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睾丸肿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2年2月收治41例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3个月~6岁,其中<2岁25例,睾丸卵黄囊瘤24例,睾丸畸胎瘤16例,睾丸横纹肌肉瘤1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中17例卵黄囊瘤和1例横纹肌肉瘤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恶性肿瘤均行联合化疗。睾丸畸胎瘤患儿均存活,卵黄囊瘤随访21例,生存16例,死亡5例。结论B超是鉴别睾丸肿瘤有效方法之一,CT扫描对了解有无转移灶有益;甲胎蛋白(AFP)测定对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有极大帮助,术后多药联合规则化疗对提高睾丸恶性肿瘤的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治疗小儿良性睾丸肿瘤43例的临床经验。方法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作者收治43例小儿良性睾丸肿瘤,年龄5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4岁7个月。左侧28例(65%),右侧14例(33%),双侧1例(2%)。多以阴囊内无痛性肿块或阴囊沉重感就诊。超声检查提示为畸胎瘤或表皮样囊肿,39例术前甲胎蛋白(AFP)正常,4例高于正常(正常值0—20ng/mL)。35例取阴囊切口,8例取腹股沟切口,切开睾丸白膜,完整剥离肿瘤,缝合睾丸。术后随诊5—88个月(平均33个月)。结果43例均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切除瘤体包膜完整无破溃。术后病理诊断:成熟畸胎瘤27例(63%),不成熟畸胎瘤2例(5%),皮样囊肿12例(28%),单纯性囊肿2例(5%)。40例获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超声检查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可作为判断睾丸肿瘤性质的方法之一,对诊断为良性睾丸肿瘤者可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预后良好;在辅助检查结果不确切的情况下需做术中睾丸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至2014年收治的61例儿童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均以阴囊包块就诊,其中60例无痛;61例体查均有阴囊沉重感,透光试验均为阴性;3例提睾反射消失,6例误诊为鞘膜积液,4例初诊腹股沟疝,2例睾丸炎症,1例误诊为腺瘤。术前AFP值均增高,超声检查提示实性包块,CDFI提示84.8%睾丸肿块血流丰富。阴囊X线片均未见确切钙化影。60例行瘤睾高位切除术,1例行睾丸肿瘤剥除术,11例加行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多见疏网状、腺泡样以及乳头样结构。2009年以前术后化疗采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近5年采用PEB(顺铂+足叶以带+博来霉素)方案、PVB(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方案或二者交替化疗。术后1~2个月随访AFP值多降至正常,无一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儿童睾丸卵黄囊瘤多因无肿痛性肿块就诊,体查包块有沉重感,AFP值升高,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包块。胸片和腹部超声可协助肿瘤临床分期。手术方案主要为高位瘤睾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能协助术者选择手术范围,术后配合化疗,患儿临床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小儿睾丸肿瘤超声诊断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小儿睾丸肿瘤应用7.5~10.0MHz高频超声检查,并进行血清胎儿甲种球蛋白(AFP)定性.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卵黄囊瘤9例,AFP定性全部阳性;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此3例AFP定性均阴性.超声图像共同特征睾丸增大,内呈不均质中强回声改变.卵黄囊瘤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畸胎瘤呈囊性多房改变或见液暗区外,有钙化强光斑伴声影.结论超声检查小儿睾丸肿瘤,图像清晰、直观、无创无痛,小儿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小儿睾丸肿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良性睾丸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到2009年3月收治的29例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42.6个月(4个月至12岁),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阴囊肿块,除1例术前AFP升高外,其余术前AFP均在正常范围。结果均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21例为成熟性畸胎瘤,2例为表皮囊肿,4例为皮样囊肿,1例为囊肿性病变伴肉芽肿形成,1例为未成熟畸胎瘤(后行睾丸切除术)。25例冰冻切片均诊断为良性病变。21例B超下计算肿瘤体积为(1.25±2.05)mL,患侧睾丸体积(含肿瘤)为(4.56±5.07)mL,肿瘤占睾丸体积比例为(54.3±30.11)%(6.04%~100%)。7例最近1次门诊随访术侧平均睾丸体积为(0.78±0.31)mL,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0例平均获随访34个月(4~72个月),无一例复发,患侧睾丸发育良好。结论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可作为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儿睾丸肿瘤35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35例小儿睾丸肿瘤中睾丸卵黄囊瘤16例,畸胎瘤12例,分析表明,以睾丸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其次为鞘膜积水等,血清AFP是诊断小儿卵黄囊瘤的重要肿瘤标记物。33例采用经腹股沟睾丸切除术,4例睾丸卵黄囊瘤接受淋巴清扫术。16例卵黄囊瘤病例后化疗1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7.
治疗小儿睾丸卵黄囊瘤25年的临床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25年治疗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疗效,以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43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均施和根治性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术。27例同时或分期施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7例甲胎蛋白(AFP)升高。随访32例,存活29例,其中淋巴结清扫16例,未清扫13例。结果 腹膜后洒巴结清扫组存活率与未清扫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AFP阳性的存活率与AFP阴性者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对Ⅰ期小儿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为睾丸肿瘤的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5例超声检查提示为卵黄囊瘤,5例提示为畸胎瘤.结果 15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患儿中,1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卵黄囊瘤,1例手术结果为间质细胞瘤,5例超声检查提示畸胎瘤均与手术病理相符.20例患儿均无区域淋巴...  相似文献   

9.
