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睾丸肿瘤超声诊断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小儿睾丸肿瘤应用7.5~10.0MHz高频超声检查,并进行血清胎儿甲种球蛋白(AFP)定性.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卵黄囊瘤9例,AFP定性全部阳性;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此3例AFP定性均阴性.超声图像共同特征睾丸增大,内呈不均质中强回声改变.卵黄囊瘤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畸胎瘤呈囊性多房改变或见液暗区外,有钙化强光斑伴声影.结论超声检查小儿睾丸肿瘤,图像清晰、直观、无创无痛,小儿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小儿睾丸肿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05 ~ 2009年收治的23例睾丸肿瘤患儿临床资料,年龄2个月至9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术前常规进行血清AFP、胸部CT、睾丸及腹膜后超声检查,睾丸MRI检查.采用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睾丸瘤体剔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等术式,术中均行冰冻病理切片,术后根据瘤体性质进行相应化疗.随访6个月至5年,监测血清AFP动态变化,以及阴囊、腹股沟、腹膜后超声和胸片检查.结果 23例中,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卵黄囊瘤11例,畸胎瘤8例,横纹肌肉瘤1例,精原细胞瘤1例,皮样囊肿2例.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13例,睾丸肿瘤剔除术10例.获随访21例,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卵黄囊瘤Ⅰ期9例,术后化疗1个疗程;Ⅱ期2例,术后1个月复查AFP阳性,PET检查提示阴囊残留复发1例,腹膜后转移1例.畸胎瘤8例,皮样囊肿2例,行保留睾丸的瘤体剔除术,均无瘤存活.结论 睾丸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Ⅱ、Ⅳ期应采取手术加化疗.良性睾丸肿瘤可行肿瘤剔除术而保留睾丸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睾丸卵黄囊瘤超声检查显示病变睾丸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弥漫增大者睾丸回声水平与正常睾丸组织相似,血供较对侧丰富;局限性增大者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增大,以等同声或偏高回声为主.肿瘤血供丰富,边界清楚,包膜较厚而光整.结论睾丸卵黄囊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小儿睾丸肿瘤35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35例小儿睾丸肿瘤中睾丸卵黄囊瘤16例,畸胎瘤12例,分析表明,以睾丸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其次为鞘膜积水等,血清AFP是诊断小儿卵黄囊瘤的重要肿瘤标记物。33例采用经腹股沟睾丸切除术,4例睾丸卵黄囊瘤接受淋巴清扫术。16例卵黄囊瘤病例后化疗1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5.
睾丸肿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2年2月收治41例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3个月~6岁,其中<2岁25例,睾丸卵黄囊瘤24例,睾丸畸胎瘤16例,睾丸横纹肌肉瘤1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中17例卵黄囊瘤和1例横纹肌肉瘤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恶性肿瘤均行联合化疗。睾丸畸胎瘤患儿均存活,卵黄囊瘤随访21例,生存16例,死亡5例。结论B超是鉴别睾丸肿瘤有效方法之一,CT扫描对了解有无转移灶有益;甲胎蛋白(AFP)测定对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有极大帮助,术后多药联合规则化疗对提高睾丸恶性肿瘤的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睾丸畸胎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0例临床疑诊为睾丸肿瘤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10例同时进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为睾丸畸胎瘤,其中4例为良性畸胎瘤,超声显示其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少;6例为恶性畸胎瘤,超声显示其边界不清,未见明显包膜,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CT提示9例为睾丸畸胎瘤,1例未能明确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睾丸畸胎瘤的诊断较CT检查有更多的影像学特点及优势,是诊断小儿睾丸畸胎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至2014年收治的61例儿童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均以阴囊包块就诊,其中60例无痛;61例体查均有阴囊沉重感,透光试验均为阴性;3例提睾反射消失,6例误诊为鞘膜积液,4例初诊腹股沟疝,2例睾丸炎症,1例误诊为腺瘤。术前AFP值均增高,超声检查提示实性包块,CDFI提示84.8%睾丸肿块血流丰富。阴囊X线片均未见确切钙化影。60例行瘤睾高位切除术,1例行睾丸肿瘤剥除术,11例加行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多见疏网状、腺泡样以及乳头样结构。2009年以前术后化疗采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近5年采用PEB(顺铂+足叶以带+博来霉素)方案、PVB(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方案或二者交替化疗。术后1~2个月随访AFP值多降至正常,无一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儿童睾丸卵黄囊瘤多因无肿痛性肿块就诊,体查包块有沉重感,AFP值升高,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包块。胸片和腹部超声可协助肿瘤临床分期。手术方案主要为高位瘤睾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能协助术者选择手术范围,术后配合化疗,患儿临床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睾丸肿瘤60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小儿原发性和继发性睾丸肿瘤6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例卵黄囊瘤作免疫组化染色。回顾分析国内小儿睾丸肿瘤类型文献资料共203例。结果:60例小儿睾丸肿瘤生殖细胞起源占85.0%,均为单一成分的生殖细胞起源肿瘤,恶性率70.0%,卵黄囊瘤占55.0%。初次就诊时大多数病例为一期。6例有转移者均为卵黄囊瘤。卵黄囊瘤病理形态多样,以内胚窦、网状、玻璃样小体、微囊及腺样结构较为多见。免疫组化染色10例中6例显示甲胎蛋白+、抗胰蛋白酶+、细胞角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波形蛋白-,P^53 。结论:小儿睾丸肿瘤与成人不同,3岁以内多见,占85.96%。恶性率较成人低,以卵黄囊瘤和成熟性畸胎瘤多见,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治疗小儿良性睾丸肿瘤43例的临床经验。方法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作者收治43例小儿良性睾丸肿瘤,年龄5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4岁7个月。左侧28例(65%),右侧14例(33%),双侧1例(2%)。多以阴囊内无痛性肿块或阴囊沉重感就诊。