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曰“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本文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将相关经验,小结如下。1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于西医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上常见胃脘部的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疼痛等主要症状,它的病位在于胃部[1]。肝脾与胃脘痛的病机病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胃与脾以膈膜相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脾胃病证中最常见的病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情志因素越来越多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肝气郁结成为本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肝失疏泄是胃脘痛"气滞"基本病机的根本,胃脘痛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气密切相关。李冀教授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的方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日“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笔者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周慎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诊治经验 ,认为肝胃不和宜根据人的体质从气、从热、从寒、从痰等论治基础上遣方用药 ,药证相契 ,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彭太平 《新中医》1994,26(1):22-23
肝胃不和辨治彭太平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太强,病因多由于精神刺激,令肝的气机失常,产生横逆犯胃之症。主要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作痛或乳房胀痛,胃失和降则可见纳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其治则当用平肝和胃法,使太强的肝气得以平息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赵芸 《江苏中医药》2014,46(9):36-37
目的: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22例,给予中药抑肝和胃饮口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22例中,治愈1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结论: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胃宁茶袋泡剂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胃宁茶和吗叮啉等治疗,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66.7%,P<0.01。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严重威胁当代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治疗刻不容缓。骨骼肌不仅在解剖位置上与骨骼紧密相连,更是一种内分泌器官,可通过机械和非机械两种因素影响骨的代谢平衡。根据中医"骨肉不相亲"理论,从近5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入手,探讨补肾健脾法改善肌肉质量、促进肌源性细胞因子表达,致以影响骨组织的代谢,进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并进行深入阐述,以期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治疗脾胃不和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脾胃不和证的方剂,统一和规范药物名称,筛选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脾胃不和证的处方用药的规律。结果:筛选出的186首方剂,涉及175味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40味,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类药物最多;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7(20%),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21个;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34个,聚合成潜在新方17个;含有甘草的方剂共计124首,涉及药物127味,支持度个数设置为74(60%),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18个。结论:脾胃不和证用药多为补气药、理气药、温中药、化湿药,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的药物为主;异功散可作为治疗脾胃不和证的基础方;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燥湿化痰、温中散寒为脾胃不和证的核心治法。  相似文献   

13.
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可能致病机制及流行病学资料着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关系的研究,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进行探计。阐明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具高相关性,HP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将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称为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但要解决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胃癌的关系,尚需更多的直接证据。从而提倡普及胃镜HP检测及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14.
以营卫学说为立足点 ,结合临床研究 ,阐明营卫失调是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总纲 ,包括营卫气机逆乱和气化失常 ,以调和营卫做为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总则  相似文献   

15.
平肝冲剂系我院根据广东省名老中医陈一鸣先生经验方采用现代工艺制备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我院 1996年至 1999年用该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6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制备方法( 1) 处方 黄芪、茵陈、陈皮、白芍、北柴胡、山楂、栀子、茯苓、桃仁、白术、金土鳖、川大黄等。( 2 ) 制备方法 取方中各药用水洗净后加 7倍量水浸泡 12h ,水煮 2 .5h ,过滤 ,得滤液 ;药渣加 4倍量水继续提取 2h ,过滤 ,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状 ,加 1倍量乙醇搅拌 ,静置过夜 ,过滤 ,滤液回收乙醇至相对密度 1.30~ 1.33( 80℃ )的浸膏 ,加入糖粉…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7):1373-1375
传统中医学中心肾相交是人体基本的生理过程,对生命基本物质的化生和运行极为重要,同时为七情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七情内伤又可致心肾不交,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情志不舒者比比皆是。内伤七情而致心肾不交这一证型于神志疾患中讨论甚多,于皮肤疾病中论述甚少。今就其理论在临床常见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应用进行浅要探析,并梳理应用交通心肾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案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就足阳明经穴与胃相关性的作用机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古代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外邪犯胃,嗜食辛辣、肥甘,精神抑郁等影响脾胃气机,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范畴,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血瘀热毒、阴虚有热、气阴两虚证等,根据病机特点及胃镜检查,以肝胃不和为主,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攻撑连胁,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柴胡疏肝散辨证加减。未来研究期待先进检查技术与辨证思维结合,探索胃黏膜病损程度与辨证相关性,完善临床疗效评价,增加中药作用机理及毒理学研究,加强有效方药的筛选。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血瘀阻与病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血瘀阻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将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有肝纤维化的患者分为血瘀组和非血瘀组,在分析病理与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肝血瘀阻与病理纤维化分期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不同纤维化分期之间血清HA、IV-C、PⅢNP的含量有显著差异,LN含量无明显差异。88.1%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存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血瘀组患者肝纤维化病理学的变化明显重于非血瘀组,血清纤维化指标也呈现一致的结果;肝纤维化各期血瘀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血瘀程度越明显则肝纤维化的程度越严重。结论:肝脏纤维组织生成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瘀的病理学基础,临床上血瘀表现的轻重,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姜玉宝 《光明中医》2011,26(4):648-650
本文对《内经》营卫不和致痹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结合《内经》的论述,参考其他医家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气血的功用即是营卫,营卫之体即是气血,《内经》强调风寒湿侵犯人体后,同营卫相搏,阻滞气血运行,才能引起痹病的发生;病因病机方面,在对《内经》相关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张仲景认为"身体痹不仁"的机理是营卫不和,气血不利,《圣济总录》论述痹病的发生重视营卫气血,朱丹溪论痛风重视气血瘀滞,明清以来的众多医家更是沿袭了由《内经》奠定、汉唐完善、宋金元进一步发挥而形成的学术思想,论痹病之因外邪强调风寒湿三气,内因重视营卫气血失调;治疗方面,古今医家在《内经》影响下,无不重视调和营卫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