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氧化氮与缺血预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与促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有关 ,一氧化氮参与缺血预适应的早期与延迟保护作用的调节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cGMP PKC的途径开放ATP敏感的钾通道所介导。  相似文献   

2.
预缺氧对急性缺氧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及AT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预缺氧对急性缺氧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及ATP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三组。1常氧对照组;2急性缺氧组;3预缺氧组。测定了心肌ATP含量及线粒体呼吸功能,以荧光偏振法测定线粒体膜流动性。结果:经预缺氧处理的大鼠遭受急性缺氧后ATP含量从(318±242)mg1·g-1增加到(6055±3.52)mg-1·g-1(P<001);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从184±058上升到455±032(P<001);线粒体膜流动性(MMF)明显增加(P<005),F0F1-ATP酶及Na+-K+-ATP酶活性分别提高66%和25%。结论:预缺氧可有效改善缺氧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其作用环节可能和提高线粒体膜流动性,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模拟缺氧-复氧再灌注条件下机械牵张对钙预适应(CPC)离体豚鼠乳头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方法: 利用细胞内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并观察一定牵张力(200 mg强度)作用下钙预适应乳头肌细胞动作电位(AP)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 结果: 牵张可使单纯缺氧-复氧再灌注(AR)组和CPC组在整个缺氧期除兴奋传导时间(CT)明显延长外,Vmax、RP、APA、APD50、APD90和ERP等参数明显缩短,但对CPC组的影响较小。而牵张可使两组在复氧再灌注期的动作电位的Vmax、RP、APA、APD50和ERP降低,CT和APD90延长,但对CPC组的影响较小。链霉素可抑制机械牵张对CPC组上述参数的影响。 结论: 在模拟缺氧-复氧再灌注条件下,CPC乳头肌对机械牵张的耐受性增强;链霉素则可抑制牵张对CPC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潘生丁对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30)马礼坤,余枢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是指实质性心肌缺血前经一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而产生的一种自身的心肌缺血保护效应。其...  相似文献   

5.
心肌蛋白激酶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蛋白激酶C激活对心肌细胞钙转运、β受体信息传递途径的各环节以及心肌细胞生长有调节作用;可引起心肌负性变力作用;与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心肌肥大以及充血性心衰的发展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鸟氨酸脱羧酶(ODC)/多胺系统在缺血预适应(IPC)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离体灌流大鼠心脏复制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脏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 (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 (IR)、弱缺血预适应组 (IPCw)、强缺血预适应组 (IPCs)、IPCw+多胺抑制剂组 (DF-EG-IPCw)和IPCs+多胺抑制剂组(DF-EG-IPCs)。免疫印迹法定量分析多胺合成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 (ODC)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心肌组织中的多胺(腐胺、精脒、精胺)含量;Powerlab多导生理记录系统记录心脏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 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较其中的差异性。结果:(1)与对照组比,IR组ODC表达下调,腐胺含量增加,精胺含量减少,总多胺池减少(P<0.05),此时心功能下降(LVDP、HR、CF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2)与IR组比,弱及强缺血预处理组(IPCw、IPCs)心肌ODC表达上调,腐胺含量减少,精胺含量增加,总多胺池增加(P<0.05或P<0.01),此时大鼠心功能有明显改善(LVDP、HR、CF与IR组比,P<0.05),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1);(3)给予多胺抑制剂后,心肌ODC表达,腐胺、精脒、精胺及总多胺池含量均明显降低(DF-EG-IPCw组 vs IPCw组;DF-EG-IPCs组vs IPCs组,P<0.05或P<0.01),心功能明显下降(P<0.05),心肌梗死面积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能明显上调大鼠心肌ODC/多胺系统,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多胺合成代谢抑制剂取消了预适应介导的心功能改善、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及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ODC/多胺系统可能参与了缺血预适应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处理抗缺血再灌注心肌间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 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间质胶原及心肌功能结构关系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 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体重(250 ±30)g 雄性SD 大鼠24 只,分3 组,每组8 只,即假手术对照(SC)组;缺血再灌注(I/R) 组和缺血预处理(IPC) 组。用超微结构立体计量及羟脯氨酸浓度测定观察心肌间质胶原变化,多道记录仪测量心功能指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I/R 时心肌间质胶原浓度显著低于SC 组( P< 0-01) ,心肌超微结构损伤严重,左室功能明显低于SC 组( P< 0-01) 。IPC 组心肌超微结构破坏明显低于I/ R 组。同时,心肌间质胶原浓度、胶原纤维线密度及左室功能指标明显高于I/R 组( P< 0-05 ,P< 0-01) 。结论:IPC 的心肌保护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心肌细胞上,而且对心肌间质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剑刚  张蕾  史君鹤  张大武  史大卓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4-7,11,88,90,93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缺血后适应(IPOC)对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Toll样受体(TLR)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通过SPSS软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置线不结扎,n=15);I/R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再灌注60min,n=15);IPC组(冠状动脉前降支3次3min/5min的缺血/再灌注循环,然后结扎30min后,再持续灌注60min,n=15);IPOC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3次10s的缺血/再灌注循环,再持续灌注60min,n=15)。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氯化硝基四氮唑兰(NBT)染色测定大鼠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TLR-2、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IPOC组大鼠血清CK-MB和cTNT水平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1),心肌组织TLR-2、4表达和炎症因子IL-6、IL-1β、MCP-1、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与IPC组比较,IPOC组减小I/R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CK-MB及心肌组织IL-6等作用和IP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POC与IPC同样具有减轻心肌I/R损伤程度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抑制TLR-2、4的表达可能是其保护I/R心肌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有效保护内皮细胞是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 ,不同的预适应方式 ,如 :缺血 (缺氧 )、热休克及药物等 ,通过腺苷、ATP敏感性K+ 离子通道、热休克蛋白等机制介导了预适应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其中 ,药物预适应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心肌的预适应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程  修瑞娟 《中国微循环》2002,6(5):265-268
1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ReperfusionInjury)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 ,它是指缺血的组织再灌注后 ,不仅功能没有恢复 ,反而使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常见于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动脉搭桥手术、心肺复苏、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过程中[1]。而预适应 (PreconditioningPC)是指反复的短期缺血应激使机体组织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明显保护作用的一种适应性机制[2]。对心脏而言 ,这种作用是天生的、可诱导的。它主要体现在减少缺血心肌细胞的损伤和致…  相似文献   