超声检查提示为畸胎瘤或表皮样囊肿,39例术前甲胎蛋白(AFP)正常,4例高于正常(正常值0—20ng/mL)。35例取阴囊切口,8例取腹股沟切口,切开睾丸白膜,完整剥离肿瘤,缝合睾丸。术后随诊5—88个月(平均33个月)。结果43例均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切除瘤体包膜完整无破溃。术后病理诊断:成熟畸胎瘤27例(63%),不成熟畸胎瘤2例(5%),皮样囊肿12例(28%),单纯性囊肿2例(5%)。40例获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超声检查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可作为判断睾丸肿瘤性质的方法之一,对诊断为良性睾丸肿瘤者可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预后良好;在辅助检查结果不确切的情况下需做术中睾丸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保留睾丸手术治疗原发性儿童睾丸畸胎瘤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9月收治29例原发性睾丸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儿,均为单侧,平均发病年龄43.9个月(50 d~12岁).所有患儿均表现为患侧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且经术前B超证实.除1例50 d患儿的甲胎蛋白(AFP)超出正常范围外,其余28例的AFP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29例患儿中21例(72%)行保留睾丸手术,其余8例因睾丸中无正常睾丸组织而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所有病例术中冰冻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均为睾丸畸胎瘤,其中成熟型27例,不成熟型2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29例患儿术后随访至今,平均49.7个月(12~92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21例保留睾丸组织的患儿术后B超随访患侧睾丸无萎缩.结论 原发性儿童睾丸畸胎瘤应首选考虑尽可能保留睾丸组织.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赖于术前AFP、B超以及术中对病变的评价、冰冻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小儿睾丸畸胎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2001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小儿睾丸畸胎瘤患儿35例,平均年龄3.6岁(1个月~10岁)。多以缓慢生长的阴囊无痛性肿块就诊,其中成熟畸胎瘤32例(91%);不成熟畸胎瘤3例(9%)。结果全部患儿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切除率100%,其中保留睾丸手术33例(94%),睾丸全切2例(6%)。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符合率100%。术后平均随访时间75(5~142)个月,均无复发,血清甲胎蛋白(AFP)正常,睾丸生长发育良好,无睾丸萎缩坏死发生。结论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AFP检测,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做出比较明确的临床诊断,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有部分正常睾丸组织的睾丸畸胎瘤患儿行保留睾丸手术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小儿睾丸肿瘤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56例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3月本院收治的56例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以睾丸肿块就诊,1例以隐睾就诊,2例以血管瘤就诊。均经超声检查,33例行瘤标检测。56例中,24例为睾丸恶性肿瘤,采用睾丸切除、精索高位切除术;32例为睾丸良性肿瘤,其中2例行睾丸切除术,其余均单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获随访的恶性睾丸肿瘤15例,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9年,2例Ⅳ期患儿分别在术后17个月和28个月死于肺转移和周身转移。18例良性睾丸肿瘤随访3个月至7.5年,无复发。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恶性睾丸肿瘤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后积极化疗可提高疗效。对良性睾丸肿瘤应根据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决定睾丸的取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睾丸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收治睾丸良性肿瘤16例,术中均行冷冻切片活检,病理证实为睾丸良性肿瘤后行保留睾丸手术。对14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4.5年。结果术中冷冻切片病理结果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完全一致,睾丸囊性成熟型畸胎瘤10例,睾丸表皮样囊肿4例,睾丸黏液囊肿2例。随访患侧睾丸大小正常,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 保留睾丸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保留睾丸组织,对患儿心理发育、内分泌功能及生育能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防止睾丸残基瘤误诊或延迟诊断,探讨早期正确诊断睾丸残基瘤的方法.方法 对6例激素治疗无效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的情况,结合内分泌学方面如血睾酮、雄烯二酮的测定,影像学超声及磁共振检查,从而确定患儿睾丸内是否存在病灶,并行结节剔除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睾丸残基瘤.结果 6例患儿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指标紊乱,临床表现上4例患儿出现全身乏力、痤疮增多或局部酸痛不适,体格检查均可触及睾丸内结节形成,1例患儿曾行睾丸CT检查,当时未能认出已存在的睾丸内病灶;1例患儿曾行一侧肾上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半年症状复发;6例患儿超声及磁共振均提示睾丸内病灶;全部患儿均Ⅰ期行双侧睾丸残基瘤剔除术,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异位的肾上腺组织.结论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常合并睾丸残基瘤,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中其发病率更高;由于对其认识不够,容易误诊或延诊,影响患儿的激素治疗效果;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随诊期间,应常规行睾丸触诊及超声检查;出现激素疗效不佳,应高度怀疑睾丸残基瘤形成,磁共振检查可明确有无睾丸内病变;按照一定的随诊诊断流程可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或延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睾丸非精原细胞瘤(nonse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 NSGCT)患儿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9年诊断为NSGCT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各组患儿病例构成比,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评估影响NSGCT患儿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 011例NSGCT患儿纳入本研究, 其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95例, 卵黄囊瘤120例, 胚胎性癌143例, 绒毛膜癌52例, 恶性畸胎瘤101例。