小儿睾丸肿瘤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56例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3月本院收治的56例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以睾丸肿块就诊,1例以隐睾就诊,2例以血管瘤就诊。均经超声检查,33例行瘤标检测。56例中,24例为睾丸恶性肿瘤,采用睾丸切除、精索高位切除术;32例为睾丸良性肿瘤,其中2例行睾丸切除术,其余均单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获随访的恶性睾丸肿瘤15例,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9年,2例Ⅳ期患儿分别在术后17个月和28个月死于肺转移和周身转移。18例良性睾丸肿瘤随访3个月至7.5年,无复发。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恶性睾丸肿瘤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后积极化疗可提高疗效。对良性睾丸肿瘤应根据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决定睾丸的取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保留睾丸手术治疗原发性儿童睾丸畸胎瘤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9月收治29例原发性睾丸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儿,均为单侧,平均发病年龄43.9个月(50 d~12岁).所有患儿均表现为患侧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且经术前B超证实.除1例50 d患儿的甲胎蛋白(AFP)超出正常范围外,其余28例的AFP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29例患儿中21例(72%)行保留睾丸手术,其余8例因睾丸中无正常睾丸组织而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所有病例术中冰冻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均为睾丸畸胎瘤,其中成熟型27例,不成熟型2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29例患儿术后随访至今,平均49.7个月(12~92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21例保留睾丸组织的患儿术后B超随访患侧睾丸无萎缩.结论 原发性儿童睾丸畸胎瘤应首选考虑尽可能保留睾丸组织.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赖于术前AFP、B超以及术中对病变的评价、冰冻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临床Ⅰ期尤其是〈1岁小儿睾丸卵黄囊瘤治疗方式的选择。临床资料:Ⅰ期10例,其中〈1岁7例,Ⅱ例4例,均实行高位精索睾丸切除。9例辅以腹膜后淋巴结清扫,Ⅰ期5例,Ⅱ期4例,仅1例有阳性发现,术后均未行规则的化疗。结果;获访12例中生存9例,死亡3例,均大于1岁,死因为肺和腹膜后转移。  相似文献   

12.
例1,男,1岁。以左侧隐睾及右侧腹股沟斜疝伴反复嵌顿入院。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均未触及睾丸。右侧阴囊可触及正常睾丸,行右疝囊高位结扎术。左侧睾丸探查术,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在疝囊内发现一对类似卵巢样睾丸及双精索和输精管,且均有睾丸、附睾分离,双睾丸切除少许送病理检查后行右疝囊高位结扎及改良Ombredanne’s术(即右侧睾丸固定+左侧睾丸穿阴囊中隔固定于左侧阴囊内)。术后病理报告:睾丸组织发育不良。术后1年随访;两侧睾丸位于阴囊内,发育均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小儿睾丸畸胎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2001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小儿睾丸畸胎瘤患儿35例,平均年龄3.6岁(1个月~10岁)。多以缓慢生长的阴囊无痛性肿块就诊,其中成熟畸胎瘤32例(91%);不成熟畸胎瘤3例(9%)。结果全部患儿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切除率100%,其中保留睾丸手术33例(94%),睾丸全切2例(6%)。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符合率100%。术后平均随访时间75(5~142)个月,均无复发,血清甲胎蛋白(AFP)正常,睾丸生长发育良好,无睾丸萎缩坏死发生。结论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AFP检测,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做出比较明确的临床诊断,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有部分正常睾丸组织的睾丸畸胎瘤患儿行保留睾丸手术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睾丸横过异位伴苗勒管源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横过异位伴苗勒管源囊肿报道甚少 ,现将我们所见 1例报道如下。患儿 :男 ,2 2个月。因双侧阴囊空虚、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入院。体检 :阴囊空虚。左腹股沟未及包块 ,右腹股沟可触及睾丸 ,哭闹时出现囊性包块 ,易还纳。B超及CT仅显示右腹股沟睾丸影像。术中见睾丸位于右腹股沟管内 ,输精管呈网状与腹环内一睾丸相连 ,网状输精管于膀胱后融为粗大输精管进入膀胱颈部。两睾丸等大 ,均有睾丸附睾分离。正常睾丸游离精索后可牵入阴囊。异位睾丸精索血管从腹膜外、膀胱后伸向左侧 ,不能牵入右侧阴囊。探查左腹股沟及腹膜后切断异位睾丸输精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儿童未成熟畸胎瘤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32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未成熟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9 h~103个月。肿瘤发生于卵巢9例,睾丸6例,腹膜后9例,骶尾部5例,纵膈1例,胃部2例。全部患儿均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接受化疗14例(Ⅱ级、Ⅲ级各7例),随访患儿生存情况。结果(1)32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2.2,发病中位年龄5个月,平均年龄24.8个月,1岁以下占65.6%。肿瘤发生部位以性腺最常见(卵巢多于睾丸)16例(50.0%),其次为腹膜后9例(28.1%)、骶尾部5例(15.6%),其他部位仅2例(6.3%)。(2)血清甲胎蛋白(AFP)比值大于83.17者3例(Ⅱ级1例,Ⅲ级2例)。