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技术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9月在我院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溶栓治疗;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结果、再通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490,P=0.002),平均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t=9.490,P<0.001),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0.519,P=0.001);观察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7.371,P<0.001;t=5.255,P=0.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在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中的应用,有效性更强、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量泵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联合溶栓后短时间透析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早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仅给予尿激酶,试验组采用尿激酶联合短时透析。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再通时间、尿激酶用量、再通率、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联合溶栓后短时间透析效果优于单纯尿激酶溶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7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1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再次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内瘘血流量200 ml的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7.4%;观察组初次血栓形成后再次血栓的发生率11.2%,低于对照组的34.8%;观察组无一例重新手术建动静脉内瘘,低于对照组重建内瘘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初次血栓再通后,通过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可一定程度防止再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多点穿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例MHD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形成29例次,采用多点穿刺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观察内瘘溶通率、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29例次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的总剂量为(71.5±4.6)万U,内瘘溶通率86.2%;79.3%出现内瘘局部组织肿胀、疼痛,17.2%穿刺处皮下淤血,27.6%穿刺点渗血;37.9%尿激酶溶栓后APTT和/或PT较治疗前延长超过3 s.结论 多点穿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溶通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早期应用尿激酶使用不同部位对早期动静脉内瘘再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86例,其中并发动静脉内瘘阻塞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静脉端注入,再用微量维持药液的方法溶栓;观察组先在血栓肢体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将药液从内瘘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10万U,让尿激酶在内瘘内静止1h并在1h内局部按摩加温,最后对用充满30ml0.9%盐水的注射器在内瘘闭塞部位反复抽吸推注,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再通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时间与内瘘阻塞再通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有出血情况;溶通患者1W内均无再栓塞现象,内瘘保持通畅。结论从动静脉内瘘的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尿激酶,其速度最快而再通率高,是24h内动静脉内瘘闭塞后再通的简易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照射联合局部尿激酶溶栓对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53例动静脉內瘘急性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局部热水袋热敷,观察组采用远红外线联合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两组从内瘘再通时间、尿激酶用量、血肿形成以及远期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远红外线联合尿激酶溶栓组在早期内瘘的通畅率、再通时间、尿激酶的用量等方面以及远期内瘘通畅率等方面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可以提高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溶栓成功率,维持内瘘通畅。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503-504
探究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溶栓中超声引导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我院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溶栓过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溶栓方法,观察组则使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溶栓。观察组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失败率、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穿刺溶栓时间少于对照组,溶栓后屡口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溶栓中采用超声引导能够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溶栓后并发症率,保障穿刺溶栓的安全性、疗效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穿刺图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绳梯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管穿刺图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穿刺图可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后,原位手术再通及溶栓治疗效果的优劣。方法:维持性透析内瘘闭塞者68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有51例符合入组标准,随机分成两组,即手术治疗组(n=26)、溶栓组(n=25)。手术治疗组方法:切开动静脉内瘘取出血栓,切除狭窄血管或扩张血管,使内瘘通畅。溶栓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溶栓。结果:手术治疗组26例患者中,23例患者术后动静脉内瘘畅通,触及明显血管震颤,其中21例术后第2天行可以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达250 mL/min以上,成功率88.5%。溶栓组25例患者中,有15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60.0%,结果显示治疗组成功率比溶栓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成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原位手术再通率较尿激酶局部溶栓组高,增加内瘘闭塞后的复通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穿刺方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尖与皮肤为40度角进针,对照组采用针尖与皮肤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内瘘不同角度进针穿刺法并发症包括血管硬化,假性动脉瘤,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结果 观察组发生内瘘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透析效果无差异.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我们采用40度角的进针方法,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尽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实验组应用足底动静脉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伤后7d内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有效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双向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危险性的作用。方法随机对我院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应用单向回血与双向回血两种不同方法,观察回血时间、回血过程中进入体内生理盐水量、穿刺针眼部位渗血、血肿、动脉瘤等项目。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进入体内生理盐水量、血滤器凝血程度项目无明显差异(P〉0.05),在穿刺针眼处渗血、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双向回血法降低了内瘘局部血液粘稠度,减少血肿及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B组。结果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A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瘘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瘘部位、高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木瓜酒湿敷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维持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流量下降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木瓜酒湿敷法)34例与对照组(喜疗妥热敷法)31例。治疗1周后通过内瘘物理检查方法和超声多普勒检测患者血流改善、血管杂音增强及血管狭窄、硬结软化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瘘管狭窄、血流量、增强血管杂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木瓜酒湿敷法对改善自体动静脉内瘘泵控血流量不足效果优于喜疗妥热敷法,而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维持性透析病人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单纯热敷组(27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分别应用密闭式药物湿热敷,单纯热敷和单纯药物涂抹方法护理动静脉内瘘血管,比较3种护理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各种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单纯热敷组和单纯药物涂抹组(P〈0.01),穿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明显单纯热敷组和单纯药物涂抹组(P〈0.05)。结论密闭式湿热敷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对于需要依靠透析为生的病人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32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16例.A组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B组行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及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结论 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效果满意,且能降低再次血栓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原位取栓手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AVF成熟并使用后发生血栓栓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2组均行原位取栓术和内瘘吻合术,对照组在手术1月后使用内瘘,而实验组在术后1周内即开始使用内瘘,比较2组内瘘1年内的血流量、使用时间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流量,均达到235ml/min及以上,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2组患者的内瘘使用时间均超过了1年;对照组出现8/25(32%)例动脉瘤、9/25(36%)例吻合口狭窄,实验组出现2/25(8%)例动脉瘤、3/25(12%)例吻合口狭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3.125,2.741,P均<0.05);皮下血肿对照组7/25(32%)例,实验组5/25(20%)例2组无统计学意义(=0.110,P>0.05);2组均未出现血管阻塞。结论 AVF原位取栓术后的早期使用不会损伤血管,影响伤口愈合,并可保证良好的血流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牛世泰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87-168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84例(发病时间〈6h)随机分为溶栓组("-34)和对照组(n=50)。溶栓组用rt—PA0.9mg/kg,溶栓12h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连续应用7d;对照组不使用rt—PA,其他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监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颅内出血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Barthel指数开始明显升高,治疗后7d、1个月及3个月溶栓组的Bar—the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x2=8.57,9.84;P〈0.01);两组Fib水平治疗后12h明显降低(P〈O.05),治疗后48h及72h两组Fib水平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死亡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MRI)成像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指导作用.方法: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62例,其中溶栓前功能头颅MRI检查(32例,MRI组)、CT检查(30例,CT组),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30例为对照组,于24 h内、7天、30天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各时点溶栓组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组的出血率明显低于CT组(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MRI检查使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