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索"足三里"穴位注射镇痛效应的共存神经递质表达机制。方法:建立实验性胃痛大鼠模型,分别在"足三里"注射硫酸罗通定和注射用水,在后肢肌肉丰厚处肌注硫酸罗通定,观察镇痛效应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中缝大核共存递质5-HT和S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穴药组大鼠扭体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在治疗后15min内和30~45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镇痛率高于其它各组(P<0.05);②穴药组中缝大核共存递质5-HT和SP的共存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中缝大核内5-HT和SP共存表达与镇痛效应一致,提示药物穴位注射的镇痛效应可能与中缝大核内共存神经递质5-HT和SP的共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不同粗细毫针针刺"足三里"穴位的镇痛效应。方法:建立实验性胃痛大鼠模型,分别使用粗细毫针针刺"足三里",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检测镇痛物质脊髓强啡肽的表达情况。结果:1治疗后15min内,细针组及粗针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2在治疗后15min内,细针组、粗针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差异不明显(P=0.723),在治疗后15~30min内,粗针组出现扭体次数明显少于细针组(P﹤0.05);3针刺治疗后,细针组、粗针组大鼠相应脊髓节段的强啡肽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4治疗后粗针组大鼠相应脊髓节段强啡肽浓度明显高于细针组(P﹤0.05)。结论:粗细针针刺"足三里"对胃痛均有镇痛效应,且粗针镇痛效应强于细针。  相似文献   

3.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观察了升高国经的“足三里”、“气冲”穴处的K^+,Na^+,Ca^2+浓度对实验性胃痛大鼠的痛阈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单纯在相应穴位注射一定浓度的Na^+和Ca^2+要产生针刺样效果,而于非穴位处臂部注射则没有镇豢作用,说明这种镇痛效应的产生是具有经穴特异性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52-1355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三阴交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和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影响,旨在初步探讨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的差异及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处于动情间期3月龄的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类痛经组、艾灸三阴交组和艾灸关元组,每组9只。除盐水组外,寒凝类痛经组、三阴交组和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盐水组和寒凝类痛经组不予艾灸,三阴交组在造模第6天、第8天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后及在第10天注射缩宫素后,在大鼠三阴交穴(双侧)予以艾柱施灸,每次灸3壮。关元组灸治方法与之相同。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测定大鼠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盐水组比较,寒凝类痛经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1)。与寒凝类痛经组比较,关元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1);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1艾灸可明显减轻大鼠的类痛经反应,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2初步证实了艾灸不同穴位与镇痛效应差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晓佳  丁光宏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2008,28(3):207-213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热板法和扭体法测得小鼠“足三里”注射可乐定(clonidine,CLN)镇痛作用显著强于腹腔组。育享宾预处理不能拮抗“足三里”注射的镇痛作用,但明显拮抗了腹腔、皮下、“足三里”旁注射的镇痛效应。股神经和坐骨神经切断侧“足三里”注射CLN产生的镇痛作用与健侧“足三里”注射者无明显差别。纳络酮不拮抗CLN的镇痛作用。“足三里”及腹腔注射CLN产生镇痛时血浆Beta-内啡呔样物质免疫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的电针对5-羟色胺(5-HT)诱发大鼠瘙痒反应的影响。方法: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分别于其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和5-HT,记录注射后1 h内诱发的瘙痒反应;另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麻醉后模型组(戊巴比妥钠麻醉清醒后皮内注射5-HT)、电针组(麻醉未清醒时电针刺激大鼠“曲池”“合谷”或“足三里”“三阴交”穴,清醒后注射5-HT)、伪电针组(取非穴位处进行与电针组相同的处理),观察注射后1 h内瘙痒反应的变化。结果:5-HT能诱发大鼠对注射处显著的搔抓反应(P<0.001),穴位处电针能有效抑制此种搔抓反应(P<0.01,0.05),而对非穴位处电针则无明显作用(P>0.05)。“曲池”“合谷”的针效与“足三里”“三阴交”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抑制5-HT诱发的大鼠皮肤瘙痒反应,且穴位的选择是影响针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徐卫东  刘乡 《针刺研究》1995,20(1):24-30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庆大霉素穴位注射信息传递的关系。方法:采用银环三电极引导胃电,计算机采集分析胃电,观察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NO前体L-精氨酸(L-Arg)预处理后,“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对胃电的影响。结果:庆大霉素“足三里”穴、静脉注射均可明显抑制胃电;L-NNA预处理后,庆大霉素对胃电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与庆大霉素“足三里”穴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L-Arg预处理后,庆大霉素对胃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L-NNA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但与庆大霉素“足三里”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庆大霉素穴位注射传递穴位药效的物质基础可能有NO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麻醉状态下观察手针大鼠后肢足三里穴位引起的支配该穴区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以及由此诱发的相应靶器官血压波动效应。方法:将水合氯醛麻醉处理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利多卡因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并设生理盐水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作为对照。持续记录足三里针刺过程中大鼠右颈动脉血压变化并同时记录分析相应的神经束放电情况。