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22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为观察组,以单纯行PCI患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直接支架植入率,血流TIMI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ST段回落幅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急诊PCI中冠脉内直接应用替罗非班(Tirophiban)的疗效。方法:将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血栓抽吸术(PT)组和PT+Tirophiban组,比较两组支架术后TIMI血流恢复情况。结果:PT+Tirophiban组比单纯PT组TIMI血流恢复好,P〈0.05有显著性。结论:在急诊PCI中,冠脉内直接应用Tirophiban能更好地改善支架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急诊PCI中冠脉内直接应用替罗非班(tirophiban)的疗效。方法:将急诊PCI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血栓抽吸术(PT)组和PT+tirophiban组,比较两组支架术后TIMI血流恢复情况。结果:PT+tirophiban组比单纯PT组TIMI血流恢复好,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PCI中,冠脉内直接应用tirophiban能更好地改善支架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血栓负荷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iverCE导管血栓抽吸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方法3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组24例、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变化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标准PCI组(P<0.05),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高于标准PCI组,而且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DiverCE导管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潘庆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30-3631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与抽吸导管对慢血流的影响.方法 2009-01-2010-10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共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后血栓负荷重的急诊PCI患者进入研究,治疗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再行PCI术,对照组30例直接给予急诊PCI术.比较两组间介入治疗术后对慢血流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发生慢血流为3.6%和1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与抽吸导管,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慢血流现象.  相似文献   

6.
陈然  杨涛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411-24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62例,随机分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血小板膜蛋白Ⅱb/IlIa(GPⅡb/ll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2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注射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0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显著减少,6个月MAcE、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予以血栓抽吸以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巩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330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172例PCI时予以血栓抽吸以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治疗,B组158例单纯予以PCI,对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的血流改善率与ST段的回落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不良事件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在术后其TIMI的血流改善率与ST段回落率,以及LVEF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均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结论 AMI患者实施PCI时,予以血栓抽吸以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冠脉血流,并降低无复流的现象,同时也能改善急诊PCI效果,不仅方法简单,而且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对患者预后也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经冠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实验组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后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10 d LVEF、BNP水平,两组冠脉慢血流发生率、术后2 h ST段50%回落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10 d LVEF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BN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冠脉慢血流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术后2 h ST段50%回落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后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可明显改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情况及心肌功能,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行PCI治疗,对照组单纯行急诊PCI术,不做特殊处理;观察组予以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0~1级、2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3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和峰值时间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应用血管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预后,整体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的应用,结合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的分级,ST段回落率以及比较半年后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结果的差异,以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比较对近远期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分成两组,各23例,抽吸导管组:予抽吸导管抽吸后,行支架植入;直接PCI术组,予单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比较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的分级,ST段回落率,半年后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结果的差异.结果 抽吸导管组即刻血流TIMI 2~3级者明显高于直接PCI组(P<0.05).抽吸导管组ST段回落率>50%明显高于直接PCI组(P<0.05),抽吸导管组六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提示近远期心功能改善较好(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ZEEK(PCAB 3060)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武汉市一医院心内科2004年7月~2007年7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行常规PCI治疗(PCI组),45例患者行常规PCI+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PCI术后即刻结果分析和30天内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G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术后一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帧计数示血流快于PCI组(P<0.05),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具有更好的血流和组织灌注,进一步改善围术期心功能,并明显减少AMI患者30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对相关血管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1级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支架植入前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且均成功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后均发生无复流,其中试验组无复流发生后应用血栓抽吸装置行抽吸处理,对照组应用血栓抽吸装置在血管远端推注替罗非班与硝普钠,比较两组无复流处理后TIMI血流分级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行PCI术中无复流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再灌注,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DIVER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心脏功能及9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8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完全闭塞。