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血脂、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析41例CAB(;和38例OPCAB术前、术后第1、3、7、10、14、28d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12(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试期间未服用调脂药物。结果(1)术后两组均可见术后第1、3、7、10、14dTC、LDL-C明显下降(P〈0.001),其中术后第1d达最低值,以后各时段逐渐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01),28d超过术前基线水平(P〈0.05),CCABG组和OPCAB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TG、HDL-C术后第1d达最低值(P〈0.001),第3、7、10、14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术后第28d超过术前基线水平(P〈0.05);(3)LP(a)术后第7d开始升高、持续至术后第28d仍超过术前基线水平(P〈0.05)(4)hsCRP术后第1d升高,第3d达峰值,以后各时段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01),第28d恢复基线水平(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血脂代谢均有影响,12(a)和hsCRP的变化提示术后存在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 6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和 87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的疗效。方法 :对 15 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 ;OPCAB组在ICU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方面优于CCABG组 ;但两组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OPCAB和CCABG均安全可行 ,疗效确实 ;OP CAB与CCABG相比 ,虽有一定优势 ,但不能取代CCAB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的作用,以确定其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5年10-12月行OPCAB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PGE1组患者在返回ICU后静脉持续泵人PGE1制剂(剂量为5~20ng/kg·min),维持24-48h。于术后不同时间点监测心脏指数、体循环阻力、肺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测量红细胞压积、凝血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血清肌酐(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PGE1组患者术后体循环阻力和肺血管阻力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心脏指数则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红细胞压积均下降,凝血功能术后当天下降、术后第1d升高,但PGE1组高凝状态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r和BUN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PGE1组较对照组含量低(P〈0.05)。结论PGE1在OPCAB患者术后恢复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 方法 将 170例 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 )患者分为 OPCAB组和 CCABG组 ,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 ,OPCAB组与 CCABG组间曾行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和 3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 31.8%比 18.3%和 5 9%比 78% ,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3.6± 0 .8支比 4.3± 1.0支 (P<0 .0 1) ,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 ,住院费用较低 (P<0 .0 5 )。但术后并发症如二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OPCAB组为 9.8% ,CCABG组为 14.6 % ;OPCAB组无手术死亡 ,CCABG组死亡 1例 (P>0 .0 5 )。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但目前尚不能替代 CCABG,其近、远期效果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对体外循环后血小板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328例体外循环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术前、术后的血小板数,术中、术后用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结果:体外循环后血小板减少,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引流量、用血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对减少体外循环后渗血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对低射血分数(EF)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心脏外科在2005年12月-2009年8月收治41例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行OPCAB手术。记录手术前EF,左室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末内径(LVDD)与术后一周和三月复查结果进行比较;此外,测定手术前与手术后8小时肌酐(Cr),尿素氮(BUN),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比较。结果1例术后14h死于心低排出综合征,死亡率为2.43%,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一周EF、LVSD与术前相比虽未见明显变化(P〉0.05)。但LVDD明显缩小(P〈0.05);术后三个月后复查心脏超声EF值明显提高(P〈0.05),LVSD未见明显缩小(P〉0.05),LVDD明显减小(P〈0.05);出院时34例(85%)患者NYHA分级较手术前有1—2级不同程度的改善,37例(92.5%)患者CCS分级较手术前有1—2级不同程度的改善;手术前后Cr,BUN及PLT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30例患者随访1—2年,心绞痛症状消失,心肌缺血表现及活动耐力明显改善。结论低EF冠心病患者实施OPCAB避免或减少了体外循环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而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患者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心肌的损伤情况.方法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OPCAB组:71例,行OPCAB;CCABG组:31例,行CCAB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4、12小时、1、3、5天测定cTnI和CK-MB.结果CCABG组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2.97±0.84支),OPCAB组1~5支(2.69±0.92支);两组均无围术期心肌梗死.两组术后早期cTnI和CK-MB均有升高,分别于术后5天和术后3天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4、12小时、术后1天OPCAB组cTnI值与CCABG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有选择的施行OPCAB是一种安全和合理的手术方式,OPCAB的心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CCABG.  相似文献   

9.
