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4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 (ACA)、皮质腺癌 (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对 4 6例ACA、2例ACC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8例ACA、2例ACC做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ACA 4 6例 ,其中功能性ACA 34例 ,无功能性ACA 12例。腺瘤为有包膜的孤立性肿块 ,平均重量 9 12g ,包膜外肾上腺组织受压萎缩 ;肿瘤由透明细胞和致密细胞不同比例构成 ,瘤细胞形态较一致 ,核分裂罕见 ,可见散在巨形细胞 ,核不规则深染或怪异核。免疫组化 :18例ACA中 5例PCNA( ) ,见于致密嗜酸性细胞占肿瘤 6 0 %以上者 ,p5 3均 (- )。 2例ACC重量均 >10 0g,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 ,瘤细胞嗜酸性 ,高度异型 ,核分裂 >5个 5 0HPF ,瘤细胞浸润包膜及周围组织 ;PCNA( ) ,p5 3( )。结论 功能性ACA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在预测内分泌综合征时不完全可靠 ,需要结合临床内分泌检测 ;ACA仅靠形态学难以判断良恶性 ,需随访 ;伴有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者、PCNA阳性者应重点随访。肿瘤的大小、重量、核分裂象及PCNA、p5 3检测对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包膜、血管的浸润和转移才是区分良恶性的确切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清扫术的适应症。方法:对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a2,16b1组淋巴结转移率17%,均为进展期胃癌,均有N1-N2淋巴结转移,胃癌浸润深度达T3,T4者淋巴结转移率21.5%,低分化型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癌灶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25.8%,弥漫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达42.8%,结论:胃癌浸润深度,癌肿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等病理因素是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根据,对高度怀疑或证实有N1-N2淋巴结转移,浸润浓度T3,T4,进展期低分化型癌,癌灶直径≥5cm,以及弥漫型胃癌,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尽可能行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3.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2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娣  何乐健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1):13-16,i0002
目的 探讨儿童肾上腺皮质癌(A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儿童肾上腺皮质癌回顾病史,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1例儿童发病年龄1~12岁,平均4.9岁,男女之比为1:3.2,85.7%的患儿合并有皮质醇激素增高的体征。肿瘤体积普遍较大,52.4%的病例肾上腺肿瘤重量〉300g,〉80%的肿瘤镜下可见透明细胞稀少,病理性核分裂,静脉及被膜的浸润。免疫组化:21例vimentin、Syn和PCNA(+),7例CK(AE1/AE3)(+),11例Ki-67(+),CEA、EMA(-),其中PCNA阳性率为28.8%~98.2%,Ki-67为1.1%~23.1%。结论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恶性度高,预后差,多见于女童,患者大多合并有皮质醇激素增高的体征。在儿童ACC的诊断中,肿瘤的重量多数〉300g,瘤组织透明细胞稀少、病理性核分裂、静脉和被膜的浸润是相对重要的指标。PCNA阳性率〉30%、Ki-67阳性率〉10%对儿童ACC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淋巴结结核合并转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耳后淋巴结结核合并转移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镜下显示残留淋巴结中散在团、索状瘤团,瘤细胞呈上皮样,界不清,浆淡伊红,核多数呈泡状,核仁较明显,瘤细胞显示轻到中度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易见。另在肿瘤细胞中查见结核性肉芽肿。免疫表型:瘤细胞CK ;EMA ;S-100蛋白-;CD45-;CD20-;CD45RO-。结论淋巴结结核及转移癌常见,但二者同发少见,且易漏诊,故在治疗淋巴结结核效果不佳时,要考虑转移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罕见的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类癌和小细胞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肾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例中4例为类癌,年龄31~46岁;2例为小细胞癌,年龄28岁和60岁。6例肿瘤均位于右肾。4例类癌患者中3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例伴马蹄肾患者以右脑额叶转移为首发表现;2例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肉眼血尿;6例临床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4例类癌肿瘤直径为2.5~10 cm(平均6.6 cm),边界清楚,无明显坏死。2例小细胞癌肿瘤直径分别为21 cm和5.5 cm,边界不清,切面见多处坏死。镜下类癌瘤细胞排列呈梁状、缎带状、腺样或菊形团样,核分裂象无或偶见,无坏死;小细胞癌均未见器官样排列,细胞质少、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坏死广泛。