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总结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复习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与影像学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急性起病,以突发意识障碍,双瞳孔不等大为主要表现;文献有报道以嗜睡、反应迟钝、精神改变、眼睑下垂、复视、视物模糊等起病的,很少有运动及感觉障碍;其影像学改变有显著特点,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系统治疗,临床症状多数明显好转,以栓塞可能性大。结论临床遇到突发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不等大、智能障碍等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引起,要考虑percheron动脉梗死,percheron动脉梗死累及双侧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有或无中脑病变;颅脑CT示双侧丘脑、中脑低密度改变,脑MRI检查见双侧丘脑、中脑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中脑信号呈“V”字征表现,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主要根据典型临床和MRI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闭塞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2例AOP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发病72h内完成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影像学提示双侧丘脑腹内侧新发梗死伴或不伴有中脑梗死的患者,进一步完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nou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AOP患者意识障碍(100%)、垂直性眼肌麻痹(75%)及记忆力减退(66.7%)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12例患者MRI显示:8例(66.7%)为双侧丘脑腹内侧伴有中脑“V”形梗死,3例(25.0%)为双侧丘脑腹内侧梗死,1例(8.3%)为双侧丘脑腹内侧伴一侧丘脑前部梗死;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液体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MRA提示AOP闭塞。【结论】AOP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腹内侧梗死,伴或不伴有脑干梗死,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1992年 6月~ 1999年 2月我院诊断为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肺心病 )急性期合并脑梗死共 2 8例 ,其中误诊 7例 ,误诊率 2 5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8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60~ 83岁 ,平均 64 5岁。肺心病诊断均符合 1984年全国第 4次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脑梗死均经头颅CT扫描诊断 ,其中腔隙性梗死 9例 ,多发性梗死 7例 ,基底节梗死 5例 ,基底节并顶叶、枕叶、颞叶梗死共 6例 ,丘脑梗死 1例。1 2 临床表现  2 8例中有 2 1例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2 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 AOP)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复习本科确诊的1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病例,参照相关文献,就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Percheron动脉是一种少见血管变异,闭塞会导致双侧丘脑旁正中部对称性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垂直凝视麻痹、记忆损害、意识障碍三联症。结论 这种少见解剖变异导致双侧丘脑梗死,发病率低,加之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突发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伴言语混乱3 d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2分,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及MRI检查诊断为双侧丘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调节血脂等治疗23 d,症状明显改善,但反应仍较迟钝,带药出院,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丘脑梗死临床较为少见,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诊断与MRI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MRI特点。方法:对9例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及其病因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26~80岁。首发表现为嗜睡2例,呼之不应、少言寡语1例,头晕、视物旋转2例,记忆力减退4例。临床诊断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时昏迷5例,嗜睡1例,木僵样状态1例,记忆力下降2例。伴发异常眼征的4例,发热及脑膜刺激征1例。9例均在拟诊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时2d内行颅脑MRI检查,包括T1W、T2W与Flair成像,检查距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间为3h~15d。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可逆性缺氧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综合征1例,不典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例,单纯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梗死3例,韦尼克脑病2例。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伴发枕叶、颞叶及小脑半球、中脑损害;韦尼克脑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伴有尾状核头部、第Ⅳ脑室底、第Ⅲ脑室与中脑导水管周围脑组织对称性损害,其余病例仅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随访结果显示:2例死亡,1例意识程度严重低下,2例神经系统缺损症候部分好转,另4例分别在治疗2周~1年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颅脑MRI随访显示2例韦尼克脑病和1例可逆性缺氧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综合征患者旁正中丘脑异常信号为可逆性,其余4例均为不可逆性损害。结论: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临床表现复杂,以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患多见,MRI检查具有较大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的MR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特点。结果:肿瘤性病变5例,病毒性脑炎7例,代谢性病变肝豆状核变性4例,急性动脉性脑梗死5例,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伴双侧丘脑静脉性梗死3例。MRS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急性脑梗死在DWI上弥散受限;ESWAN对顺磁性物质敏感;MRV可直观显示脑静脉。结论:双侧丘脑对称性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其常规MR表现类似,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功能MR,有利于正确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职业性有机溶剂所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鞋业工人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MRI图像特征.结果 15例中,9例同时行MRI及CT检查,2例仅行CT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均未行增强扫描.CT平扫11例,11例均出现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区、半卵圆中心、外囊、双侧小脑齿状核对称性密度减低,6例内囊和7例双侧苍白球对称性密度减低,3例丘脑密度减低,7例出现脑回肿胀、脑沟变浅、脑室系统不同程度受压、变小.MRI平扫13例,13例均累及双侧皮层下区、半卵圆中心、外囊、双侧小脑齿状核,外囊以前部受累为主,9例累及内囊,9例累及双侧苍白球,5例累及双侧丘脑,1例累及胼胝体.病变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11例ADC图病变呈高信号,2例ADC图病变呈低信号.13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脑回肿胀,脑沟、脑池变浅、脑室系统变小.