天物质基础和体质功能的代称,"脾"之功能失调对脾胃疾病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类疾病虽病位在肠,但对比脾肾、肝脾、心脾、脾与大肠等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得出其病机关键在脾虚,治疗关键在健脾。临床应重视健脾治则,重用性质较为平和的健脾药物,坚持长期用药,对于控制病情活动、减少复发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焕淦  施茵  张卫  周爽  刘慧荣 《中国针灸》2006,26(6):454-458
目的:分析近10年来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状况,为今后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穴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5-2005年国内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针灸临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科研设计和创新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论:今后,应从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病症着手,研究经穴特异性与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因素,从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以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5.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机理之一,艾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模式识别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艾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艾灸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是深入阐释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肠上皮屏障通透性的改变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首要因素。TNF-α、IFN-γ、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和IL-4、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通过影响肠上皮紧密连接来间接调控肠上皮屏障,进而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较好,而其主要效应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来降低肠上皮屏障通透性、改善其肠上皮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蒙医大肠宝如病系血热为主的聚合性痼疾之一,与西医学中的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相似,蒙医学将炎症性肠病归于“大肠宝如病”的范畴,并结合这两种疾病进行学术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认识,从病因、发病部位、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临床用药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为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期望能在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领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呈慢性、复发性或进行性炎症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反应和正常肠道菌群的改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两种形式。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众所周知,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优势菌群、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三种类型,与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关系密切,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公认为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这两者可以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围绕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古医籍中“肺病及肠”医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观点源白《黄帝内经》肺与大肠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中肺病可以及肠,肠病亦可及肺.占代医案中肺病及肠的病例相比肠病及肺更为常见,本文略举几则“肺病及肠”的医案与同道们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肾性水肿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水肿"范畴,其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张法荣教授认为肾为水脏,是生命活动的起源,与其余四脏密切相关,故治疗时尤为重视五脏在生理上的相互关联及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为肾性水肿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提出脑肠轴这一信号通路,表示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从中医角度来看,脑与肠在生理、病理、经络循行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平衡肠道菌群及脑肠轴可能对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脑肠轴、调节神经系统、降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来治疗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基于此,在临床防治AD时,应注重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指导,肺肠表里相关疾病的证候特征。方法:检索近30年公开发表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肠系疾病临床文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其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肺系疾病和肠系疾病,在症状上,往往是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肺气亏虚,病位因素涉及最多的脏腑都是肺和肠。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因素是痰和热,肠系疾病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结论: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肺与大肠的关系实质就是表和里、脏和腑的关系,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是其在治疗上相互为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儿童炎症性肠病表现的缓解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的临床特点,与"休息痢"的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相吻合,中药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有特殊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肾不足,湿热留恋肠道,肠络气血不和,其治疗大法以理脾温肾、理气和血、消积化滞为主,重视"消积化滞"、"理气调血"、"寒热并用"的复方组合思路。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涉及环境、遗传、微生物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目前的西药治疗 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中医药凸显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滤泡辅助性T 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 细胞)是当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分化与功能异常可导致包括炎症性肠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复方及中药有效组分可通过调控Tfh 细胞的数量水平、Tfh 细胞与滤泡调节 性T 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 细胞)的平衡、Tfh 细胞功能蛋白分子等途径治疗实验性结肠炎。该文 就Tfh 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中医药调控Tfh 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作一综述,为从Tfh 细胞角度探 索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中医药的干预下,Tfh 细胞数量水平及功能的改善将有望成为 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是胃肠系疾病的重要病征之一。每年的发病率为4—10/10万人;流行率为40—100/10万人。发病率的日益增加,使该病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因此治疗效果差。中药直肠滴入则将药物与病变部位直接接触,可提高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我科在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中药直肠滴入治疗TBD40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是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认为其属“久痢”“肠澼”等范畴,分急性期和缓解期,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从中医外科角度出发,根据古代医籍描述和现代内镜、病理检查等微观检查,把外疡的治疗理念引入内疡的治疗,认为其属于中医外科中“肠痈”的范畴。气血的运行变化贯穿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始终,也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确立了“托”法为治疗原则。炎症性肠病缓解期以本虚为主,脾肾阳虚证为主要证型,故温补脾肾为重要治法之一,可改善免疫因子和炎症细胞对肠道黏膜的损伤,纠正肠内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7.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相关的特色理论之一,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文章从肺对大便的调节作用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上的相互影响.肺主要通过对气机和津液的调节两个环节影响着大便,由肺病所致的大便异常,无论便秘或泄泻,均可从肺论治,此法称为“肠病治肺”.“肠病治肺”的具体方法如宣肺肃肺理肺气、补益肺气、补益肺阴等.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的结肠生理特征和结肠定位给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炎症性肠病结肠局部生理特征的改变,以及其对以治疗该类疾病的结肠定位药物传递的影响。方法根据炎症性肠病和结肠定位药物传递近二十年的研究进展。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结肠局部pH、运动和微生物系统与健康人不同,目前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结肠定位传递系统还没有将这些变化考虑在内,但生理特征的改变会对药物传递系统的疗效产生影响。结论患病结肠的局部生理特征会对结肠定位传递系统的疗效起作用,在设计这些传递系统的时候需要将其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9.
五行学说揭示五脏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是有机自稳的控制系统,中土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尤为重要,是五脏的中心,五脏疾病皆可影响脾胃,临床可通过治疗脾胃而治他脏,亦可治他脏而来调理脾胃。徐景藩教授针对脾胃相关疾病如胃心疾病、胆心疾病、再障、糖尿病等运用五行原理诊治取得较好疗效。五行原理对探索现代社会疑难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尚品洁教授运用清温涩肠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的经验。炎症性肠病辨证以脾肾阳虚为主,伴有湿热浊毒蕴结肠腑,是一种脏虚腑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疾病。治疗当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尚品洁教授运用清温涩肠汤治疗炎症性肠病,表里兼顾,清温并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