类癌中1例诊断时即伴有右脑额叶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另3例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小细胞癌诊断时1例伴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另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及肝、脑等远处转移。类癌中1例伴马蹄肾并脑转移的患者随访132个月仍带瘤生存,另3例随访24~36个月无瘤生存。小细胞癌中1例穿刺诊断病例失访,1例术后9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此瘤虽然罕见,但肾可以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类癌和小细胞癌特征,二者组织学形态明显不同,预后亦不同,小细胞癌预后很差,而类癌即使发生转移预后也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未分类型肾细胞癌(URC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收集2001年~200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规外检肾细胞癌(RCC)422例,对10例未分类型肾细胞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URCC患者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岁),男性5例,女性5例,肿瘤最大径6~12cm(平均直径8cm),5例伴有肾包膜侵犯,2例伴有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远处肺转移.组织学:各例均未伴有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等细胞学特征,10例肿瘤瘤细胞均显示出多形性,部分区域排列成腺管状,滤泡状,条索状,或呈实性片状,可见梭形瘤细胞区域及瘤巨细胞.瘤细胞胞浆丰富,核仁明显.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均Vimentin(+),CK、EMA、CD10、CK7部分阳性,CK20、34βE12均阴性,P53阳性率30%~70%.随访8例,均死亡.结论 未分类肾细胞癌为目前现有WHO组织学标准难以分类的一组肾细胞癌,具有形态的多形性及临床高侵袭性特点,预后多不佳.其发病率低,文献资料少,尚有待于更大样本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了4例有住状细胞特征且包膜完整的甲状腺肿瘤。除卫例男性外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肿瘤最大直径1.2~80cm。镜下有完整的纤维性包膜,其中3例有包膜浸润,但未穿透包膜,均无血管浸润。肿瘤是由柱状细胞、乳头状结构及滤泡和腺样的实性区混合组成。柱状细胞区以乳头生长方式为主,但没有一般乳头状癌泡状核和核沟的特征。核分裂易见,尤以实性区突出。无肿瘤坏死。4例全部随访,时间为29~112个月,无一例复发和转移。与作者先前报道过的4例柱状细胞甲状腺癌进行了比较,后者绝大多数无包膜,并有甲状腺内或外浸润,在诊断时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进行分组观察,重新切片染色,分析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目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GIST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8例,结肠4例,直肠1例,其中良性11例,交界性7例,恶性22例,良性及交界性获访15例均健在;恶性组获访18例,8例无瘤生存,4例复发及转移,7例死亡。肿瘤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肿瘤性坏死,细胞密集明显异型者均在恶性组。结论:除有无肿瘤性坏死、细胞密集明显异型外,肿瘤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可作为判断良、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非典型腺瘤(APA)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7例APA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结果 37例APA,男性15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8.3岁。肿瘤最大径0.8~5 cm,8例(22.9%)可见完整包膜,余标本包膜不完整或与周围组织粘连。镜下,29例(78.4%)见宽大的不规则胶原纤维带,并移行或延伸到肿瘤包膜;32例(86.5%)见肿瘤包膜非穿透性浸润;18例(48.6%)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7例(18.9%)偶见病理性核分裂,全部5个/50HPF的标准;3例(8.1%)见小灶性坏死。随访,4例复发,复发率10.8%,复发后全部诊断为恶性:2例包膜侵犯,1例血管侵犯,1例肺转移。结论 APA组织学接近于癌,但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类似于普通腺瘤。病理医师应严格掌握APA的诊断标准并进行严密随访,避免个别恶性肿瘤被误诊。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诊断要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诊断要点,为提高病理确诊率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乳头状癌.包括典型乳头状癌(CPC)21例,滤泡型乳头状癌(FVPC)11例及16例良性增生乳头病变的组织学诊断要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①CPC多数在乳头主干周围见有游离的多边形乳头叶片的复杂乳头,致密的纤维支架.细胞核的毛玻璃样变,全部弥漫性CK19阳性。19例有包膜内.10例包膜外浸润。并见到少数特殊的乳头形状。只有6例有钙盐沉着.1例砂粒小体;②FVPC有8例为中、低分化,以癌巢为主,部分无胶质小滤泡,弥漫或多灶性毛玻璃核细胞.相应的CK19阳性,5例包膜浸润,2例血管浸润。3例高分化以滤泡为主,可见共壁,少量巢状浸润,而核毛玻璃样变显,CK19弥漫或局灶性阳性。结论:①CPC中乳头主干周游离多边形乳头叶片的复杂乳头,致密纤维支架,癌细胞的毛玻璃样核,CK19弥漫阳性以及包膜内、外的浸润是最主要的诊断要点;②FVPC,中、低分化以巢性浸润,无胶质小滤泡以及包膜、血管浸润,多灶性毛玻璃样变核.CK19阳性。高分化,以滤泡为主,共壁、巢状浸润、癌细胞毛玻璃样核,相应CK19弥漫阳性,是主要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1.
