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避免过度治疗。方法对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常规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年龄53~67岁,平均61.5岁,4例患者均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镜下见癌组织由形态单一、分化良好的基底样小细胞组成,排列成小巢状或条索状。癌巢周边见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部分癌巢中央形成囊性腔隙,也可见腺样或鳞状分化。4例患者均伴子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5/6、CK8/18、CK19、p16、p40、p53、BCL-2和p63均阳性,ER、CK7、CEA、CD117和S-100均阴性。原位杂交检测:HPV16/18阳性。4例患者随访19~62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属于罕见但预后较好的肿瘤,因预后不同,需与腺样囊性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及腺鳞癌鉴别。治疗可选择全子宫切除术或宫颈锥切术,不推荐放、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比较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 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治的9例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和3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详细复习临床资料, 复阅全部病理切片, 观察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电话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二者均以绝经后妇女多见(发病年龄43~74岁)。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临床常无症状, 多以体检时宫颈涂片异常就诊, 阴道镜检查时常无肿块。而腺样囊性癌患者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 阴道镜检查时常有肿块。组织学上两种病变的共同特点为肿瘤呈巢状生长, 由基底样肿瘤细胞构成, 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两种病变可以共存, 也可与鳞状细胞癌或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不同点为腺样基底细胞癌多位于宫颈鳞柱交界区及上皮下, 巢团中央伴鳞状分化, 或呈双层腺样排列, 细胞形态温和, 核分裂象偶见, 间质反应不明显;而腺样囊性癌细胞巢内肿瘤细胞多呈筛状排列, 筛孔内见均质红染及蓝染分泌物, 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象易见, ...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癌△Np63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Np63蛋白表达在子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4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包括15例CIN1,6例CIN2和22例CIN3),21例角化型和33例大细胞非角化型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40例腺癌、4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鳞癌、2例移行细胞癌、2例玻璃样细胞癌和1例腺瘤样基底细胞癌的标本选自韩国高丽大学安岩附属医院和延边妇幼保健医院病理科,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Np63蛋白在上述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p63蛋白在所有子宫颈鳞癌标本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所有腺癌则为阴性。随着CIN病变级别的增加,△Np63蛋白表达的分布范围也逐渐增多,而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颈癌中,合并鳞状细胞分化(associatedwithsquamousdifferentiationofuterinecervix)的病变区△Np63表达增强,但在腺性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区域△Np63则不表达。结论△Np63蛋白检测对区分子宫颈癌组织学类型的具有重要意义,且对子宫颈腺癌的鉴别诊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ΔNp63蛋白表达在子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4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15例CIN1,6例CIN2和22例CIN3),21例角化型和33例大细胞非角化型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40例腺癌、4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鳞癌、2例移行细胞癌、2例玻璃样细胞癌和1例腺瘤样基底细胞癌的标本选自韩国高丽大学安岩附属医院和延边妇幼保健医院病理科,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ΔNp63蛋白在上述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ΔNp63蛋白在所有子宫颈鳞癌标本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所有腺癌则为阴性。随着CIN病变级别的增加,ΔNp63蛋白表达的分布范围也逐渐增多,而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颈癌中,合并鳞状细胞分化(associated with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 of uterine cervix)的病变区ΔNp63表达增强,但在腺性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区域ΔNp63则不表达。结论 ΔNp63蛋白检测对区分子宫颈癌组织学类型的具有重要意义,且对子宫颈腺癌的鉴别诊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来自于移行区,形态学变化可从基底细胞增生到基底细胞癌。前列腺基底细胞癌比较少见,作者研究了29例基底细胞癌,病人年龄42~89岁(平均69岁)。组织学检查84%(24/29)病例为多种组织学构型,其中腺样囊样构型(AC—P)和小的实性巢伴巢周围细胞栅栏状排列是最主要的构型,各占64%。其他构型包括基底细胞增生样构型9例、小管状构型,部分管内侧偶见玻璃变的胶原纤维9例,其中4例混杂有条索状结构、大的实性巢8例,其中5例中央有坏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一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按2003年WHO宫颈肿瘤分类标准观察5例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宫颈活组织和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肉眼子宫颈肥大、呈颗粒状、息肉样或菜花样新生物(4/5)。显微镜下未见明显挖空细胞,呈移行或鳞状细胞样分化,部分似有腺细胞样分化。组织形态学: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构成,乳头由多层异型鳞状及移行细胞样上皮覆盖。2例非浸润性,2例乳头间质浸润,1例子宫颈壁浸润;免疫组化显示P16和细胞角蛋(cytokeratin,CK)19和CK5/6均强阳性,CK7阳性强弱不等,1例CK20上皮表层灶状阳性,余为阴性;4例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结论:鳞状移行细胞癌是兼有鳞状-移行细胞形态和一定腺样分化的非腺性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它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具有向乳头间质和宫颈壁浸润、复发及转移的特点。鳞状移行细胞癌需与宫颈其他乳头状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发生在食管的碰撞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镜下见距门齿34~37cm处食管见一隆起型灰黄色肿物,组织学表现为双原发肿瘤,糜烂区为中分化鳞癌,浸润黏膜下层,周围可见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隆起型灰黄色肿物主要由3种不同组织构型区域融合构成。免疫表型:未分化基底样细胞CK8/18、CAM5. 2、p63、p40、GATA-3、S-100均(+),CK5/6、CK7均灶(+),AR、GCDFP-15、SMA均(-);腺样囊性癌样区域:腺上皮CK8/18、CAM5. 2、CK7均(+),基底细胞p63、p40、CK5/6、S-100、CD117均(+),SMA、AR、GCDFP-15、GATA-3均(-);皮脂腺分化区域:CK5/6、p40、GATA-3、EMA均(+),SMA灶(+); AR、GCDFP-15、vimentin、CD117、CD15均(-);鳞癌区域:p40、p63、CK5/6均(+)。随访56个月,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临床罕见,需与基底细胞样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鳞癌及MuiR-Torre综合征鉴别。  相似文献   

8.