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的43例患者为抽吸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PCI的43例患者为非抽吸组,比较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术前及术后血B型钠尿肽原(Pro-BNP)水平、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以及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结果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95.35%(41/43)与79.07%(34/43),χ^2=11.862,P=0.0006];抽吸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抽吸组[93.02%(40/43)与81.40%(35/43),χ^2=6.06,P=0.0335];抽吸组TIMI 2级血流(慢血流)、TIM10—1级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分别为6.98%(3/43)与13.95%(6/43),χ^2=3.12,P=0.0495,及0与6.98%(3/43),χ^2=5.29,P=0.0352];抽吸组术后1d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20±0.054)%与(0.408±0.052)%,t=1.0496,P=0.766;(56.5±4.5)mm与(57.6±4.4)mm,t=1.0419,P:0.7832);抽吸组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52±0.050)%与(0.432±0.049)%,t=3.3957,P=0.0482;(0.469±0.053)%与(0.413±0.052)%,t=4.9457,P=0.0336];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非抽吸组[(49.6±5.1)mm与(53.4±4.6)mm,t=3.4548,P=0.0473,(46.5±4.4)mm与(50.2±4.8)1/1/13,t=3.7260,P=0.0421]。随访9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抽吸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非抽吸组(2.33%与6.98%,χ^2=4.4351,P=0.0463)。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应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的操作简便的冠脉内血栓抽吸导管在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进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冠脉造影发现病变高血栓负荷50例,支架置入前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后造影观察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显像分级(TMPG)、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血栓及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随访6~24个月期间的心脏缺血事件、再血管化及死亡率.手术前后的TIMI血流和TMPG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抽吸组即刻血栓消失35例,血栓减少15例.术后梗死部位前向血流TIMI分级显著好转(0 vs.2.7±0.5,P<0.01),TMPG显著提高(0 vs.2.6±0.8,P<0.01),术后的cTFC为20.2±16.8.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诊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柃抽吸安全可行,ZEEK吸栓导管足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血栓病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王芳  颜红兵  周鹏  刘臣  赵博  赵汉军 《临床荟萃》2014,29(4):375-377
目的 采用不同血栓抽吸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了解疗效的差异.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可见血栓负荷;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支架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年龄>75岁;既往脑卒中病史; PCI失败或抽吸导管无法通过病变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根据术中应用手动抽吸导管的情况分为3组:只单独Diver抽吸导管抽吸患者304例,只单独Export抽吸导管抽吸患者452例,以及此两种抽吸导管组合抽吸患者203例.记录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3组间血流分级(TIMI),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抽吸导管组合抽吸组患者的年龄更大(56.3±14.5)岁 vs (55.7±12.0)岁 vs (58.4±17.3)岁(P<0.01),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高(61.3% vs 62.1% vs 65.0%,P<0.01),缺血时间相对较长(4.9±5.3) h vs (4.3±8.7) h vs (5.8±7.2) h(P<0.01).PCI术中3组术前的TIMI0级的患者以两种抽吸导管组合抽吸组居多(51.0% vs 54.8% vs 55.9%,P<0.05),其余各组在术前和术后的TI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组合抽吸未能进一步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狄红彦  陈欣  卢成志  徐建强 《新医学》2012,43(10):722-725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对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支架植入前行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A组,53例)与常规PCI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B组,36例)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UCG及心电图结果.结果:两组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TIMI 3级血流、UCG所示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LVEF、术前及术后1h心电图所示的总ST段回落≥50%比率、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STEMI明显血栓负荷的患者,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后PCI术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选择124例AMI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成替罗非班组(68例)和常规组(56例)。两组PCI围手术期均予常规抗血栓治疗,替罗非班组在此基础上术前另予替罗非班应用。比较两组PCI术中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并发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情况。对替罗非班组做好药物维持期间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等。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P〈0.05);ST段回落不良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比16.1%,)(2=4.78,P〈0.0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比16.1%,X2=5.03,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6±2.3)%比(55.3±1.9)%,t=5.99,P〈0.01];轻微出血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PCI患者在常规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左心功能,减少PCI术后MACE的发生,疗效确切,但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在治疗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益并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