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鼻腔透明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鼻腔透明细胞癌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鼻塞并出现间断排血性鼻分泌物。镜下瘤组织主要由多边形上皮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由富含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小,居中或偏向一侧,核分裂罕见,胞质丰富透亮,呈空泡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显示keratin、S-100阳性,HMB-45、vimentin、actin、CGA、Syn、和α-SMA阴性;纤维组织vimentin阳性。结论:鼻腔原发透明细胞癌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超声诊断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方法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4例,腹膜后19例,膀胱5例。 结果腹膜后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门及腹主动脉旁,低回声,有包膜,可见无回声区,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观察:肿瘤形态规则,有包膜,切面实性,多见出血及囊变,细胞胞浆丰富,结缔组织分割主细胞呈巢状;膀胱嗜铬细胞瘤位于膀胱黏膜下,呈均匀低回声,局部膀胱黏膜连续,瘤体内血流丰富,临床症状典型;病理观察:肿瘤形态规则,有包膜,切面实性、细腻,瘤细胞胞浆丰富,呈片状细胞球样排列。 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病理结构决定声像图有一定的特点,肿瘤位于腹膜后,结合好发部位及多发囊变,术前应想到本病,肿瘤位于膀胱,临床病史典型,超声图像有一定的特异性,不难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腮腺肿瘤均经病理学确诊。47例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肿瘤按ct表现分三类:1类:形态规则,边缘清楚;2类: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3类:形态不规则,边界无法确定。结果:47例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14例,转移癌5例。浅叶肿瘤35例,深叶12例。1类23例均为良性,病理上包膜完整,无粘连;2娄18例中良性4例,恶生4例,病理上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有粘连;3类6例无为恶性,病理上无包膜,邻近结构受侵犯。结论: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PXA及6例GCG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XA患者组织学特征:肿瘤由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组成,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Vim、S-100阳性,呈弥漫性表达,CD34阳性率75%。GCG患者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多形性,以巨怪形瘤巨细胞为主,核分裂像和出血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有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弥漫性表达Vim、S-100,GFAP灶性阳性,CD34阳性率17%。结论PXA及GCG临床及病理组织形态非常相似,两者鉴别诊断的要点在于有无泡沫样瘤巨细胞、核分裂像、坏死以及CD34、GFAP的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其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癌MSCT表现和对应病例的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浸润情况。全部病例术前清洁肠道,然后用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灌肠,再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首先按照病理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对病例进行分类,对各种组织类型肿瘤的MSCT表现形态、平扫和增强的肿瘤实质CT值,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远处转移、周围浸润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病理,将病例分成3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第1组为低分化腺癌。第2组为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第3组为中高分化腺癌。结果中分化腺癌74例;高分化4例;低分化6例;黏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低分化平扫CT值约41.00±6.39HU,增强后CT值约74.83±9.48HU;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的平扫CT值约39.00±3.46HU,增强后CT值约73.66±11.66HU;中高分化腺癌的平扫CT值约44.83±5.95HU。增强后CT值约85.05±10.47HU。这3组CT值经方差分析,平扫P=0.028,增强P=0.015,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组为50%,黏液腺癌组为37.5%,中高分化组为28.2%,经卡方检验,三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的P=0.483,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出现肠外浸润的百分率分别各是66.7%(4/6)、75%(6/8)和35.9%(28/78),出现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的分别各是83.3%(5/6)、100%(8/8)和38.5%(30/7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肝、肺等远处器官转移率分别各是0%(0/6)、12.5%(118)和11.5%(9178),统计分析无明确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中高分化腺癌之间在MS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相似文献   

16.