结果:以一定手法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引起明显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并引起相应动脉血压的下降(P〈0.05),而在穴位邻近区域注射利多卡因后上述现象消失。结论: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诱发支配穴位的特异性外周神经放电,该神经信号可能通过躯体心血管反射参与调节体内的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免疫抑制剂对家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经大鼠胸腺匀浆致敏后分为穴位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穴位注射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按2mg·kg~(-1)·d~(-1)剂量穴位注射环孢素 A(CsA)。肌肉注射组由家兔臀部注入相同剂量CsA。15天后取家兔淋巴细胞观察对大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结果:穴位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家兔淋巴细胞 GVHR 强度较实验前均有下降。但穴位注射组 GVHR 下降幅度高于肌肉注射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 CsA 可明显提高 CsA 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庆大霉素穴位注射对一氧化氮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庆大霉素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大鼠血、胃、肠和足阳明经上足三里、伏兔穴中一氧化氮合酶 ( NOS)活性、一氧化氮 ( NO)含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2 2只 ,随机分为三组 ,各组大鼠不同途径注射庆大霉素后 ,取血、胃、肠、足三里、伏兔组织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NO含量 ,重氮比色法测定 NOS活性。结果 :庆大霉素足三里组、静脉注射组大鼠血、胃、肠中 NOS,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 P<0 .0 1)。且足三里组血中 NO含量高于静脉注射组 ( P<0 .0 1) ;三组大鼠足三里、伏兔穴中 N OS,NO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 P>0 .0 5 )。结论 :庆大霉素大鼠足三里穴注射 ,血、胃、肠组织中NOS的表达和 NO水平的增加 ,可能是庆大霉素发挥穴位药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对大鼠实验性类痛经反应和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给予穴位组即刻电针。随即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PAG内ENK、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制备后,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电针两穴后,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且电针三阴交穴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三阴交和血海穴可使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均有明显表达(P〈0.05,P〈0.01);但电针三阴交穴的L2、S1节段IOD值比血海穴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使PAG内ENK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的含量。但穴位属性不同。调节效应不同。特定穴的调节效应优于非特定穴。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的镇痛效应并探讨其与穴区肥大细胞的功能关系、穴位特异性。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模型组(M)、足三里温针组(Z)、对侧温针组(O)、手针组(A)、伏兔温针组(F)、阳陵泉温针组(Y)、委中温针组(W)、色甘酸钠(Disodium cromoglycate)+温针组(DSCG+Z)、生理盐水+温针组(Saline+Z)。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AA模型),在体观察温针足三里、阳陵泉、伏兔、委中过程中大鼠的缩爪反射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治疗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穴区注射色甘酸钠对其的影响。结果温针后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P0.05),温针镇痛的效果要优于手针治疗(P0.05),足三里温针组经治疗后的痛阈均显著高于伏兔温针组、阳陵泉温针组和委中温针组(P0.05),针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能被色甘酸钠显著阻断(P0.05)。结论温针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可产生镇痛效应,其镇痛效果优于手针组,且穴区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高于手针组,使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预处理后,温针的镇痛效应减弱。对于AA模型,温针足三里穴的镇痛效果优于阳陵泉、伏兔、委中穴。  相似文献   

19.
王珂  刘惠芬  周文华 《中国针灸》2008,28(7):509-513
目的:观察"足三里"和"肾俞"穴位埋线对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和行为敏化的效应差异,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位点组、肾俞组、足三里组.除模型组外,其余3组均于注射吗啡10 d前开始行穴位埋线.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每天应用热板试验测定痛阈.并在第1次吗啡注射,以及吗啡停药1 w后再激发进行活动度检测.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显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结果:与非穴位点组相比,"足三里"埋线减缓慢性吗啡处理的痛阁下降和减少大鼠活动度,伏隔核和背侧纹状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减少;肾俞组痛阈和活动度较非穴位点组均未见明显差异,而背侧纹状体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穴位埋线于"足三里"可减缓吗啡镇痛耐受,逆转吗啡行为敏化形成,其调节可能与抑制伏隔核和背侧纹状体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三阴交(双)穴区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造模,用红外热成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各时间点温度,并同步观测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扭体总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刺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在5-6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P<0.01);针刺三阴交组大鼠在10-4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关元组大鼠在0-3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三阴交穴在针刺5min时、针刺结束后50-60作用显著,针刺关元穴仅在针刺结束后40-60min作用显著。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处于疼痛状态且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能缓解疼痛反应,调节其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