43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BSCC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SCC由类似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巢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24例(55.8%)与普通鳞癌或腺鳞癌并存,11例(25.6%)出现局灶鳞化,28例(65.1%)见到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CKpan、AE1、AE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呈中至强阳性表达,Syn、CgA分别有1例呈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阴性。结论BSCC是食管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明显的侵袭性行为,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作者报道12例具有类癌组织学形态特点,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4例无吸烟史。所有肿瘤均显示类癌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学特点,即器官样、岛状、小梁状以及腺泡状结构,瘤细胞低核质比,胞质丰富,核卵圆形或圆形,染色质胡椒盐样,亦可见到多角形/镶嵌状、岛状/小叶状的生长方式。局灶可见瘤细胞核呈不规则或不均质状。8例可见点状坏死。所有病例均未见间变型瘤细胞、大片坏  相似文献   

10.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基底细胞腺癌和7例腺样囊性癌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电镜(2例)的观察。结果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在免疫表型方面非常相似;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之间在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差别。结论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的鉴别诊断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有助于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腺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样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涎腺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2.
子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子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squamo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T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探讨ST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细胞分化。方法 参照2003年WHO子宫颈肿瘤组织学分类,对8例STCC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37.1岁(28~54岁),临床表现为接触性阴道出血,部分病例白带有异味,病程1个月~5年。子宫颈肥大呈粗颗粒状或微绒状,部分病例(2/8)见息肉或菜花样新生物。所有病例均见乳头状结构,乳头由多层异型鳞状细胞样或移行细胞样上皮覆盖,细胞无挖空特征,乳头内为纤维血管中心柱;大部分乳头为非浸润性,2例为浸润性,2例子宫颈壁有深部浸润的表面乳头中见厚壁血管。所有病例均见程度不等的子宫颈间质浸润(0.1cm至全层),HE切片下判断4例有脉管内浸润,1例盆腔淋巴结有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16均呈强阳性表达,CK7、CK14、CK19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CK20仅在2例见局灶阳性,在D2-40标记下发现6例有淋巴管浸润。结论 STCC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学特征的子宫颈恶性肿瘤,有别于子宫颈普通鳞癌及其他呈乳头状生长的恶性肿瘤如疣性癌、疣状癌等;尽管大部分乳头为非浸润性,STCC易向子宫颈壁浸润的特点提示深部活检明确诊断的必要性,乳头内厚壁血管可能与深部浸润有关;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TCC属鳞状细胞癌,不支持有真正的移行细胞分化。STCC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易经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头皮处见一1cm×1cm×0.5cm结节状肿物,全身检查未见内脏器官病变。镜检:肿瘤位于真皮,呈境界清楚的多结节状分布。肿瘤大部分排列成片状、腺样、筛孔状,部分区域细胞形成类癌样结构,大多数肿瘤细胞呈基底样细胞改变,可见散在明确的皮脂腺细胞分化,核分裂象偶见,未见明显异型性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E1/AE3、MLH1、MSH2、皮脂腺细胞EMA均阳性,CgA、Syn、NSE均阴性。结论皮脂腺瘤中的类癌样结构是最近才认识的少见组织学结构,病理诊断中应注意与转移性类癌、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和Muir-Torre综合征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均为玉B,淋巴结均无转移。眼观:5例子宫颈肿物呈菜花状,1例呈息肉样,其余呈浸润性增厚。镜下见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散在或成片巢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1个或数个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样冶分布。瘤细胞间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K阳性率100%,p63阳性率37.5%,p16阳性率62.5%,CK5/6阳性率75%,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淋巴细胞以CD3和CD8阳性表达为主。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1例间质淋巴细胞弱阳性。电话随访截止2013年6月,1例死亡,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子宫颈原发性LELC罕见,其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明确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例HEH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55岁.临床均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不适,均为单发,位于肝右叶,大小分别为5 cm×4 cm×3 cm、5 cm×4 cm×4 cm.