整个队列的中位年龄为17岁(0~18岁), 中位生存时间为84个月(1~191个月)。整个队列的5年OS和CSS分别为97%和97.2%;亚组生存分析显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恶性畸胎瘤的5年OS和CSS分别为97.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良性睾丸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到2009年3月收治的29例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42.6个月(4个月至12岁),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阴囊肿块,除1例术前AFP升高外,其余术前AFP均在正常范围。结果均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21例为成熟性畸胎瘤,2例为表皮囊肿,4例为皮样囊肿,1例为囊肿性病变伴肉芽肿形成,1例为未成熟畸胎瘤(后行睾丸切除术)。25例冰冻切片均诊断为良性病变。21例B超下计算肿瘤体积为(1.25±2.05)mL,患侧睾丸体积(含肿瘤)为(4.56±5.07)mL,肿瘤占睾丸体积比例为(54.3±30.11)%(6.04%~100%)。7例最近1次门诊随访术侧平均睾丸体积为(0.78±0.31)mL,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0例平均获随访34个月(4~72个月),无一例复发,患侧睾丸发育良好。结论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可作为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实体瘤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无法手术完整切除的实体瘤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予以化疗,待瘤体缩小后行手术切除,并将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1例均穿刺活检获成功,5例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后家长放弃治疗,16例患儿行化疗,其中15例手术切除,1例正在术前化疗中.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14例结果一致,1例不符合,符合率为93.3%.结论 超声穿刺活检诊断小儿实体瘤准确性高,能为小儿实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取手术标本,在裸鼠皮下连续传代建立人卵黄囊瘤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 切取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瘤组织植入裸小鼠腹股沟皮下,连续传代.观察卵黄囊瘤移植瘤各代生长潜伏期、生长曲线.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超微结构、病理形态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动物模型标本的甲胎蛋白(AFP)、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细胞角蛋白(CKPan)表达.同时分析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结果 15个月中连续在裸鼠皮下传7代,成瘤率逐渐升高:前三代的成瘤率分别为20%、40%、65%,此后接种成瘤率为100%,肿瘤生长潜伏期为32 d.移植瘤生长曲线与Gompentz函数符合.移植瘤保留了原卵黄囊瘤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示卵黄囊瘤的标志物AFP、PLAP、CK表达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数目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数目波动于34~86,可见染色体缺失断裂,不同于正常裸鼠和人染色体数目.结论 该模型基本保留了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卵黄囊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15例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最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儿中,男女比为4∶1,平均年龄3.9岁,无外伤史,部分发病前有饮食过量并剧烈运动的可疑诱因,均以急腹症就诊.腹痛史3 h~3年不等.本组门、急诊诊断准确率为26.7%(4/15),彩色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6.6%(13/15),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3.3%(14/15).所有病例均通过手术探查及病理诊断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管瘤.其中肿瘤位于小肠系膜9例,结肠系膜6例.囊液清亮4例,乳糜样液体3例,血性液体8例.4例行完整的肿瘤剔除,6例部分剔除,5例连同累及肠管一并切除.全部患儿行彩色超声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及粘连性肠梗阻发生,60%(9/15)随访3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淋巴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误诊及漏诊率高.对反复出现腹痛、腹胀的患儿应警惕患该病可能.彩色超声和CT检查对诊断帮助大,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的产前诊断与多学科协作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方案。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接受MDT模式治疗的34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MDT团队由新生儿外科医生、产前诊断科医生、超声科医生、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组成。按照肿瘤长径大小将34例患儿分为巨大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13例),普通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21例),比较两组性别、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肿瘤性质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4例中,33例于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提示骶尾部肿物,经MDT团队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并讨论制定多学科协作诊治方案;另有1例于产后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3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成熟型畸胎瘤29例(85.3%,29/34),未成熟畸胎瘤5例(14.7%,5/34)。巨大畸胎瘤组和普通畸胎瘤组患儿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伤口愈合情况、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感染3例、伤口裂开5例。3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3年,无一例复发及明显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胎儿骶尾部畸胎瘤,MDT有利于改善SCT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