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痿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文章通过对《素问·痿论》篇的研读感悟,加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文献研究及对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痿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之"萎"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均有情志内伤、湿伤脾胃、劳伤耗津及外感热邪等内外之因,并有阳明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阻胃络为标的共同病机。故以比类之法,异病同治,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痿原则,发挥运用于CAG的临床治疗。以扶正固本、重视升降、通调胃络、辨证论治的思路贯穿于临床治疗之中,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痿,软弱不用的意思。是指四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痿证的发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湿和热是外感因素,肝肾亏虚和脾胃虚弱为内伤因素,而肝肾亏虚和脾胃虚弱是发病的主要病因,热伤津液及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津液亏乏,  相似文献   

3.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甚则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日久渐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其病因十分复杂,举凡内伤五劳、五志,饮食劳倦、房劳色欲、外感热湿,都有可能损伤内脏精气,致筋脉失养而成痿证。其病机是脏腑虚损,元气败伤,气血不能灌溉肢体。例1,李某,男性,37岁,农民,1995年春初诊,患者于一年前双下肢时觉麻木,用手揉按后即有好转,两月前双下肢痿软无力并逐渐加重,伴疲劳、乏力、大便溏稀、食纳不香等症。查:形  相似文献   

4.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5.
中医痿证包括手足痿软无力为主要特征的诸多疾病,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古有痿躄、痿痹、痿易、痿厥、解亦相关名称.<内经>立"痿论"专篇,突出五脏,强调病始于肺热叶焦,而治疗则"独取阳明".后世医家对此理论有所发展,主要观点有3:其一,遵循"独取阳明",但重心从针灸移向药物;其二,以补肾为要,盖肾总司筋骨;其...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贯穿于慢性湿疹发生发展的始终。"阴火"的本质为一种致病性的内伤之火,其成因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损伤脾胃,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息息相关。脾胃元气亏虚,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火"内生,与湿热相搏结,流注脏腑、肌肤及毛窍是慢性湿疹产生及病变之关键。治疗应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气为主,同时兼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等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邓大鹏 《中外医疗》2010,29(25):124-12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淤。久病则气损及阳,出现脾肾阳虚.故我们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其病位在大肠,涉及的脏器为脾,肝,肾,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应从脾论治,健脾化湿为主,佐以和中理气化瘀.  相似文献   

8.
浅淡消渴病与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病多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功能所致。在治疗上则以健脾益气,顾护生化之本以达到康复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为常见病之一,痛因甚多,唯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王肃明老中医在临床上常将胃脘痛分为脾胃内伤、肝病及胃两大类,遣方施药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一、脾胃内伤:多由饮食伤胃,劳倦伤脾所致。常因体质禀赋不同,或从阴化为脾胃虚寒、寒饮留中,或从阳化为阴虚胃热、湿热内郁。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治疗内伤气虚所设。他认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脾胃元气,导致脾胃气弱,气虚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郁而发热。治疗侧重补外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笔者根据李氏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多例长划发热不退患者,收效满意,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以下简称本方)是《脾胃论》的杰出方剂之一,有调补脾胃,益气助阳之功,可疗劳倦内伤,阳虚外感等诸多病症,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现就1980年以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瘀积性肝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归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等范畴。病因有外感湿邪、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禀赋不足几方面,病性虚实夹杂,临床上可表现为"湿—瘀—毒—虚"的演变过程,但以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上当活血利湿、清化瘀毒、补虚祛瘀。  相似文献   

13.
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之义 ,制定了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 ,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阳不固、内伤寒热之证。脾胃同居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先生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伤其气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治气虚之本 ,升提下陷之阳气 ,求浊降清 ,脾阳调和 ,使水谷精气生化有源 ,运化得健 ,统摄有力 ,辨证得当 ,施治疾病可除。1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男 ,50岁 ,1 996年 9月 1 6日于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 4周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  相似文献   

14.
李斌 《基层医学论坛》2005,9(4):i001-i001
内伤发热与实热、外感发热不同,外感风寒之病与饮食劳倦内伤之病,均有寒热,但热型不同,前者是寒邪伤于皮毛,病在于表,寒热并作,即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必待邪传于里,恶寒乃罢。后者是脾胃内伤,病在于里,寒热不齐,即平时已卫阳不足,不能抵御风寒,素有形寒畏寒,而发热则间而有之,二者不齐,即发热时已不恶寒,恶寒时并不发热。临床上。  相似文献   

15.
痿证是肢体痿废不用的一种病症。李东垣继承并发挥《内经》对痿证的认识,突出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性,分为脾胃虚弱和湿邪两种病因,总结出痿证的四个病机特点,并以此提出补脾升清、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为后人开创了诊治痿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痿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痿软不能步履为临床特点,治疗较棘手。笔者辨证治愈疑难"痿证"2例,报道如下。 1 肺热伤津案 李某某,女,48岁。秋月患感冒发热,体温40℃,咳嗽胸痛,咳吐脓痰带血丝腥臭异常,双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相似文献   

17.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 ,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 ;狭义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内伤治疗,以补虚理损为主内伤是泛指内损脏器而致阴阳气血失调的某些病证。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强举重,或房事过度等因素,皆可导致内伤病证的发生。对于内伤病证的治疗,大法以补阴、补阳,或阴阳两补为关键。本人在临床治疗时,如有阴阳两虚但症状以脾胃阳虚且以里急腹痛为主的,治疗常取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而获良效。如果由  相似文献   

19.
李杲所谓"阴火"为内伤发热,其病因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致脾胃气虚所致;其病症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外感相对的发热或显见热象的火热证;治疗上创立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的治疗大法,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等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20.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较为难治的外周血管器质性病变,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其病多因情志内伤,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毒气,或嗜膏梁厚味,内生积热,郁火湿热蕴结于脏腑,消烁津液,流注下焦以致局部气血瘀滞所致。清·陈士择云:“凡人身之气,则周流于上下,毒断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