(3)影响血清AFP阳性率的因素:病理分级Ⅰ级和Ⅲ级间血清AFP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6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部位的未成熟畸胎瘤患儿血清AFP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4)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病理检查确诊未成熟畸胎瘤,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7例,术后接受化疗14例(Ⅱ级7例、Ⅲ级7例)。(5)随访时间3个月~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6个月,仅2例(2/32)出现复发,1例为卵巢畸胎瘤术前有破溃者,1例为纵膈畸胎瘤术后未予化疗者,其余均获得完全缓解(30/32,93.8%)。结论(1)未成熟畸胎瘤诊断后应及早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Ⅰ级伴AFP正常者,通常仅需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Ⅱ级伴AFP阳性、术中见肿瘤包膜不完整、侵袭周围组织或肿瘤破溃、瘤体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建议进一步联合化疗;Ⅲ级的患儿在术后都应及时辅以化疗。规范的综合治疗下多能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2)未成熟畸胎瘤患儿血清AFP测定对于术前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指导手术时机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术后动态随访监测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4~2002年.我科收治29例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皮样囊肿6例.成熟畸胎瘤23例),为探讨保留了睾丸的效果及意义,我们对核除术后的患儿,进行了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睾丸肿瘤60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小儿原发性和继发性睾丸肿瘤6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例卵黄囊瘤作免疫组化染色。回顾分析国内小儿睾丸肿瘤类型文献资料共203例。结果:60例小儿睾丸肿瘤生殖细胞起源占85.0%,均为单一成分的生殖细胞起源肿瘤,恶性率70.0%,卵黄囊瘤占55.0%。初次就诊时大多数病例为一期。6例有转移者均为卵黄囊瘤。卵黄囊瘤病理形态多样,以内胚窦、网状、玻璃样小体、微囊及腺样结构较为多见。免疫组化染色10例中6例显示甲胎蛋白+、抗胰蛋白酶+、细胞角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波形蛋白-,P^53 。结论:小儿睾丸肿瘤与成人不同,3岁以内多见,占85.96%。恶性率较成人低,以卵黄囊瘤和成熟性畸胎瘤多见,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睾丸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收治睾丸良性肿瘤16例,术中均行冷冻切片活检,病理证实为睾丸良性肿瘤后行保留睾丸手术。对14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4.5年。结果术中冷冻切片病理结果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完全一致,睾丸囊性成熟型畸胎瘤10例,睾丸表皮样囊肿4例,睾丸黏液囊肿2例。随访患侧睾丸大小正常,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 保留睾丸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保留睾丸组织,对患儿心理发育、内分泌功能及生育能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经验, 以期提高儿童睾丸旁肿物术前诊断水平, 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经北京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7例睾丸旁肿物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为7.4岁, 范围为0.3~14.5岁。肿物位于左侧12例, 右侧14例, 双侧1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自发现睾丸旁肿物至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 范围为1周至3年。患儿经腹股沟切口精索高位结扎瘤睾切除术8例, 经腹股沟切口保留睾丸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例, 经阴囊切口保留睾丸单纯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8例。6例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患儿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均按低危组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组合化疗;1例白血病转移患儿术后继续化疗;其余患儿术后未予其他治疗。结果病理结果为良性肿物17例, 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物包括附睾囊肿10例, 脾组织(脾性腺融合)1例, 肾上腺残基瘤1例, 附睾平滑肌瘤1例,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例, 附睾纤维性假瘤1例, 脂肪母细胞瘤1例, 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胚胎型)6例, 黑色素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高分化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镜切除小儿肿瘤的可行性、临床效果、操作技巧与应用前景等,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胸腔镜、腹腔镜治疗的221例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221例肿瘤患儿中胸腔镜切除肺及纵膈肿瘤53例,腹腔镜切除腹腔、盆腔及腹膜后肿瘤168例。其中2例腹膜后肿瘤中转开腹手术; 5例回盲部肿瘤,33例卵巢囊肿及19例卵巢畸胎瘤腹腔镜探查后经脐部拖出切除;其余手术均在腔镜下完成。术中无副损伤、无输血,术后Trocar口感染9例,瘢痕疙瘩5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1. 6) d。术后随访发现2例肺囊肿出现复发,行2次手术切除后治愈; 1例肠系膜淋巴管瘤出现黏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好转; 1例膀胱横纹肌肉瘤术后半年死亡; 1例腹膜后未成熟畸胎瘤化疗后死亡;其余恶性肿瘤患儿生存良好,恶性肿瘤生存率为80%(8/10)。结论腔镜切除小儿肿瘤就安全可行的;囊性肿瘤抽吸减压后经脐部拖出操作便捷、创伤小,囊实性肿瘤可以减压后拖出切除,也可全腔镜下切除;小的实性肿瘤不论良性、恶性均可腔镜更好切除;瘤体较大人实性肿瘤要适时中转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