Merkel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2例Merkel细胞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少呈裸核状,核分裂象多;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巢索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CK、NF、NSE和Syn(+)。1例切除后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局部扩大切除加放有控制复发的作用,有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化疗,远期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9种病理形态学特征性参数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统计学SPSS软件对203例有随访结果的肿瘤作χ^2、因子分析和聚类判别分析。结果 叶状肿瘤的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组间和9种病理形态学参数(除复发与肿瘤性坏死、分化方向和病理隆核分裂外)不同等级间,在肿瘤复发和因瘤死亡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借助SPSS软件中的聚类判别分析,可将9种病理形态学参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贡献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结论 肿瘤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和间质细胞密度是叶状肿瘤与乳腺腺纤维瘤的鉴别指标: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值、肿瘤生长方式和肿瘤性坏死可作为诊断叶状肿瘤和鉴别其良恶性的首要指标;薄壁血管数值、肿瘤分化倾向和病理性核分裂可作为参考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颈部淋巴结转移舌体鳞状细胞癌138例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pN+)舌体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颈部pN+舌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生存分布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全组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4%、39.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N+舌体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因素包括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多因素分析显示: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当颈淋巴结有包膜外侵犯时,术后放疗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无放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是pN+舌体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N+舌体鳞状细胞癌应常规评价转移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当淋巴结有包膜外侵犯时,术后放疗有可能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癌的MRI诊断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小平  张嵘  谢榜昆  吕霞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744-2746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的MRI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MRI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表现,分析其MRI主要特点,并结合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2例甲状腺癌患者中有26例形态不规则、显分叶状,24例MRI信号不均匀,病理上显示肿瘤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25例肿瘤边缘模糊,其中12例出现不完整包膜样低信号影,病理发现肿瘤已侵犯并突破假包膜;20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20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肿瘤形状不规则、信号不均匀是甲状腺癌的MRI特点,而瘤周不完整包膜样低信号影是甲状腺癌MRI的特征性表现;MRI检查能发现一些小肿瘤,明确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对临床分期评价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晓波  虞有智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4):334-335,33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内浸润的树突状细胞 (TIDC)和自然杀伤 (NK)细胞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3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为研究对象 ,利用S 10 0和CD5 7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胃癌组织中浸润的TIDC和NK细胞 ,分别统计TIDC和NK细胞数量 ,并以此分为高浸润组和低浸润组。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TIDC和NK细胞低度浸润的比例均较高 ,分别为 84 .6 %与 84 .6 % ;远处转移患者 10 0 %有TIDC低度浸润 ,综合分析TIDC和NK细胞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提示TIDC和NK细胞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 ) ,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胃癌瘤内TIDC和NK细胞高度浸润可能会阻止胃癌淋巴结转移 ,TIDC浸润还与远处转移相关 ,因而统计瘤内TIDC和NK数量可能有助于预测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