Gao C  Zhou F  Li B  Xiao C  Ma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30-931
目的 对比研究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术 (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术 (OPCAB)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动态变化规律 ,以明确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  5 9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射血分数 (EF) 0 35~ 0 5 6 ,其中 34例行OPCAB ,患者平均年龄 (5 9 1± 1 7)岁 ,平均搭桥数 1 0~ 5 0支 ,平均 (2 90± 0 8)支 ;2 5例行CCABG ,患者平均年龄 (5 6 5± 1 8)岁。搭桥数 2 0~ 5 0支 ,平均 (3 2± 0 7)支。分别在术前 ,术后第 8、2 4、48、72、96、12 0h时 ,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 ,离心后取血浆测定cTnI值。cTnI的测定采用自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荧光测定法 ,仪器检测灵敏度cTnI 0 35 μg/L。  结果 术前 2组患者cTn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OPCAB手术组cTnI值在术后观察期内均低于CCABG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1 9432 ,P =0 0 0 7)。全组患者无死亡 ,均痊愈出院。 结论 cTnI是诊断心肌损伤的良好指标。OPCAB手术心肌损伤程度显著低于CCABG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术后ICU监护工作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甲组(n=32)OPCAB组;乙组(n=48)CABG组。通过对两组病人术后ICU内监护时间、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作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ICU内监护时间、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引流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功能稳定,并发症少,明显减少了药品使用和护理工作量,能为监护室的排班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糖尿病病人非体外循环和经典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和CCABG)的术后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1999年4月至2008年1月,318例糖尿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 210例,CCABG 108例.两组术前总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CCABG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正中开胸,胸膜外游离带蒂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大隐静脉(GSV)与其他靶血管吻合,吻合口超过2个采用序贯吻合.术前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 mmol/L以下,术后早期在ICU时持续泵入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8mmol/L.结果 两组共5例(1.57%)死亡,7例(2.20%)发生并发症.两组均达到完全再血管化,平均移植旁路血管OPCAB组(2.6±1.1)支,低于CCABG组的(3.1±1.3)支,P<0.05.OWCAB组死亡1例(0.48%),明显低于CCABG组4例(3.70%),P<0.05.OPCAB组发生并发症5例(2.30%),CCABG组2例(1.8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术期严格控制血糖至接近正常水平,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率低.OWAB术后早期病死率明显低于CCAB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使用Meta分析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在 Medline、SCI、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库(CENTRA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检索中文和英文的相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09年1月.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两名评价员独立地筛选文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0版所建议的评价方法 对纳入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22个试验进行Meta分析,OPCAB组共纳入1494例病人,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2.81%;CCABG组共1512例,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3.57%.Meta分析结果 显示OPCAB和CCABG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54~1.20,P=0.28).结论 依据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显示,OPCAB和CCABG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Meta分析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在 Medline、SCI、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库(CENTRA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检索中文和英文的相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09年1月.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两名评价员独立地筛选文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0版所建议的评价方法 对纳入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22个试验进行Meta分析,OPCAB组共纳入1494例病人,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2.81%;CCABG组共1512例,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3.57%.Meta分析结果 显示OPCAB和CCABG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54~1.20,P=0.28).结论 依据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显示,OPCAB和CCABG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心脏功能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术后早期心脏功能。方法 OPCAB组42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63例(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心肌酶水平和心电图变化,利用Wwan-Ganz导管分析术中和术后血液动力学变化趋势,并评价早期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别。OPCAB组中CK、CK-MB、AST、LDH的平均血浓度在术后当天、术后1d、3d和术后1周均正常,而对照组则有升高。OPCAB组心电图阳性变化数目较对照组少见。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OPCAB组的心排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和左室作功能指数匀较对照组恢复迅速,而肺动脉楔压和中心静脉压水平偏低。OPCAB组近期临床效果也较对照组优越。结论 OPCAB组术后早期心脏功能优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提示OPCAB手术心肌保护效果好,血管吻合的精确性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Meta分析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在 Medline、SCI、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库(CENTRA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检索中文和英文的相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09年1月.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两名评价员独立地筛选文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0版所建议的评价方法 对纳入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22个试验进行Meta分析,OPCAB组共纳入1494例病人,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2.81%;CCABG组共1512例,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3.57%.Meta分析结果 显示OPCAB和CCABG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54~1.20,P=0.28).结论 依据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显示,OPCAB和CCABG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就伴发疾病的处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高龄患者91例,年龄70~83岁.75岁以上者22例.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CCABG组)7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OPCAB组)19例.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其中CCABG组术前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肾动脉支架2例;OPCAB组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肾动脉支架1例.全组左侧胸廓内动脉使用率为96.7%;CCABG组心肺转流时间(108±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0±22)min;搭桥数(3.5±0.8)支.OPCAB组搭桥数(2.9±0.7)支. 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2例,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感染.CCABG组有1例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但与OPC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二次开胸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CABG组搭桥支数高于OPCAB组(P<0.01).术后随访3~36个月,OPCAB组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控制有效. 结论 处理好伴发疾病,充分再血管化,最大限度改善心肌供血,70岁以上CABG患者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是否在心肺转流下手术,预后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