结论 本病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职业接触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但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同时梗死却少见,且容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科中心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经头颅MRI证实3例双侧丘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58例丘脑卒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 CT的普及 ,丘脑卒中的诊断率明显增高。我院 1996~ 1999年共收治脑卒中 2 0 8例 ,其中丘脑卒中 5 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3例 ,女 2 5例 ;年龄 5 0~ 94岁 ,平均(6 5 .6 )岁。均经头颅 CT确诊 ,其中丘脑梗死 2 8例 ,丘脑出血30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 2 9例 (5 0 % ) ,有脑梗死病史 6例 ,有冠心病、房颤病史 5例 ,有糖尿病史 4例。1.2 临床表现 头痛 30例 ,呕吐 15例 (其中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 5例 ) ,不同程度言语障碍 31例 (其中言语不清 18例 ,自发言语减少 5例 ,语音低 5例 ,完全性失语 2例 ) ,嗜睡 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灶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MI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脑电图和脑CT变化的特征。方法:对34例MID患者(MID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脑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MID组脑电图异常率82%,α节律变慢出现弥漫性θ和δ波增多,波幅降低。CT和MRI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脑萎缩、脑室系统有扩大现象。结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均在入院后48h内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结果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出心电图异常84例,异常率为71.19%。梗死部位为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11%、81.25%,均高于脑叶梗死者的41.18%(P0.05);病情程度为重度及中度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67%、84.62%,均高于轻度者的51.0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多伴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将心电图检查作为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学特点。方法:对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心脑血管症状为主;CT或MRI检查:单侧或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8例,枕叶梗死6例,颞叶梗死7例,中脑梗死8例,小脑梗死7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结合CT或MRI的特点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的颅脑MR表现,探讨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者和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无痴呆者颅脑MR表现。结果①痴呆组中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半卵圆中心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发性脑梗死、双侧脑梗死、左侧脑梗死在痴呆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痴呆组脑梗死总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前肢、外囊、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痴呆组患者梗死总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且豆状核、内囊前肢、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半卵圆中心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体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④痴呆组白质疏松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级、3级白质疏松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01);⑤脑萎缩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海马体积均较对照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脑萎缩的程度与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发病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华西医学》2009,(7):1826-1828
目的:分析骨梗死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8例临床证实为骨梗死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7例累及双侧股骨下段及双侧胫骨上段,1例累及双侧股骨下段,均呈地图样信号异常。结论:骨梗死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怀疑骨梗死应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6.
王琪 《护理研究》2001,15(5):278-278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其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均较高。疏血通是一种新型的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中药制剂 ,我科于 2 0 0 0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应用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 32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6 0例 ,均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将 6 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3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32岁~ 76岁 ,平均 5 6 .5岁 ;其中基底节区梗死 19例 ,脑叶梗死 4例 ,丘脑梗死 2例 ,脑干梗死 2例 ,多发…  相似文献   

17.
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脑CT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司娟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3-6993
目的 探讨多发梗死灶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脑电图和脑CT变化的特征。方法:对34例MID患者(MID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脑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5~0.01)。MID组脑电图异常率82%,α节律变慢出现弥漫性0和8波增多,波幅降低。CT和MRI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脑萎缩、脑室系统有扩大现象。结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双侧脑桥、小脑、丘脑、脑干多发梗死临床并不多见,由于忽视早期或较早期的功能训练而导致永久性致残病人很多[1],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7例痴呆患者和32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与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50例发生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50例未发生PSCI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PSCI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LDL C、UA、hs CRP水平较高;颞叶梗死、丘脑梗死的比例较高(均P<0.05);两组教育程度及卒中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既往卒中2次及以上、糖尿病、LDL C、hs CRP水平升高、颞叶梗死是PSCI的危险因素;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PSCI的保护因素。结论 低文化程度、糖尿病、既往有卒中病史、LDL C及hs CRP水平升高、颞叶梗死的缺血性患者发生PSCI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