12.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cAMP含量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时 ,腺苷酸环化酶 (AC)及cAMP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SD大鼠 ,随机分成预适应组 (IP组 ) ,缺血 /再灌注组 (I/R组 )及假手术组 (CON组 ) ,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脉主干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后取心脏用TTC法测梗塞面积 ,取血清测心肌酶改变 ,测AC活性变化 ,放免测cAMP水平。结果 :IP组较I/R组心梗面积明显缩小 (p <0 0 0 1) ,心肌酶CK、CK—MB、LDH明显降低 (p <0 0 0 1)。IP组较I/R组AC活性增高 (p<0 0 5 ) ,cAMP含量增加 (p<0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保护心脏 ,缩小梗塞面积 ,减少心肌酶漏出 ,cAMP可能在预适应保护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预处理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作用肯定而强大的心脏自身保护机制,已成为许多实验室的研究热点。本文简介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和再灌的保护现象及其意义,并对其机制的众多假说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黄岚  晋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8):705-708,I002
目的:了解缺血低氧刺激与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的关系、意义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组正常对照;B组急性心肌梗1d;C组急性心肌梗3d;D组急性心肌梗7d;A组正常对照;B组急性心肌梗塞1d;C组急性心肌塞7d。心甩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探测VEGF。2.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组:单纯缺氧组,A:缺氧培养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不同天数的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延迟保护持续时间的差别。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1)对照组:包括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和股动脉缺血预适应组;(2)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包括1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3 d组和5 d组,3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3 d组和5 d组,7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3 d组和5 d组。每组分别在间隔末期进行缺血再灌注损伤,监测缺血再灌注期间左心室功能、心律失常情况和S-T段升高幅度,并检测再灌注结束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糖原磷酸化酶BB (glycogen phosphorylase BB,GPBB)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股动脉缺血预适应组、3 d和7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律失常,降低S-T段抬高幅度,降低H-FABP和GPBB活性,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结论: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3 d与7 d可获得相似的心肌持续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O 既参与了急性期心肌缺血预处理,也是迟发心肌缺血预处理的触发和中介物质。在心肌迟发IP 中,其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介绍了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一氧化氮介导缺血预处理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兔心局局部缺血“预处理”后,局部缺血和相邻非血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的水平变化。方法:提取心肌组织总RNA,用HSP70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缺血预处理组的缺血区和非缺血区HSP7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部位(P〈0.05),而每组内的缺血区及非缺血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局部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和非缺血区两处心肌的内反应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心肌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预适应现象是心肌的一种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该现象已在多种动物模型得到证实。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表现为延缓心肌细胞坏死、缩小梗塞面积、减轻收缩功能的损伤、减少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人类心肌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对离体心肌、PTCA及心脏手术中的心肌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结果证明人类心肌确实存在预适应现象。这是进一步探讨用合适、安全的方式诱导心肌产生预适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肌药理性预适应是根据心肌缺血预适应机理,通过模拟心肌缺血预适应方法,研究用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呈现的保护心脏作用。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预适应药物可分为受体依赖性和非受体依赖性二种类型。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激动剂如腺苷(A1,A3受体)、缓激肽(B2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吗啡(阿片受体)等以及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磷酸类脂A等都具有药物预适应样保护心脏作用。药理性预适应是正在研究的保护心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蛋白激酶C在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预适应作为一种强大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在不同实验模型上由不同的机理所介导。人们相信这种普遍存在于动物及人类心脏的保护作用,应有一种共同存在的机制。研究表明,蛋白激酶 C 在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中起着重要的共同通路作用,成为其细胞跨膜信号传递的中枢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