例2伴肝门淋巴结转移.光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伴胞质内管腔,腔内可见红细胞,间质黏液透明变,瘤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例1伴钙化,脉管腔内见乳头状生长瘤细胞,似瘤栓样结构;例2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异型明显,伴局灶坏死,除淋巴结转移瘤细胞仅CD31阳性外,2例瘤组织CD31、CD34、FⅧRAg因子均为阳性,其中例2表达部分上皮标记如CK8和LCK.结论 HEH少见,易误诊为转移癌.在遇到胞质内管腔含红细胞、间质黏液玻璃样变性时应考虑HEH.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5岁。双侧睾丸肿大半年余,伴咳嗽、咳痰和发热于2005年3月入院。体检:双侧睾丸上极均触及无痛性硬肿物,大小分别约1.5cm×1.5cm和0.5cm×0.2cm,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既往无睾丸外伤史,无体态及毛发的改变。无明显内分泌疾病症状和体征。手术切除双侧睾丸肿物,病理检查:两块肿物组织境界清楚,直径分别约1.5cm和0.5cm。切面为黄白色带有分散的钙化点,切开时有沙砾感.未见包膜的浸润.也无出血和坏死灶。镜下观察:肿瘤内钙化十分显著,瘤细胞排列呈小梁状、小管状和实体性区域,呈巢状分布(图1)。间质部分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部分为纤维性间质,伴有形状不规则的钙化灶(图2)。瘤细胞胞体和细胞核均较大,可见明显的核仁和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质内可见不规则的深红染小体样结构。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问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包膜和血管浸润.也未见Reinke结晶和脂褐素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瘤细胞S-100蛋白和α-抑制素弥漫强阳性(图3,4),波形蛋白阳性。但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细胞角蛋白(CK)、甲胎蛋白(AFP)、Ki-67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胞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盆腔细胞型EMC进行EnVision法免疫组化标记和影像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影像学检查示盆腔内巨大占位.镜检示瘤组织呈结节状,由密集排列的瘤细胞及少量黏液样基质组成,局灶少细胞区软骨样小岛形成;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强嗜酸性或半透明,其中可见微小空泡,核居中或偏位,圆形或轻度不规则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1个明显核仁,核分裂象2~3个/10 HPF.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100、GFAP及Bcl-2,其他受检的抗体无表达.结论 EMC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组织学上需与多种肿瘤相鉴别,当出现软骨样分化和S-100阳性染色时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 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 CASTLE)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ASTLE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小叶状、巢状和条索状排列。瘤巢被纤细的血管穿插,周围被含有浆细胞的纤维间质包围。肿瘤细胞似合体细胞样或鳞状细胞样,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 CD5、CD117。结论 CASTLE临床罕见,易误诊,结合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辅以电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透明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检测Melan A、CD34、SMA、desmin、S-100、CKpan、TTF-1、Syn、CgA等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发病年龄29~60岁,平均为(50±2)岁,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多为体检时发现,CT示肿瘤为肺外周孤立性结节。瘤体最大径0.8~3 cm,呈结节状、界清无包膜,瘤体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地中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呈梭形,胞质透明,无异型,未见核分裂象,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呈巢状或器官样排列。免疫表型:Melan A(7/8)、CD34(7/8)均阳性,SMA(4/8)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1%; desmin、S-100、CKpan、TTF-1、Syn、CgA均阴性。结论肺透明细胞瘤属于良性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需与肺原发或转移性透明细胞癌、肌上皮瘤、副神经节瘤、类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测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 K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小肠KHE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肠梗阻、肠套叠为主要表现,不伴有Kasabach-Merritt综合征。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或多小叶状排列,向肠壁浸润生长,可见梭形细胞区、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和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1、CD34均强阳性, SMA 灶阳性, GLUT1、D2-40、S-100、CKpan、CK5/6、CR、desmin、DOG1和CD117均阴性。结论小肠KHE是一种罕见的中间型血管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应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卡波西肉瘤、胃肠道间质瘤和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诊断依靠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完整切除是治疗小肠KH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